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艳:拜登政府的台海政策及其发展趋势

北京联合大学台湾研究院副研究员郭艶(中评社图片)

  中评社北京7月26日电(中评社报道组)7月上旬,以“拜登政府对华政策与中国应对之道”为主题的中评智库思想者论坛在中评社北京总部举行。论坛由中评智库基金会高级研究员、北京联合大学台湾研究院副院长李振广主持,七位中美问题专家学者围绕当前美国对华政策、拜登政府的3C组合策略、中美关系未来走势和中国的应对等问题深入交流。

  北京联合大学台湾研究院副教授郭艶在本次论坛上表示,美国的台海政策从属于美国的对华政策,我们必须对拜登政府的对华政策有较为全面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展开其台海政策及其发展趋势的分析。

  郭艶说,在当前分裂严重的美国,“反华”已成为罕见的两党共识、府会共识、官民共识。在此背景下,拜登上台近半年来延续了特朗普政府对华竞争的主基调,但在应对思路、方式和手段上做出了重大调整。拜登早在大选期间便宣示中国为“最严峻的竞争者”;国务卿布林肯3月3日在其首次外交政策演讲中把应对中国挑战列为美国外交八大优先事务之一,认为中国是“美国21世纪面临的最大地缘政治考验”;在同日发布的、被视为拜登政府初期外交政策蓝图的《临时国家安全战略纲要》中,中国被描述为“唯一有能力对稳定而开放的国际体系构成持久挑战的国家”。可以看出,拜登政府对待中国的做法,本质上与特朗普政府相同,主要强调战略竞争。相较于特朗普政府,拜登政府在展示对华强硬的过程中,更注重以增强美国自身竞争力为基础,以恢复多边主义外交传统、修复联盟体系为手段,以挑动意识形态对立为抓手,与中国展开“正向竞争”。这种延续和调整的结果是:一方面,特朗普时期“自由落体式下坠”的中美关系得到了一个缓冲的机会;另一方面,中美之间的竞争性、对抗性仍占据主导地位,中美关系的改善仍面临重大挑战。

  郭艶也说,台湾问题是中美关系中最重要最敏感的核心问题,拜登政府对华政策的延续与调整必然投射到其台海政策。中美建交后,美国在台湾问题上推行“双轨政策”,把台湾问题置于“基于三个联合公报和《与台湾关系法》”的“一个中国”政策框架下,利用美国台海政策的两面性和内在矛盾性,谋求美国利益的最大化。特朗普后期基于强化对抗驱动有走向极端、打破这一框架的倾向,严重危害台海和平与中美关系的基本稳定。拜登上台后,继承了特朗普的部分对台政策遗产,但也做出了较大调整。

  延续方面:拜登作为美国国会资深参议员,曾参与当年《与台湾关系法》的立法,对台湾问题的重要性、复杂性和敏感性认识深刻。在中美战略竞争加剧的情况下,拜登政府继续打“台湾牌”,全方位提升美台实质关系,以达到“以台制华”的战略目标。主要表现在:(1)加强美国与台湾的政治往来,使非官方关系带有越来越明显的官方性质。美国国务院近期更新了“美台交往准则”,放宽并鼓励美国官员与台湾官员往来。(2)深化美台经济联系。自去年11月美台建立“经济繁荣伙伴关系”对话机制后,今年2月,美台举行了作为“经济繁荣伙伴对话”的首场“半导体供应链合作前景座谈会”的视讯会议。6月30日,中断五年的“美台贸易暨投资架构协定”(TIFA)会谈再度重启。(3)加强美台军事合作。除了对台军售日益常态化以外,美国不断扩大美台安全合作。6月6日,三名美国参议员更是搭乘美国空军C-17战略运输机飞抵台湾,以示落实美台军事合作。(4)协助台湾拓展“国际空间”。美国多次明确宣示支持并推动台湾参与世界卫生大会、国际民航组织、国际刑警组织等国际机构。

  而调整方面:第一,回归传统政策框架。特朗普政府后期,美国的台海政策呈现极端性、冒险性倾向,美国鹰派势力曾明言台湾并非中国的一部分,并试图推动美国对台承诺的“清晰化”,严重冲击中美关系和台海地区的和平稳定。拜登上台后,美官方连续作出“一个中国不变”、“两岸现状不变”、“战略模糊不变”等表态,逐渐回归传统政策框架。5月4日,白宫印太事务协调员坎贝尔在《金融时报》主办的座谈会上表示,关切台湾情势是适当的,但所谓的“战略清晰”存在重大弊端,美国不会明确声明“保卫台湾”。6月11日,布林肯致电杨洁篪,重申美国奉行“一个中国”政策。7月6日,针对日本副首相麻生太郎扬言“美日要一同防卫台湾”,美国五角大楼发言人重申,美国对台政策没有任何改变,将继续遵守“一个中国”政策,继续致力于帮助台湾自卫,不希望台海局势演变为冲突。坎贝尔同日也重申,充分认识和理解涉台问题的敏感性,美国支持强劲的美台非官方关系,不支持台湾独立,在坚持美国一中政策与支持台湾之间维持“微妙的、危险的”平衡。

