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观察:中国加快疫苗接种速度 筑牢防线
中评社北京3月30日电(记者 张爽)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言人、宣传司副司长米锋28日表示,截至3月27日24时,全国累计报告接种新冠病毒疫苗超过一亿剂次。笔者注意到,春节、两会过后,中国疫苗接种的速度明显加快。疫苗接种是一项复杂工程,既需要保障疫苗的质量、产量,也需要在物流、储存、施打、动员等各个环节严阵以待。疫苗接种的顺利推进将为2021年中国经济恢复筑牢基础,同时也可以有效防止国外疫情倒灌等黑天鹅事件,为中国在本阶段和下一阶段的疫情防控、经济恢复中赢得先机。
去年12月,全球陆续有新冠疫苗获批上市,疫情防控进入疫苗接种的新阶段、新赛道。各国在疫苗接种问题上有普遍共识,就是疫苗是阻断疫情传播的有利武器,只有接种人数、质量达到一定水平,形成人群免疫屏障,这场全球抗击新冠疫情的战役才算取得了阶段性成功,国际交往才能恢复正常。
今年年初以来,欧美等疫情比较严重的国家加快疫苗接种的速度。拜登政府上任之初,定下了100天内为美国成年公民接种1亿剂疫苗的目标。然而仅用50天,在2021年3月12日,美国已接种超过1亿剂新冠疫苗,约有3500万人已经完全接种了疫苗,占美国成年人口的13.5%。如果中国的疫苗接种速度与国外形成落差,在各国间人员往来有所放松之后,将面临较大国外疫情倒灌的风险。届时中国若再次采取自去年疫情暴发以来的检测、隔离措施,将付出较大的经济代价,难保不会有疫情、经济形势逆转的黑天鹅扑棱而出。
中国在两会之后明显加快了接种速度,据国家卫生健康委疾控局副局长吴良有介绍,接种最多的一天是3月26日,达到611.9万人次。美国平均每天接种人数是230万人,中国这一数字是美国的2.6倍。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前一阶段仅开放给18岁-59岁人群接种疫苗,现在北京、上海等地区在充分评估接种对象的健康状况和被感染风险的前提下,已经为一些有接种意愿,而且身体基础状况比较好的60岁以上的老年人群和慢性病患者接种了新冠病毒疫苗。据国药集团中国生物副总裁张云涛介绍,3-17岁年龄段疫苗接种的安全性数据已获得,达到了预期效果,免疫原性、中和抗体检测也已全部完成,相信在不远的将来,疫苗接种也可以覆盖这部分人群。
疫苗接种不是单一动作,因生物制品的特殊性,不仅仅要确保疫苗的安全、有效、产量,运输、物料、接种设施也都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比如装疫苗的玻璃瓶由一种叫做中硼硅玻璃的特殊材质制成,这种化学性质稳定,不容易与药品发生反应。目前我国还不具备自主大规模生产中硼硅的能力,依赖自日本、美国的进口。疫苗的接种地点也需要多重保障,比如需要铺设网线,保障身份信息核验、接种信息及时上传;还需要配备专业的灯具、派专人24小时看护疫苗以及现场的协调、组织工作都要有序进行。
虽然中国目前的接种剂次仅次于美国,位于全球第二位,但是中国的人口多,腹地纵深,要达到形成人群免疫屏障的接种率(80%以上有效接种)势必面临更大的挑战。下一阶段中国的疫苗接种还面临动员的问题,因生产生活秩序在去年已经恢复正常,大部分国人并没有疫苗接种的紧迫感。北京有社区为鼓励居民积极接种,为每位接种的60岁以上老人赠送两盒鸡蛋;还有社区接种点向所有适宜接种人士开放,即不限户籍、身份,持有效证件即可前去接种。随着疫苗接种进程的深入,未来类似的动员措施还需更多、更有效,比如利用名人效应,在社交媒体上发起接种晒图的活动等,积极推动各年龄段人群参与接种。
疫苗接种任务的艰巨性还在于病毒本身。据中国疾控中心介绍,目前疫苗接种后,抗体有效期在半年左右;另外,新冠病毒还在不断变异,正如张云涛所说,人类无法阻止病毒变异。变异株的疫苗研发也需要提前布局。
