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关注:中美相处之道未来如何?

  中评社香港6月13日电(记者 郭至君)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日前举行“美国研究所建所四十周年学术论坛”系列学术报告会,致远智库创始主任王欣以题为《探索中美未来相处之道》做了学术报告。北京语言大学国别和区域研究院寿慧生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战略研究室副主任肖河副研究员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王玮副研究员应邀担任对话嘉宾。报告会由美国研究所张一飞博士主持。

  王欣首先讲到,根据一些测算机构预测,2028年到2030年中国的GDP可能会赶上美国,因此想在这次对话会上探讨一下从现在开始未来7—8年的中美关系走向。拜登上台以来一直强调3C组合政策,即合作、激烈竞争、对抗,坎贝尔也说“中美接触的时代已经终结”。中美现状有几大特点,包括外交、安全领域多角度博弈;美国对华高科技打压、竞争越发激烈;中美民间敌对情绪、舆论形势严峻;人文交流大幅度降低;中美经贸投资基本稳定。

  另外,王欣表示,中美目前的三大争端来自经济利益、领导地位、文明冲突这几个方面,中美之间的全面战争不可能,局部有可能,但中国无意投入全面军事对抗,求和平不畏战,可美国的霸权特征之一就是使用武力手段,因此美国借用军事手段的可能性大大高于中国。如果中美发生局部摩擦和军事对峙,后果很严重,影响双边政、经关系乃至导致国际上的恐慌。未来中美经济规模差距会一直缩小,美国对中国的多方遏制打压也会越来越激烈。

  那么在伙伴和对手之间,中美是否能开辟一条新的相处路径?王欣表示,中美应该建立起现实、理性、有共同目标的“同事关系”(co-workers),有连接、有矛盾、有竞争、有合作,达成这种关系需要融合东西方的文明碰撞出新智慧。他也强调,要特别注意极端主义和反全球化的思潮,且中美之间的竞争一定要符合国际规则,做有序、有实力的良性竞争,对抗需要有底线和管控机制使双方的对抗在可控的范围内,中美需要达成新的共识,否则对全世界来说都是灾难。

  总得来说,中美未来的走向和模式伴随着国际格局的巨变有很多挑战,求大同、看未来,这是两国人民和全球共同的期待。   随后,北京语言大学国别和区域研究院研究员寿慧生表示,中美进入军事冲突的可能性不是很大,但激烈对抗肯定会日趋增长。大国外交是一门艺术,双边的冲突不等于完全不可合作,中美在激烈对抗之下还是可以共同解决一些非传统安全问题,至于中美能否形成理性“同事”关系,他表示,政治家的意志和担当决定了最终能否达成,但短期内他对此并不乐观,其中之一的原因是美国现在对华制定的政策很多是因为过度焦虑,而这种情绪必须要管控,中国也需要不断发展自身、做好自己,顺着潮流走,稳定地度过中美关系中艰难的时期。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战略研究室副主任肖河表示,中美如何才能够进行良性竞争?从外部来讲是要保证其他国家不将中国视为紧迫威胁和竞争对手,从内部来讲则是中国自己要做好,采取恰当的政策。比较理想的模式是一战之前的英—德模式,不避免竞争但是仍可以保持高水平的合作。

  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副研究员王玮指出,中国社会对美国的了解高于美国社会对中国的了解,学者和政客的思维行为模式不一样,在中美实力的此消彼长中,如何将中国不争霸的和平、复兴形象让西方世界看懂、说服并接受,是学者需要思考的问题。   中评社香港6月13日电(记者 郭至君)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日前举行“美国研究所建所四十周年学术论坛”系列学术报告会,致远智库创始主任王欣以题为《探索中美未来相处之道》做了学术报告。北京语言大学国别和区域研究院寿慧生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战略研究室副主任肖河副研究员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王玮副研究员应邀担任对话嘉宾。报告会由美国研究所张一飞博士主持。

  王欣首先讲到,根据一些测算机构预测,2028年到2030年中国的GDP可能会赶上美国,因此想在这次对话会上探讨一下从现在开始未来7—8年的中美关系走向。拜登上台以来一直强调3C组合政策,即合作、激烈竞争、对抗,坎贝尔也说“中美接触的时代已经终结”。中美现状有几大特点,包括外交、安全领域多角度博弈;美国对华高科技打压、竞争越发激烈;中美民间敌对情绪、舆论形势严峻;人文交流大幅度降低;中美经贸投资基本稳定。

  另外,王欣表示,中美目前的三大争端来自经济利益、领导地位、文明冲突这几个方面,中美之间的全面战争不可能,局部有可能,但中国无意投入全面军事对抗,求和平不畏战,可美国的霸权特征之一就是使用武力手段,因此美国借用军事手段的可能性大大高于中国。如果中美发生局部摩擦和军事对峙,后果很严重,影响双边政、经关系乃至导致国际上的恐慌。未来中美经济规模差距会一直缩小,美国对中国的多方遏制打压也会越来越激烈。

  那么在伙伴和对手之间,中美是否能开辟一条新的相处路径?王欣表示,中美应该建立起现实、理性、有共同目标的“同事关系”(co-workers),有连接、有矛盾、有竞争、有合作,达成这种关系需要融合东西方的文明碰撞出新智慧。他也强调,要特别注意极端主义和反全球化的思潮,且中美之间的竞争一定要符合国际规则,做有序、有实力的良性竞争,对抗需要有底线和管控机制使双方的对抗在可控的范围内,中美需要达成新的共识,否则对全世界来说都是灾难。

  总得来说,中美未来的走向和模式伴随着国际格局的巨变有很多挑战,求大同、看未来,这是两国人民和全球共同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