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观察:打造香港为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

“融通中外•文明互鉴”——香港发展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高峰论坛日前在香港举行(中评社图片)

  中评社香港7月27日电(记者 沈而忱)“十四五”规划纲要中第一次提出,“支持香港发展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将香港的文化发展列入国家规划当中。日前,“融通中外•文明互鉴”——香港发展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高峰论坛在香港举行,邀请众多文化艺术界重量级嘉宾,共商在国家“十四五规划”赋予香港“发展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新定位下的未来新路向。笔者认为,香港必须加强对内交流力度、巩固对外交流优势,对内对外两条腿走路,方能有足够的文化实力、文化活力、文化魅力,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

  香港行政长官林郑月娥在高峰论坛上表示,特区政府将推动四项策略性工作,进一步将香港发展成为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第一,建立世界级的文化设施和多元文化空间,包括西九文化区、戏曲中心、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东九文化中心等,为市民提供源源不绝的文化活动。第二,致力与海外著名文化机构建立紧密关系。第三,持续推动香港与内地的文化交流。第四,善用科技及培养人才。

  国家文旅部副部长张旭表示,发展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对促进香港重新出发具有积极意义,有助于香港培育更多优势产业、创造更多发展机会,为推动香港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强劲内生动力;对建设文化强国具有积极意义,有助于提升中华文化在香港的认知度和认可度,增强香港同胞国家意识和爱国精神,为实现香港经济社会长治久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对促进世界文明交流互鉴具有积极意义,有助于进一步发挥“香港所长,国家所需”,增强香港中外文化艺术交流的辐射力和影响力,为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推动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发挥独特功能和作用。

  香港中联办副主任卢新宁提出三个思考。第一,香港应如何增强“对话实力”?香港需要苦练“内功”,用更多更好的作品和项目“话事”,才能拥有与国际文化艺术对话的实力。第二,香港应如何提升“文化魅力”?要寻找自己的“文化主场”,筑牢自己的文化根基,如果疏离家国情怀、丢弃文化根脉,甚至陷于“本土”迷思,便创造不出独具魅力特色的文化形态。第三,香港应如何激发“文化活力”?应积极培育科创、文化等新优势,打造新的增长点、形成新的增长极。

  香港文联会长、立法会议员马逢国指出,文化建设发挥的作用,在于提升整体市民的文化素质和社会文明水平,满足市民日益增长的追求美好生活的精神需求,而强化对优秀中华传统文化的培育普及,将可倡导社会融和,加强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促进人心回归,能成为助力落实“一国两制”,确保长期繁荣稳定的强大动力。   笔者认为,香港发展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必须坚持对内和对外“两条腿走路”。一方面,加强对内交流力度。正如卢新宁副主任指出的,香港要寻找自己的“文化主场”,筑牢自己的文化根基。香港九成以上的人口为华人,来自广东、福建的移民尤其多,保留了大量的传统文化,涌现出诸如金庸、黄沾、王家卫等优秀文化艺术创作者。香港的魅力,正正在于开放、包容之余,还保有浓烈的传统特色。因此,香港需要让老树发新芽,需要不断在中华文化中汲取养分,积极与内地,特别是粤港澳大湾区加强交流力度。例如,可以更加频繁地与大湾区演艺学校及文博机构互动,大力支持博物馆合作共同举办展览,推出便利措施方便艺术演团在大湾区内演出等。在交流之中,寻求中国文化的新一面,思考中国故事的新讲法。

  另一方面,巩固对外交流优势。香港东西文化荟萃,历来是东西方交流的窗口。多年来,香港的电影、音乐、艺术设计等,都取得了瞩目的成就,并深度融入了世界文化体系,成为东南亚、欧美等海外地区追捧的对象。但我们必须意识到,韩国、台湾等地的文化艺术同样发展迅猛,对香港文化产业产生了明显的冲击。在这种情况下,香港必须在软硬件方面巩固与海外的联系。近年来,特区政府通过一系列的政策和举办不同活动,发挥香港东西文化荟萃的优势,积极“引进来,带出去”,致力把香港发展为国家和世界各地文化艺术组织和机构交流及合作的中心,大大扩展了香港在海外的文化影响力。

  笔者相信,随着香港不断吸收中华文化的养分,不断加强与国际文化艺术对话的实力,香港定能逐步构建起传统与现代兼具的“文化高地”,塑造出东方与西方交汇的“文化运河”,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

“融通中外•文明互鉴”——香港发展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高峰论坛日前在香港举行(中评社图片)

  中评社香港7月27日电(记者 沈而忱)“十四五”规划纲要中第一次提出,“支持香港发展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将香港的文化发展列入国家规划当中。日前,“融通中外•文明互鉴”——香港发展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高峰论坛在香港举行,邀请众多文化艺术界重量级嘉宾,共商在国家“十四五规划”赋予香港“发展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新定位下的未来新路向。笔者认为,香港必须加强对内交流力度、巩固对外交流优势,对内对外两条腿走路,方能有足够的文化实力、文化活力、文化魅力,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

  香港行政长官林郑月娥在高峰论坛上表示,特区政府将推动四项策略性工作,进一步将香港发展成为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第一,建立世界级的文化设施和多元文化空间,包括西九文化区、戏曲中心、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东九文化中心等,为市民提供源源不绝的文化活动。第二,致力与海外著名文化机构建立紧密关系。第三,持续推动香港与内地的文化交流。第四,善用科技及培养人才。

  国家文旅部副部长张旭表示,发展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对促进香港重新出发具有积极意义,有助于香港培育更多优势产业、创造更多发展机会,为推动香港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强劲内生动力;对建设文化强国具有积极意义,有助于提升中华文化在香港的认知度和认可度,增强香港同胞国家意识和爱国精神,为实现香港经济社会长治久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对促进世界文明交流互鉴具有积极意义,有助于进一步发挥“香港所长,国家所需”,增强香港中外文化艺术交流的辐射力和影响力,为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推动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发挥独特功能和作用。

  香港中联办副主任卢新宁提出三个思考。第一,香港应如何增强“对话实力”?香港需要苦练“内功”,用更多更好的作品和项目“话事”,才能拥有与国际文化艺术对话的实力。第二,香港应如何提升“文化魅力”?要寻找自己的“文化主场”,筑牢自己的文化根基,如果疏离家国情怀、丢弃文化根脉,甚至陷于“本土”迷思,便创造不出独具魅力特色的文化形态。第三,香港应如何激发“文化活力”?应积极培育科创、文化等新优势,打造新的增长点、形成新的增长极。

  香港文联会长、立法会议员马逢国指出,文化建设发挥的作用,在于提升整体市民的文化素质和社会文明水平,满足市民日益增长的追求美好生活的精神需求,而强化对优秀中华传统文化的培育普及,将可倡导社会融和,加强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促进人心回归,能成为助力落实“一国两制”,确保长期繁荣稳定的强大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