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数据:群起反对引入外医的真相
中评社香港6月10日电/《医生注册条例》修订草案6月2日在香港立法会完成首读及二读,标志着酝酿许久的放开非本地培训医生来港注册执业的政策终于进入立法程序。中评智库大数据中心发现,自年初港府正式推动相关修例工作以来,反对声音主要来自医界,但该群体一边抱怨公立医院人手不足、工作压力极大,另一边却出于既得利益和政治考量,将引入非本地医生的政策政治化、污名化,引发民众强烈不满。
放宽非本地培训的港人医学专才返回香港公立医疗体系执业的政策限制,是去年特首《施政报告》中为缓解医疗资源短缺问题明确提出的措施,但提出后各种反对声不绝于耳。如图1所示,去年11月施政报告公布后,反对引入非本地培训医生的声浪此起彼伏,直接推高了话题整体的关注度。而随着修例正式进入立法程序,通过几成定局,反对声量相对减弱。政府顶住各方压力、坚决推进有益民生的政策获得舆论肯定,港人普遍认可政府此次修例没有被所谓“精英”利益与政治炒作所左右,令他们对今后政府破解各种深层次民生矛盾的信心有所回升。
今年以来,引入非本地培训医生看似遭遇大量的反对与质疑,但细细解剖这些反对声音就会发现,绝大多数反对声浪都来自医界内部,却很少着墨于普通市民和患者的诉求,其中更有很多毫无根据的政治抹黑。如图2所示,来自医界人士及团体反对的关注度占整体超过六成,而其中近七成更上升到政治层面。政府计划放宽执业门槛的群体明确为“非本地培训的香港永久性居民”,但这并不妨碍医界部分人拼凑素材、颠倒是非,藉机大肆炒作“反内地”情绪,包括贬低内地医学培训质素、声称内地医学生不懂粤语和英文等。另一方面,医生团体趁机大打“悲情牌”,将解决香港医疗人手短缺的措施,歪曲为近两年政治动乱之后官方对本地医生团体的清算和打压。在上述两条操作主线的相互作用下,香港社交媒体一时间充斥各种看似来自“专业界”的反对声。
然而,不少港人早已看清本地医界部分群体只顾自身专业利益、藉机发动政治斗争的伎俩,怒斥医界自私自利、把医生本应该秉持的公共利益抛之脑后。不少民众强烈支持引入非本地培训医生,认为新加坡等地都有类似成功经验,有效缓解本地医疗需求,但无奈香港医界作为“精英”群体,往往霸占了媒体版面,反而将普通民众与病人群体的声音排挤到舆论场边缘,营造出“群起反对”的假象。大量网民评论认为,长期以来香港的一些医生团体绑架民意、胁迫政府,阻碍有益民生的各项施政,只有修例引入外来新鲜血液,才能打破这种固化局面。
香港公立医疗人手短缺,早已是人尽皆知的事。每年秋冬流感季都会出现公立医院爆满,医生焦头烂额的景象;而新冠疫情的爆发,巨大的检测、隔离与治疗需求更一度令公立医疗系统濒临“爆煲”。此外,由于香港人口日益老龄化,医疗需求亦不断增长。以上种种因素迭加造成如今香港医护短缺,是港府推动引入非本地培训医生的根本原因。
如图3所示,2017年至2019年的1月都出现有关医院人手不足的讨论高峰,2019年因为流感确诊人数达2015年以来新高,公立医护人手不足话题也到达一波小高潮;去年新冠疫情爆发后,一些医护挟持政府发动“罢工”,更是直接将港人对公立医疗资源的焦虑推至顶峰,更令社会各界认识到引入非本地培训医生的必要性。
除了香港医疗资源供需矛盾不断激化之外,本地医学人才培养不足,以及公院医生不断流向私立医院,亦是造成香港公立医疗人手短缺的重要原因。如图4所示,减少公院人手流失问题最受关注,公院人手短缺造成每位医生工作压力更大,进而导致部分医生不堪重负最终选择离开,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至于增加本地人才培训的提议,有观点指出,虽然近年来香港医学生名额一直在增加,但本地医生培训周期较长,短期内难有明显成效。如图5所示,相较于去年9月,香港各公立医院联网下属专科科室的轮候时间总体没有明显改善。可见,比较各种对策建议后,唯有引入非本地培训医生才能快速有效缓解现有问题,因为修例通过后将引进在当地注册过、基本可以立刻上岗的外地医生。还有观点认为,引入非本地培训医生在治标之余,也可打破恶性循环,为改革公院制度、培养更多本地医生争取时间,对于根治医生短缺的治本之策也有助益。
中评智库认为,引入非本地医生修例如获通过,是破解既得利益小集团垄断、勇于改革民生积弊的必要之举、也是必由之路。以民为本,人民的利益最大,政府从这样的角度推动多项改革,就没有任何利益小集团能够挡得住!
(记者:何诚;分析师:舒晓叶;工程师:连港东;研究员:冯璀骅)
中评社香港6月10日电/《医生注册条例》修订草案6月2日在香港立法会完成首读及二读,标志着酝酿许久的放开非本地培训医生来港注册执业的政策终于进入立法程序。中评智库大数据中心发现,自年初港府正式推动相关修例工作以来,反对声音主要来自医界,但该群体一边抱怨公立医院人手不足、工作压力极大,另一边却出于既得利益和政治考量,将引入非本地医生的政策政治化、污名化,引发民众强烈不满。
放宽非本地培训的港人医学专才返回香港公立医疗体系执业的政策限制,是去年特首《施政报告》中为缓解医疗资源短缺问题明确提出的措施,但提出后各种反对声不绝于耳。如图1所示,去年11月施政报告公布后,反对引入非本地培训医生的声浪此起彼伏,直接推高了话题整体的关注度。而随着修例正式进入立法程序,通过几成定局,反对声量相对减弱。政府顶住各方压力、坚决推进有益民生的政策获得舆论肯定,港人普遍认可政府此次修例没有被所谓“精英”利益与政治炒作所左右,令他们对今后政府破解各种深层次民生矛盾的信心有所回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