  第二,联合盟友支持台湾,试图使台湾问题“多边化”。联盟体系一直是美国实现战略目标的重要手段,被称为“力量倍增器”,拜登上台后启动凌厉外交攻势,从“四方安全对话”峰会,到美日、美韩首脑会谈,再到G7峰会,透过加强盟友与伙伴的合作协调,试图使台湾问题“多边化”。今年4月,日本首相菅义伟访美,美日首脑峰会后的联合声明强调“台海和平与稳定的重要性”,时隔50多年再度公开提及台湾;一个月多后,韩国总统文在寅访美时,两国联合声明也出现涉台表述;随后的G7联合公报也首次纳入台海内容。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我们一直反对外部介入,但在拜登政府推动下,台海受到的关注正在扩大,台湾问题将来可能面临更多的外部干扰。   谈及发展趋势,郭艶表示,拜登政府的“一个中国”政策在其任内基本会得到维持,但会继续“空心化”。近年来由于美国开始突破原有底线,导致“一个中国”政策缓和台海紧张的效用正在逐步减弱。尽管如此,美国清楚,由于台湾问题事关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属于中国的核心利益,一旦台海爆发军事冲突,中国会不惜一切代价维护领土主权,台海的战事大概率不会局限在狭小的地理范围内;此外,台湾最大的作用是牵制中国大陆,斗而不破才能让这张牌发挥最大作用,因此维持既有政策框架符合美国国家利益。与此同时,为了维护美国地区霸权和信守国际承诺的需要,美国与台湾的实质关系会得到进一步强化,从而使“一个中国”政策继续“空心化”。

  对于中国应如何应对,郭艶说,第一,全球层面,展开全方位外交,努力维护中美关系的基本稳定。可以预见,拜登政府时期,中美之间会减少诸多非理性对抗,但美国的竞争策略更加全面、深入,中美之间的竞争可能会呈现出广泛、激烈、持久的态势。当前,我们应继续强化新时代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利用欧盟战略自主诉求、与欧盟求同存异,消解美国带来的战略压力。此外,我们要努力解决中国国际形象建构问题,逐步加强话语权,摆脱“战狼”标签,以达到“广交朋友、团结和争取大多数”的目标。最重要的是,我们仍然要致力于中美关系的对话与缓和,要尽最大可能找到管理两国竞争的方式和途径,避免严重冲突,防止最恶事态的发生。

  第二,地区层面,努力稳定周边,破解“印太战略”对中国地缘政治的挑战。中美战略博弈加剧,亚洲成为主战场,本区域其他国家很难避免受到溢出效应的冲击。随着美国“印太战略”的逐步推进,虽然美国表面上宣称不会让区域国家在中美之间选边站,但由于亚洲地区安全困境的广泛存在,区域国家会因为自身安全威胁,希望美国增加军事部署。这给地区带来新的安全对抗格局,从而加大中国周边的战略压力,影响中国的战略选择,同时将增加中国“一带一路”的推进难度。对此,中国需要更加积极主动地稳定、经略和塑造周边,继续支持东盟的“中心地位”,尤其需要对日本对华政策的消极性和破坏性予以高度关注。

  第三,两岸关系层面,台海擦枪走火乃至误判的风险增加,需增强危机管理。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美国仍会续打“台湾牌”,继续阻挠中国统一进程,中美关系仍将摩擦不断,民进党当局操弄“倚美抗中”,甘当美国棋子,与美国遏制中国大陆的战略迭加,从而增加了台海局势的风险,建立危机管控机制,避免不测事态,乃是首要任务。

北京联合大学台湾研究院副研究员郭艶(中评社图片)

  中评社北京7月26日电(中评社报道组)7月上旬,以“拜登政府对华政策与中国应对之道”为主题的中评智库思想者论坛在中评社北京总部举行。论坛由中评智库基金会高级研究员、北京联合大学台湾研究院副院长李振广主持,七位中美问题专家学者围绕当前美国对华政策、拜登政府的3C组合策略、中美关系未来走势和中国的应对等问题深入交流。

  北京联合大学台湾研究院副教授郭艶在本次论坛上表示,美国的台海政策从属于美国的对华政策,我们必须对拜登政府的对华政策有较为全面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展开其台海政策及其发展趋势的分析。

