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发展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高峰论坛举行
中评社香港7月22日电(记者 沈而忱 段晓鲁)由香港特区政府民政事务局、中央政府驻港联络办宣传文体部、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香港会员总会共同主办的“‘融通中外•文明互鉴’——香港发展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高峰论坛”于21日下午在香港举行,邀请众多文化艺术界重量级嘉宾,共商在国家“十四五规划”赋予香港“发展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新定位下的未来新路向。香港行政长官林郑月娥、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张旭、中联办副主任卢新宁、香港文联会长马逢国发表主旨演讲。
林郑月娥表示,特区政府将推动四项策略性工作,进一步将香港发展成为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第一,建立世界级的文化设施和多元文化空间,包括西九文化区、戏曲中心、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东九文化中心等。一系列的文化设施将为市民提供源源不绝的文化活动。第二,致力与海外著名文化机构建立紧密关系。第三,持续推动香港与内地的文化交流。特区政府与文化界可利用香港方便通达的平台,以及与内地的频繁联系,吸引不同类型的文化活动在港举行,向世界展现中华文化。第四,善用科技及培养人才。
张旭表示,支持香港发展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是中央政府对香港在国际艺术文化交流领域所作贡献的充分肯定,也是对当前香港迫切发展需求的积极回应,为香港未来发展明确新定位、培育新优势。发展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对促进香港重新出发具有积极意义,有助于香港培育更多优势产业、创造更多发展机会,为推动香港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强劲内生动力;对建设文化强国具有积极意义,有助于提升中华文化在香港的认知度和认可度,增强香港同胞国家意识和爱国精神,为实现香港经济社会长治久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对促进世界文明交流互鉴具有积极意义,有助于进一步发挥“香港所长,国家所需”,增强香港中外文化艺术交流的辐射力和影响力,为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推动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发挥独特功能和作用。
针对香港如何成为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卢新宁提出三个思考。第一,香港应如何增强“对话实力”?香港自身要有深厚的文化艺术感染力、丰沛的文化艺术创造力、广泛的文化艺术辐射力。香港需要苦练“内功”,用更多更好的作品和项目“话事”,才能“请得进来”“走得出去”,拥有与国际文化艺术对话的实力。第二,香港应如何提升“文化魅力”?首先要寻找自己的“文化主场”,筑牢自己的文化根基。如果疏离家国情怀、丢弃文化根脉,不懂得从本国历史文化中萃取精华、汲取能量,甚至陷于“本土”迷思、阻断历史长河,怎么可能创造出独具魅力特色的文化形态,又如何谈得上拥有与世界对话的实力和能力?第三,香港应如何激发“文化活力”?文化是事业,也是产业,展望香港未来,应积极培育科创、文化等新优势,打造新的增长点、形成新的增长极。革故鼎新,打开新的上升空间,让“文化”成为香港未来发展的关键词。
马逢国指出,文化建设发挥的作用,在于提升整体市民的文化素质和社会文明水平,满足市民日益增长的追求美好生活的精神需求,而强化对优秀中华传统文化的培育普及,将可倡导社会融和,加强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促进人心回归,能成为助力落实“一国两制”,确保长期繁荣稳定的强大动力。从经济发展方面来说,运用深厚和多元的文化底蕴,锐意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和打造文化传播平台,也可促进香港经济转型,维持香港的国际地位。作为大湾区的一员,香港更应通过积极参与大湾区的建设,全面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强化湾区内的文化交流合作,贡献文化智慧,同时拓展香港的发展空间。
主旨演讲结束后,团结香港基金学术顾问郑培凯,香港弦乐团创办人、艺术总监姚珏,香港设计总会秘书长刘小康,亚洲演艺研究创办人、总监毛俊辉,香港文联常务副会长、全国青联副主席霍启刚进行了圆桌对话,从执行角度解读了香港该如何进一步强化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的角色,并与观众进行了互动。
最后,香港民政事务局局长徐英伟进行了线上总结发言。他表示,借助“一国两制”的优势,凭借一直以来发展多元和成熟的不同艺术形式,以及中西文化的交汇点,香港可以利用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的新定位发挥更大的作用,为香港青年提供发展和就业机会,有助于青年人“人心回归”。同时,可以加强与内地特别是大湾区艺术团体和工作者合作,增进交流,拓展本港艺术工作者在内地的发展空间,协助内地艺术工作者从香港走向国际。
中评社香港7月22日电(记者 沈而忱 段晓鲁)由香港特区政府民政事务局、中央政府驻港联络办宣传文体部、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香港会员总会共同主办的“‘融通中外•文明互鉴’——香港发展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高峰论坛”于21日下午在香港举行,邀请众多文化艺术界重量级嘉宾,共商在国家“十四五规划”赋予香港“发展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新定位下的未来新路向。香港行政长官林郑月娥、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张旭、中联办副主任卢新宁、香港文联会长马逢国发表主旨演讲。
林郑月娥表示,特区政府将推动四项策略性工作,进一步将香港发展成为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第一,建立世界级的文化设施和多元文化空间,包括西九文化区、戏曲中心、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东九文化中心等。一系列的文化设施将为市民提供源源不绝的文化活动。第二,致力与海外著名文化机构建立紧密关系。第三,持续推动香港与内地的文化交流。特区政府与文化界可利用香港方便通达的平台,以及与内地的频繁联系,吸引不同类型的文化活动在港举行,向世界展现中华文化。第四,善用科技及培养人才。
张旭表示,支持香港发展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是中央政府对香港在国际艺术文化交流领域所作贡献的充分肯定,也是对当前香港迫切发展需求的积极回应,为香港未来发展明确新定位、培育新优势。发展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对促进香港重新出发具有积极意义,有助于香港培育更多优势产业、创造更多发展机会,为推动香港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强劲内生动力;对建设文化强国具有积极意义,有助于提升中华文化在香港的认知度和认可度,增强香港同胞国家意识和爱国精神,为实现香港经济社会长治久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对促进世界文明交流互鉴具有积极意义,有助于进一步发挥“香港所长,国家所需”,增强香港中外文化艺术交流的辐射力和影响力,为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推动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发挥独特功能和作用。
针对香港如何成为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卢新宁提出三个思考。第一,香港应如何增强“对话实力”?香港自身要有深厚的文化艺术感染力、丰沛的文化艺术创造力、广泛的文化艺术辐射力。香港需要苦练“内功”,用更多更好的作品和项目“话事”,才能“请得进来”“走得出去”,拥有与国际文化艺术对话的实力。第二,香港应如何提升“文化魅力”?首先要寻找自己的“文化主场”,筑牢自己的文化根基。如果疏离家国情怀、丢弃文化根脉,不懂得从本国历史文化中萃取精华、汲取能量,甚至陷于“本土”迷思、阻断历史长河,怎么可能创造出独具魅力特色的文化形态,又如何谈得上拥有与世界对话的实力和能力?第三,香港应如何激发“文化活力”?文化是事业,也是产业,展望香港未来,应积极培育科创、文化等新优势,打造新的增长点、形成新的增长极。革故鼎新,打开新的上升空间,让“文化”成为香港未来发展的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