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数据:港珠澳大桥今安好?

图1:港人对港珠澳大桥讨论的词云图(中评智库大数据中心制)

  中评社香港7月19日电/港珠澳大桥即将迎来通车3周年,中评智库大数据中心发现,港人对港珠澳大桥的关注度出现断崖式下跌。港珠澳大桥不仅淡出港人的视线,甚至在香港特区政府的各项工作中也看不见有何政策思考与措施安排,更是一直未见有什么相关的前瞻性的战略部署出台,港珠澳大桥的功能作用有被搁置的感觉。

  上世纪90年代末,香港回归祖国,为应对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香港特区政府认为有必要尽快建设连接港珠澳三地的跨海通道,以发挥港澳优势,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这一计划得到了中央人民政府的支持。2009年12月,东接香港特别行政区,西接广东省珠海市和澳门特别行政区的港珠澳大桥正式开工,这是在“一国两制”框架下粤港澳三地首次合作建设的超大型跨海交通工程。2018年底,经过6年筹备、9年建设,全长55公里的港珠澳大桥建成通车。这一超级工程集桥梁、隧道和人工岛于一体,其建设难度之大,被誉为桥梁界的“珠穆朗玛峰”。它的建成,不仅标志着中国从桥梁大国走向桥梁强国,也意味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正式驶入快车道。

图2:2018年来,港珠澳大桥在香港社交媒体上的声量走势(中评智库大数据中心制)

  如图2所示,港珠澳大桥在2018年10月开通初期,曾引发港人的高度关注,香港社交媒体上的有关声量也达到了近三年来的最高峰值。但是我们看到,此后涉及港珠澳大桥的声量则整体呈现断崖式下滑趋势,与通车初期的盛况形成巨大反差。虽然疫情期间偶有轻微波动反弹,但也主要与疫情有关。

图3:2018年以来社交媒体有关港珠澳大桥的关注度和负面情绪指数趋势(中评智库大数据中心制)

  如图3所示,值得一提的是,现在香港社会舆论对港珠澳大桥的负面情绪指数整体上并不高,尤其是对大桥的功能作用,批评意见并不多。虽然疫情期间曾出现过两次负面情绪指数的波峰,但并非针对大桥本身功能作用,而是因为对政府防疫政策不满,担心新冠病毒会通过港珠澳大桥输入香港。

图4:港人在不同时期对港珠澳大桥讨论焦点的关注度对比(中评智库大数据中心制)

  进一步分析发现,港人不同时期对港珠澳大桥的讨论焦点也不一样。如图4所示,开通前,由于港珠澳大桥防波堤疑似被冲散、石屎砖压力测试结果造价等问题,导致大桥工程质量争议不断而备受关注;开通初期,港人则更加关心口岸配套规划不足的问题;2019年3月至今,港人最关心的则是大桥的造价与成本回收问题。

图5:港人长期以来对港珠澳大桥的讨论声量分布(2017年-至今)(中评智库大数据中心制图)

  若将2017年至今的总体舆情来做内容分析,可见港人对港珠澳大桥最多的讨论在于口岸配套规划问题(如图5)。尤其是通车初期,由于香港口岸人工岛缺乏购物商场和观光设施等配套,大量内地旅客经过港珠澳大桥来港后只能集中在大屿山的东涌落脚。然而,东涌交通配套和社区设施并不足以应付大量游客,一时间导致各种乱象频发,不仅影响到本地居民日常生活,也给游客带来了不佳体验。不少港人对此表示不满,认为特区政府相关部门明显低估、甚至未曾预计大桥通车后带来的人潮,因此在整个交通配套、道路网络及观光设施、购物配套等均未有全面规划及部署,最终酿成这样的混乱局面。

图6:香港社交媒体关于今年港珠澳大桥造价与成本回收的关注度和声量变化(中评智库大数据中心制)

  值得注意的是,造价与成本回收问题是港人长期以来讨论最多的第二大问题(如图5)。今年1月27日立法会工务小组委员会通过支持港珠澳大桥主桥工程追加约15.1亿港元的拨款,再度引发港人对大桥成本回收问题的讨论和关注(如图6)。有港人认为,香港一日疫情未解决,就意味着一日蚀钱,担心按照现有的大桥车流量和人流量,想要靠其收益来还清贷款是很困难的。也有港人建议,应该要提高大桥多方面效应,才有可能收回建桥成本。

图7:2018年10月以来,港珠澳大桥和深圳湾口岸通车量对比(数据来源:香港入境事务处)

  受到疫情的影响,港珠澳大桥可谓“冷清”。如图7所示,港珠澳大桥和深圳湾口岸是疫情期间唯一开放的两个陆路口岸,虽然两地的车流量在疫情期间都出现了急剧下跌,但深圳湾口岸在今年3月已经开始明显反弹,而港珠澳大桥仍然停留于低位。根据香港特区政府最新数据显示,2019年港珠澳大桥来回车辆总数高达152多万,2020年仅剩30余万。在人流方面,通过港珠澳大桥抵港的旅客也由2019年885.8万人跌至2020年的80.7万人。

  当然,疫情对港珠澳大桥的影响只是暂时的,因为疫情终有过去的一天,两地也终将恢复正常通关。中评智库认为,香港特区政府应该重视港人所关心的口岸配套规划等等具体问题,但是从长远来看,应该充分认识到港珠澳大桥的特殊功能和定位,需知港珠澳大桥不但是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通道,更是香港进入国内国际双循环体系的一个重要桥梁。有利于三地人员交流和经贸往来,有利于促进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有利于提升珠三角地区综合竞争力,对于支持香港、澳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全面推进内地、香港、澳门互利合作具有重大意义。在2018年10月23日在港珠澳大桥开通仪式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港珠澳大桥的建设创下多项世界之最,非常了不起,体现了一个国家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奋斗精神,体现了我国综合国力、自主创新能力,体现了勇创世界一流的民族志气。这是一座圆梦桥、同心桥、自信桥、复兴桥。”如何全面深入及准确掌握港珠澳大桥的战略意义,准确领会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大桥的意义,是香港特区政府必须面对的历史大课题,千万不要以疫情为理由,搁置与珠海、澳门乃至大湾区其它城市共议开发大桥经济的良机。任由时间蹉跎,必失重新振作良机!

 (记者:秦姝;分析师:尹涛涯;工程师:莫瑾;研究员:刘韬)

图1:港人对港珠澳大桥讨论的词云图(中评智库大数据中心制)

  中评社香港7月19日电/港珠澳大桥即将迎来通车3周年,中评智库大数据中心发现,港人对港珠澳大桥的关注度出现断崖式下跌。港珠澳大桥不仅淡出港人的视线,甚至在香港特区政府的各项工作中也看不见有何政策思考与措施安排,更是一直未见有什么相关的前瞻性的战略部署出台,港珠澳大桥的功能作用有被搁置的感觉。

  上世纪90年代末,香港回归祖国,为应对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香港特区政府认为有必要尽快建设连接港珠澳三地的跨海通道,以发挥港澳优势,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这一计划得到了中央人民政府的支持。2009年12月,东接香港特别行政区,西接广东省珠海市和澳门特别行政区的港珠澳大桥正式开工,这是在“一国两制”框架下粤港澳三地首次合作建设的超大型跨海交通工程。2018年底,经过6年筹备、9年建设,全长55公里的港珠澳大桥建成通车。这一超级工程集桥梁、隧道和人工岛于一体,其建设难度之大,被誉为桥梁界的“珠穆朗玛峰”。它的建成,不仅标志着中国从桥梁大国走向桥梁强国,也意味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正式驶入快车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