中国医学科学院病原生物所所长金奇2020年4月在回答中评社提问时说过,新冠病毒很可能和SARS不一样的,可能是长期与人类共存的流行性疾病,成为季节性的,像其他冠状病毒那样在人间慢慢持续下去,在人间定植。可以预见,随着全球疫情的变化、病毒的变异,疫情防控还将面临许多新的挑战,各国的疫情防控就像赛跑一样,如果在一个阶段落后,下一个阶段就可能仍处于不利局面。2020年全世界因疫情引发政治、经济等各层面的黑天鹅层出不穷,有人称,“黑天鹅已经变成了家禽”。2021年人类面临的挑战依然艰巨,疫苗接种情况也是不确定性之一,中国只有稳妥推进接种,才能继续抓住率先控制住疫情的窗口期,为自身的发展赢得更多先机。
中评社北京3月30日电(记者 张爽)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言人、宣传司副司长米锋28日表示,截至3月27日24时,全国累计报告接种新冠病毒疫苗超过一亿剂次。笔者注意到,春节、两会过后,中国疫苗接种的速度明显加快。疫苗接种是一项复杂工程,既需要保障疫苗的质量、产量,也需要在物流、储存、施打、动员等各个环节严阵以待。疫苗接种的顺利推进将为2021年中国经济恢复筑牢基础,同时也可以有效防止国外疫情倒灌等黑天鹅事件,为中国在本阶段和下一阶段的疫情防控、经济恢复中赢得先机。
去年12月,全球陆续有新冠疫苗获批上市,疫情防控进入疫苗接种的新阶段、新赛道。各国在疫苗接种问题上有普遍共识,就是疫苗是阻断疫情传播的有利武器,只有接种人数、质量达到一定水平,形成人群免疫屏障,这场全球抗击新冠疫情的战役才算取得了阶段性成功,国际交往才能恢复正常。
今年年初以来,欧美等疫情比较严重的国家加快疫苗接种的速度。拜登政府上任之初,定下了100天内为美国成年公民接种1亿剂疫苗的目标。然而仅用50天,在2021年3月12日,美国已接种超过1亿剂新冠疫苗,约有3500万人已经完全接种了疫苗,占美国成年人口的13.5%。如果中国的疫苗接种速度与国外形成落差,在各国间人员往来有所放松之后,将面临较大国外疫情倒灌的风险。届时中国若再次采取自去年疫情暴发以来的检测、隔离措施,将付出较大的经济代价,难保不会有疫情、经济形势逆转的黑天鹅扑棱而出。
中国在两会之后明显加快了接种速度,据国家卫生健康委疾控局副局长吴良有介绍,接种最多的一天是3月26日,达到611.9万人次。美国平均每天接种人数是230万人,中国这一数字是美国的2.6倍。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前一阶段仅开放给18岁-59岁人群接种疫苗,现在北京、上海等地区在充分评估接种对象的健康状况和被感染风险的前提下,已经为一些有接种意愿,而且身体基础状况比较好的60岁以上的老年人群和慢性病患者接种了新冠病毒疫苗。据国药集团中国生物副总裁张云涛介绍,3-17岁年龄段疫苗接种的安全性数据已获得,达到了预期效果,免疫原性、中和抗体检测也已全部完成,相信在不远的将来,疫苗接种也可以覆盖这部分人群。
疫苗接种不是单一动作,因生物制品的特殊性,不仅仅要确保疫苗的安全、有效、产量,运输、物料、接种设施也都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比如装疫苗的玻璃瓶由一种叫做中硼硅玻璃的特殊材质制成,这种化学性质稳定,不容易与药品发生反应。目前我国还不具备自主大规模生产中硼硅的能力,依赖自日本、美国的进口。疫苗的接种地点也需要多重保障,比如需要铺设网线,保障身份信息核验、接种信息及时上传;还需要配备专业的灯具、派专人24小时看护疫苗以及现场的协调、组织工作都要有序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