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关注:专家纵论十四五规划与港台机遇

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院长林毅夫教授线上作主题演讲(中评社 沈而忱摄)

  中评社香港6月12日电(记者 沈而忱 梁帆)6月11日,由香港两岸和平发展联合总会主办、中国评论通讯社协办的第二届和平发展论坛在香港举行。论坛以“十四五”规划与港台发展机遇为主题,邀请内地、香港、台湾三地专家就“十四五”规划对港台发展机遇进行全面探讨、分析和讲解。

  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院长林毅夫教授表示,发达国家依靠先进科技水平获得了发展优势,美国试图从科技上卡中国的脖子,但这些高新技术的研发花费不菲,需要在市场上盈利,而中国是最大的市场,如果这些技术无法进入中国市场,那必然是低盈利,甚至是亏损的状态。因此,美国的策略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而这“八百”需要企业,以及其他发达国家来承担。美国通过损害企业和其他国家的利益,来巩固自身的霸权地位。

  林毅夫指出,之所以出现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经济是基础。1900年,八国联军攻打北京,当时它们的GDP占全世界的50.4%。2000年,八国集团的GDP占全世界的47%。可以说整个20世纪,全世界的政治经济就由这八国来主导。尤其是美国一家独大,在2000年的时候,美国的GDP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占全世界的212%。2018年,这八国的GDP占世界的比重下降到34.7%,美国下降到16%,失去了左右世界格局的能力。个中原因在于中国改革开放以后的快速增长,只要中国继续保持战略定力,经济继续保持稳定和发展,利用新型举国体制攻坚克难,相信可以解决美国的“卡脖子”,完成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林毅夫续指,到2049年,中国沿海省市的人均GDP可以跟美国同一个水平,这意味着东部沿海的产业和技术跟美国处于同一水平;同时,中国中西部的十亿人口,他们的人均GDP大概为三万美元,跟美国、跟中国东部地区还有差距,意味着中国的中西部地区仍有后来者优势和增长潜力。届时,中国不仅经济规模比美国大两倍,而且经济发展速度也会比美国快得多。那时,世界经济就会从“百年不遇之大变局”,进入一个新的、和平稳定的国际政治跟经济结构。

台湾铭传大学两岸研究中心主任、《海峡评论》总编辑杨开煌线上作主题演讲(中评社 沈而忱摄)

  台湾铭传大学两岸研究中心主任、《海峡评论》总编辑杨开煌认为,台湾需要从以下六点反思自己处境。第一,过去台湾的现代化是照搬西方的选举政治,中国大陆的发展为台湾提供了另一个全面现代化的途径。第二,台湾选择为了西方的现代化模式后,对于自身事务的主导性和自主性下降了。第三,在心态上,台湾是愿意做中国的主人,还是做西方的奴隶,都需要再度反思。第四,台湾社会是因为选举政治日益分裂,而不是更加和谐与团结。第五,台湾不断追求在世界上的地位,但不回归中国,台湾会一直被排斥在国际社会之外。第六,面对中国大陆现代化,台湾当局的选择事关台湾人民的福祉。

  杨开煌表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成功,必然深切影响未来世界格局。伴随着中国和平崛起,世界会从百年未有的大变局逐渐呈现出一个新的、稳定的、平衡的状态。在此过程中,台湾必须选择,是成为一个参与者,还是旁观者,抑或是绊脚石。如果台湾人民足够理性,迫使台湾当局参与中国现代化进程,那么台湾的安全感必然将得到提升;如果台湾抗拒中国的现代化,那么台湾的焦虑就会与日俱增。“十四五”规划涉台内容证明了大陆牢牢掌握着两岸关系发展的主导权与主动权。第一,深化两岸融合发展,特别提出要支持福建积极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第二,加强两岸的人文交流,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可以看出,大陆诚心诚意地推动两岸和平统一,保证台湾人民有机会能够参与“十四五”时期中国的建设与发展,寻找台湾人民自己的机遇。他希望台湾人民能够读懂“十四五”规划背后的善意。

中国评论通讯社社长、中评智库基金会董事长郭伟峰发表主题演讲(中评社 沈而忱摄)

  中国评论通讯社社长、中评智库基金会董事长郭伟峰指出,“十四五”规划中具有两岸融合发展的最新意义,包含四个不同:第一,融合发展的意涵不同。“十四五”规划首次提出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与融合发展并举的概念,而“十三五”规划中,融合发展还是局限在经济范畴,只提出了“促进两岸经济融合发展”,并没有与和平发展并肩而立。“十四五”规划则不然,融合发展成为了统驭两岸关系全局的指导思想。第二,融合发展的意度不同,“十四五”规划首次提出了“中华民族经济”的概念。第三,融合发展的意志不同,“十四五”规划首次提出了“致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要求,这是大陆的“五年规划”历史上第一次把台湾的前途命运一并规划进来了。第四,第四,融合发展的意情不同。“十四五”规划首次在规划中提出支持福建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不是过去强调的市与区的概念,而是一个省的概念。
 
  郭伟峰认为,在推动和平发展与融合发展的双发展策略之际,“融统”新模式呼之欲出,究竟什么是“融统”新模式呢?最大的特点就是在遏制主权与领土的分裂之时,大陆就推进两岸经济、社会、文化乃至人心的融合统一进程。“融统”新模式的内涵极为丰富,主要包括:第一,“融统”新模式需与国家完全统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顶层设计密切契合,是必不可少的和平统一新基础。第二,“融统”新模式是新发展观之下的国家统一观,是解决台湾问题、最大程度扩展国家统一战略空间的的基本路径。第三,“融统”新模式是对和平发展、融合发展迈向和平统一的再探索,是聚同化异的重要方式,为两岸完全统一创造条件和基础。第四,“融统”新模式必须以两岸一家亲、两岸命运共同体、两岸心灵契合为核心理念。第五,“融统”新模式是两岸人民福祉得以保障且不断提升扩大的政策基础。