  郭艶说,在当前分裂严重的美国,“反华”已成为罕见的两党共识、府会共识、官民共识。在此背景下,拜登上台近半年来延续了特朗普政府对华竞争的主基调,但在应对思路、方式和手段上做出了重大调整。拜登早在大选期间便宣示中国为“最严峻的竞争者”;国务卿布林肯3月3日在其首次外交政策演讲中把应对中国挑战列为美国外交八大优先事务之一,认为中国是“美国21世纪面临的最大地缘政治考验”;在同日发布的、被视为拜登政府初期外交政策蓝图的《临时国家安全战略纲要》中,中国被描述为“唯一有能力对稳定而开放的国际体系构成持久挑战的国家”。可以看出,拜登政府对待中国的做法,本质上与特朗普政府相同,主要强调战略竞争。相较于特朗普政府,拜登政府在展示对华强硬的过程中,更注重以增强美国自身竞争力为基础,以恢复多边主义外交传统、修复联盟体系为手段,以挑动意识形态对立为抓手,与中国展开“正向竞争”。这种延续和调整的结果是:一方面,特朗普时期“自由落体式下坠”的中美关系得到了一个缓冲的机会;另一方面,中美之间的竞争性、对抗性仍占据主导地位,中美关系的改善仍面临重大挑战。

  郭艶也说,台湾问题是中美关系中最重要最敏感的核心问题,拜登政府对华政策的延续与调整必然投射到其台海政策。中美建交后,美国在台湾问题上推行“双轨政策”,把台湾问题置于“基于三个联合公报和《与台湾关系法》”的“一个中国”政策框架下,利用美国台海政策的两面性和内在矛盾性,谋求美国利益的最大化。特朗普后期基于强化对抗驱动有走向极端、打破这一框架的倾向,严重危害台海和平与中美关系的基本稳定。拜登上台后,继承了特朗普的部分对台政策遗产,但也做出了较大调整。

  延续方面:拜登作为美国国会资深参议员,曾参与当年《与台湾关系法》的立法,对台湾问题的重要性、复杂性和敏感性认识深刻。在中美战略竞争加剧的情况下,拜登政府继续打“台湾牌”,全方位提升美台实质关系,以达到“以台制华”的战略目标。主要表现在:(1)加强美国与台湾的政治往来,使非官方关系带有越来越明显的官方性质。美国国务院近期更新了“美台交往准则”,放宽并鼓励美国官员与台湾官员往来。(2)深化美台经济联系。自去年11月美台建立“经济繁荣伙伴关系”对话机制后,今年2月,美台举行了作为“经济繁荣伙伴对话”的首场“半导体供应链合作前景座谈会”的视讯会议。6月30日,中断五年的“美台贸易暨投资架构协定”(TIFA)会谈再度重启。(3)加强美台军事合作。除了对台军售日益常态化以外,美国不断扩大美台安全合作。6月6日,三名美国参议员更是搭乘美国空军C-17战略运输机飞抵台湾,以示落实美台军事合作。(4)协助台湾拓展“国际空间”。美国多次明确宣示支持并推动台湾参与世界卫生大会、国际民航组织、国际刑警组织等国际机构。

  而调整方面:第一,回归传统政策框架。特朗普政府后期,美国的台海政策呈现极端性、冒险性倾向,美国鹰派势力曾明言台湾并非中国的一部分,并试图推动美国对台承诺的“清晰化”,严重冲击中美关系和台海地区的和平稳定。拜登上台后,美官方连续作出“一个中国不变”、“两岸现状不变”、“战略模糊不变”等表态,逐渐回归传统政策框架。5月4日,白宫印太事务协调员坎贝尔在《金融时报》主办的座谈会上表示,关切台湾情势是适当的,但所谓的“战略清晰”存在重大弊端,美国不会明确声明“保卫台湾”。6月11日,布林肯致电杨洁篪,重申美国奉行“一个中国”政策。7月6日,针对日本副首相麻生太郎扬言“美日要一同防卫台湾”,美国五角大楼发言人重申,美国对台政策没有任何改变,将继续遵守“一个中国”政策,继续致力于帮助台湾自卫,不希望台海局势演变为冲突。坎贝尔同日也重申,充分认识和理解涉台问题的敏感性,美国支持强劲的美台非官方关系,不支持台湾独立,在坚持美国一中政策与支持台湾之间维持“微妙的、危险的”平衡。

  第二,联合盟友支持台湾,试图使台湾问题“多边化”。联盟体系一直是美国实现战略目标的重要手段,被称为“力量倍增器”,拜登上台后启动凌厉外交攻势,从“四方安全对话”峰会,到美日、美韩首脑会谈,再到G7峰会,透过加强盟友与伙伴的合作协调,试图使台湾问题“多边化”。今年4月,日本首相菅义伟访美,美日首脑峰会后的联合声明强调“台海和平与稳定的重要性”,时隔50多年再度公开提及台湾;一个月多后,韩国总统文在寅访美时,两国联合声明也出现涉台表述;随后的G7联合公报也首次纳入台海内容。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我们一直反对外部介入,但在拜登政府推动下,台海受到的关注正在扩大,台湾问题将来可能面临更多的外部干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