李武忠:应对极端气候需建构农业复原力

李武忠(中评社资料图)

  中评社台北8月8日(作者李武忠)近来全球各地频频出现极端天气,不仅造成人命严重伤亡,也影响粮食生产及品质(每年有超过1000万公顷的土地被侵蚀、乾旱、暴雨和炎热导致产量锐减),而全球依赖农业、畜牧业、森林或渔业获取食物和收入的人约占世界人口的三分之一。气候变迁对粮食和农业系统构成重大风险,这些风险包括海平面上升和沿海淹没,天气模式的变化和不可预测。,气候危机农业成为风险最大的部门之一,尤其COVID-19疫情更加重问题严重性。

  极端气候带来的威胁与冲击愈来愈明显,极端天气“破纪录”事件也不断增加,以目前状况,人类将愈来愈难生产足够全球所需的粮食,预估2021年全球粮食进口成本将上升12%,恐导致更多的社会、政治动荡及气候难民(Climate refugees),全球农业系统对气候变迁的恢复力及其修复能力,将决定全球粮食供应的安危,2020 年世界银行52%的农业融资系针对气候适应和减缓。

  两岸均无法置身事外

  近期中国大陆的河南、河北、浙江等地区亦持续发生洪涝、台风等灾害,导致多处农田积水受灾,农渔畜生产受到严重影响,“菜篮子”保供稳价压力大(河南为中国冬小麦和夏玉米主要产区)。为及早恢复农渔畜生产,大陆官方不仅调用国家救灾储备种子,提供生产救灾资金10亿元人民币,重点支援受灾地区灾后改种补种、病虫害防治与动物疫情防控(严防大灾之后有大疫)以及畜牧业、渔业灾后生产恢复,更要求及时下拨抗灾救灾和灾后恢复生产资金及农渔业灾害保险理赔,确保灾后粮食生产迅速恢复,再度体验建构农村复原力对端好饭碗和脱贫的重要,政府正积极强化农业应对气候多变性的抵御能力(如运用航天技术、生物技术育种、建立种原库、发射农业专门监测卫星、农业新生力军的培养、推动精准农业、推动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等等)。   同样台湾也刚结束半世纪以来最严重的乾旱,许多农地被迫休耕减产,吃足苦头。台湾处于极端气候热区,遇豪大雨即成灾已成为许多疫区民众挥之不去的梦魇(政府编列数千亿前瞻基础建设计画预算中,“水环境建设”即编列高达2,508亿元,承诺不缺水、不淹水、喝好水、亲近水)。有感于极端气候已成为新常态,政府除应积极建立极端气候预警机制,立法鼓励农渔民加入农渔业灾害保险外,平时即应协助农渔民做好农业暨水利相关设备设施,如灌溉及排水道疏通、备妥大型抽水机、榖物烘乾机、紧急供电系统、饲料原料安全储存等整备工作,以免措手不及。台湾以小农为主体,为求风险管控到位,政府应委请农渔业学者专家,针对主要作物如何有效抗洪涝及病虫害防治,编制各类技术指导手册提供农渔民参考,并组织农渔业专家成立机动小组,平时驻地辅导、实施教育训练及制定完整的灾害应变SOP,遇到灾害发生时可及时赴灾区帮助农渔民实际解决问题,将灾害损失降至最低。

  面对极端气候(包括洪水、乾旱、冰雹和极端温度),许多地区的农渔民应变的能力明显不足,生计受到严重冲击(小规模生产者占世界农场的80%以上)。要想稳定粮食供应的关键在于建立农渔业的复原力(Resilience),即农渔民可透过培训取得适应新的天气模式和应对气候多变性影响所需的知识和专业技能,简言之即农业系统应对气候挑战的能力(包括稳健性、适应性和可转化性);例如采取气候智慧型农业方法(CSA),包括种植能够应对气候变化的作物、改善耕地品质、减少农药化肥使用、实施精准农业、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农业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占总排放量的19-29%)、建立准确的农业气象预警系统、推动水循环利用、确立产品的可追溯性、减少收获后的损失及浪费等等。CSA旨在提高农业生产力和收入、建立对气候变迁的适应能力及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想提高农业复原力必须具备三项核心能力——承受冲击影响的能力、适应不断变化的风险环境的能力,以及在当前系统不再可持续的情况下进行转型的能力。

  未来农业需要更大的复原力来应对源自经济、环境、社会和政治的冲击和挑战,至于复原力则需透过适当的适应性治理(AG)来实现。为此政府应将适应气候变迁纳入国家粮食和农业政策(如美国政府制定农业复原力法案(ARA),英国政府则成立未来农业复原力基金(TFFRF)等),认真务实来推动,毕竟没有复原力,农业就无法永续发展。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为了顾好台湾人的肚子,政府不能老想靠花钱摆平农怨,应积极建构农业的复原力,才是长远的治理之道。

  (作者:李武忠,台湾农渔经学者)

李武忠(中评社资料图)

  中评社台北8月8日(作者李武忠)近来全球各地频频出现极端天气,不仅造成人命严重伤亡,也影响粮食生产及品质(每年有超过1000万公顷的土地被侵蚀、乾旱、暴雨和炎热导致产量锐减),而全球依赖农业、畜牧业、森林或渔业获取食物和收入的人约占世界人口的三分之一。气候变迁对粮食和农业系统构成重大风险,这些风险包括海平面上升和沿海淹没,天气模式的变化和不可预测。,气候危机农业成为风险最大的部门之一,尤其COVID-19疫情更加重问题严重性。

  极端气候带来的威胁与冲击愈来愈明显,极端天气“破纪录”事件也不断增加,以目前状况,人类将愈来愈难生产足够全球所需的粮食,预估2021年全球粮食进口成本将上升12%,恐导致更多的社会、政治动荡及气候难民(Climate refugees),全球农业系统对气候变迁的恢复力及其修复能力,将决定全球粮食供应的安危,2020 年世界银行52%的农业融资系针对气候适应和减缓。

  两岸均无法置身事外

  近期中国大陆的河南、河北、浙江等地区亦持续发生洪涝、台风等灾害,导致多处农田积水受灾,农渔畜生产受到严重影响,“菜篮子”保供稳价压力大(河南为中国冬小麦和夏玉米主要产区)。为及早恢复农渔畜生产,大陆官方不仅调用国家救灾储备种子,提供生产救灾资金10亿元人民币,重点支援受灾地区灾后改种补种、病虫害防治与动物疫情防控(严防大灾之后有大疫)以及畜牧业、渔业灾后生产恢复,更要求及时下拨抗灾救灾和灾后恢复生产资金及农渔业灾害保险理赔,确保灾后粮食生产迅速恢复,再度体验建构农村复原力对端好饭碗和脱贫的重要,政府正积极强化农业应对气候多变性的抵御能力(如运用航天技术、生物技术育种、建立种原库、发射农业专门监测卫星、农业新生力军的培养、推动精准农业、推动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