  郭伟峰表示,两岸融合发展是习近平的国家统一理论原创,习近平以融合发展的理念指导“十四五”规划中涉及两岸关系的政策制定,这是过去的“五年规划”从来没有出现的国家统一理论高度。“十四五”规划对两岸关系而言,赋予了重大历史机遇。“十四五”规划对台湾展示了更为宽阔包容的胸襟,足以证明大陆具有足够的战略自信,深知实力才是检验政策的标准,两岸统一的时与势,都必然会牢牢把握。我们期待,台湾各界有识之士要能够真正读懂“十四五”规划的善意乃至情意,能为民族谋、为和平谋、为下一代的幸福而谋,在两岸融合发展的历史大趋势中,找到自己的不可或缺的历史地位与定位。

中银香港经济与政策研究主管、香港两岸和平发展联合总会台湾研究中心主任王春新发表主题演讲(中评社 沈而忱摄)

  中银香港经济与政策研究主管、香港两岸和平发展联合总会台湾研究中心主任王春新表示,“十四五”规划显示,国家应对经济模式有了根本性转变,香港在其中可以担当六个新角色。第一,国际科创中心。推动创新金融和创新科技的深度融合,未来与内地加强合作,协助力谷知识产权,保障科技创新。第二,内需促进者。在“内循环”主导政策下,预期中国经济发展动能将进一步从外需拉动向内需拉动转变,优化投资结构,推动港资企业扩大内销,且加强对内地投资的力度。其三,开放加速器。香港能够协助国家稳慎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完善“互通互联”机制,强化香港作为全球离岸人民币业务枢纽的核心地位。第四,绿色发展标竿。绿色发展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另一重要支柱,“十四五”规划把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重大任务,而香港具备具备独特条件,能够成为大湾区绿色金融的先导者。第五,区域核心引擎。中央高度肯定港澳在开放、体制、创新和服务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可以为大湾区乃至全国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实现高质量发展、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以及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支撑。第六,国际文教平台。香港高等教育在亚洲乃至全球都具崇高地位,可利用国际化高等教育优势,配合国家建设高质量教育体;另外,香港作为中西文化交融之枢纽,是国家文化交流及民间外交的最佳平台、以及展示国家优秀文化的窗口,具良好条件打造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协助国家提高文化软实力。

  香港过去5年经济停滞不前,王春新建议,香港应突破“三元经济”(传统部门、金融部门及地产部门)结构。首先,香港应向创新经济转型,香港具备发展创科产业产业的一些必要条件,但突破科创新产业,还需要与大湾区加强合作。未来大湾区科技合作的一个重要方向,是立足于互补短板,一方面以香港全球顶尖的基础研究能力去补大湾区基础研究不足的短板,另一方面以大湾区高超的科技运用研究和产业化水准去补香港的短板,全力协助香港实现科研成果产业化。其次,推动贸易物流,扩大内销,扩展一带一路市场,抓住内地加大开放带来的红利,促进香港贸易及物流行业发展。最后,将香港打造成全球金融中心,强化人民币融资及交易功能、扩展内地及亚洲市场、成为“一带一路”国际服务枢纽,最终把香港资本市场提升至世界级水准,成为“全球都会”。

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院长林毅夫教授线上作主题演讲(中评社 沈而忱摄)

  中评社香港6月12日电(记者 沈而忱 梁帆)6月11日,由香港两岸和平发展联合总会主办、中国评论通讯社协办的第二届和平发展论坛在香港举行。论坛以“十四五”规划与港台发展机遇为主题,邀请内地、香港、台湾三地专家就“十四五”规划对港台发展机遇进行全面探讨、分析和讲解。

  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院长林毅夫教授表示,发达国家依靠先进科技水平获得了发展优势,美国试图从科技上卡中国的脖子,但这些高新技术的研发花费不菲,需要在市场上盈利,而中国是最大的市场,如果这些技术无法进入中国市场,那必然是低盈利,甚至是亏损的状态。因此,美国的策略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而这“八百”需要企业,以及其他发达国家来承担。美国通过损害企业和其他国家的利益,来巩固自身的霸权地位。

  林毅夫指出,之所以出现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经济是基础。1900年,八国联军攻打北京,当时它们的GDP占全世界的50.4%。2000年,八国集团的GDP占全世界的47%。可以说整个20世纪,全世界的政治经济就由这八国来主导。尤其是美国一家独大,在2000年的时候,美国的GDP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占全世界的212%。2018年,这八国的GDP占世界的比重下降到34.7%,美国下降到16%,失去了左右世界格局的能力。个中原因在于中国改革开放以后的快速增长,只要中国继续保持战略定力,经济继续保持稳定和发展,利用新型举国体制攻坚克难,相信可以解决美国的“卡脖子”,完成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林毅夫续指,到2049年,中国沿海省市的人均GDP可以跟美国同一个水平,这意味着东部沿海的产业和技术跟美国处于同一水平;同时,中国中西部的十亿人口,他们的人均GDP大概为三万美元,跟美国、跟中国东部地区还有差距,意味着中国的中西部地区仍有后来者优势和增长潜力。届时,中国不仅经济规模比美国大两倍,而且经济发展速度也会比美国快得多。那时,世界经济就会从“百年不遇之大变局”,进入一个新的、和平稳定的国际政治跟经济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