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现场:港台沪学者论中美博弈下两岸关系

港台沪三地学者相约云端,探讨中美博弈下两岸关系与港台关系

  中评社香港3月28日电(记者 沈而忱)由香港两岸客家研究中心主办、致远基金会协办的港台沪学者研讨暨“讲客堂”第八讲“2021中美博弈下的两岸关系与港台关系”27日下午举行,来自香港、台湾、上海的专家学者“云”上相聚,对新形势下的两岸关系及港台关系进行深入剖析。与会专家包括中华新时代智库基金会理事长、全国政协委员李大壮,中国文化大学社会科学院院长、原陆委会副主委赵建民,华东师范大学国际关系与地区发展研究院院长刘军,香港两岸客家研究中心主任李剑诸,华东师范大学两岸交流与区域发展研究所所长仇长根,统一联盟党主席、《观察》杂志社社长纪欣,全国港澳研究会会员、香港中观研究所所长刘澜昌,台湾政治大学两岸政经研究中心主任魏艾,华东师范大学两岸交流与区域发展研究所副所长阎德学。会议由香港两岸客家研究中心董事长林菁菁、香港两岸客家研究中心主任李剑诸、华东师范大学两岸交流与区域发展研究所所长仇长根主持。

  中华新时代智库基金会理事长、全国政协委员李大壮表示,中美关系长期左右台海局势,未来中美关系如何发展将决定两岸关系的走向。他预计拜登政府对台湾的要求,是绝对不能跨过“维持现状”的红线;同时,美国希望延续中美三个联合公报的共识,即两岸以“维持现状”为主轴的共处模式,不统、不独、不武、各管各。但无论如何,两岸关系及港台关系的定位,都必须遵循两个基本原则,第一,港台关系必须依附在两岸关系的大框架之内,这是局部与整体的关系;第二,坚持“九二共识”,与中央保持一致,是港台关系正常发展的必要保证。

  针对两岸关系,李大壮提出几项建议 第一,“四和四合、共赢之道”,包括全面交往,通过和睦相处,力促合宜进程;真诚对话,借助和谐沟通,达到合作共赢;面对纠纷,注重和善协商,确保合理解决;不忘初心,推动和平过渡,实现合体目标。第二,既要坚定“时”、“势”在我的战略自信,又需保持清醒、坚守底线、善于斗争、掌握主动。目前,大陆在“时”的方面已占据主动,在空间上就应张弛有度。同样,虽然目前大陆在“势”的方面具有绝对优势,但为保证和平统一大业的顺利开展,更需要掌控好“以大待小”的心态。第三,对于相关政策,既要在信息上保证准确性和对称性,也要在制定上强调必要性与合理性,还要在实施上确保连续性和一致性。

中华新时代智库基金会理事长、港台经济文化合作协进会主席、全国政协委员李大壮(中评社 沈而忱摄)

  中国文化大学社会科学院院长、原陆委会副主委赵建民指出,受到两岸两个政权内部结构变化的影响,以及美中地缘竞争的制约,当前两岸关系已成分治七十年来最关键的时刻。拜登在竞选期间,已强调未来施政将以内政为主,先处理疫情扩散以及基础建设和经济竞争力的问题。经过近两个月的铺陈,美国新政府的中国政策逐渐明朗,政治上尊重体制差异、制式抗议;安全上联合盟国共同防范;经济上加强实力升高竞争。

  拜登上台前后,中方全面强化对美沟通,强调台湾议题乃中国的核心利益,双方重新确认“一中”底线后,美国的政策也明确化:台海和平现状必须维持,对两岸升高的对立全力降温,拆除引信避免擦枪走火,要求两岸对话。因此,蔡政府也在压力下做出让步,强调不冒进、疫后正常有序交流、共同促成有意义的对话,同时更换过去过于强硬的国安团队,在新年谈话中,蔡英文罕见地提及“两岸同属华人”,并向对岸拜年。这说明政策的自主性,已悄悄的移转至两个大国了。

  华东师范大学国际关系与地区发展研究院院长刘军表示,中美之间的战略竞争将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持续,但中国具有较大的主动权。第一,俄罗斯将是中国重要的战略依托,中俄组合将成为牵制美国霸权的重要力量。美国对外战略中的“双遏制”仍然存在,一手抓中国,一手抓俄罗斯,势必进一步促使中俄关系延伸出更多的内生动力。第二,美国的同盟体系基本上不会加入美国的反华大联盟。与美国不同的价值观、欧洲自身力量的上升、战略自主意识的加强、中欧关系不断提升等,都让欧盟难以跟随美国反华。另外,美国在亚太及东南亚方向的同盟体系以双边同盟为主,难以形成组合性的同盟体系。

  刘军认为,拜登新政有可能带来中美关系新的“气候变化”。此外,无论是拜登还是国务卿布林肯都没有绝对放弃合作的表态,在对华政策方面,美国新政府理想主义与务实主义相结合的特点非常明显,该合作的合作,该对抗的对抗,该竞争的竞争,显示出拜登新政府对华政策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因此,面对中美战略竞争的复杂局面,中国需要有战略定力和战略自信,推动新型国际关系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中国文化大学社会科学院院长、原陆委会副主委赵建民教授

  香港两岸客家研究中心主任李剑诸提到,拜登对华政策已经相当清晰。第一,支持全球化和多边主义,打造“民主国家联盟”,在全球范围内争取更广泛的支持,围堵中国的意识形态和治理模式的输出。但美式民主不是没有隐忧,特朗普的作为及国会骚乱伤害了民主价值,动摇了美国作为世界领导地位。第二,以竞争来定义合作。拜登曾经讲,“中美关系原来是以合作来定义竞争,现在是以竞争来定义合作”。竞争与合作的次序对调,实质上反映了中美关系的变化。美国已意识到,中美力量对比,无论是硬实力还是软实力,都已朝对中国有利的方向发展。第三,战略耐性。拜登提出要以“战略耐性”处理对华关系,反映出其应对中国崛起的力不从心和举步维艰。可以预见,拜登政府在处理涉华敏感问题时会有较多的自我克制,比特朗普政府更倚重外交手段,更强调冷静和智慧。

  李剑诸表示,中美是否陷入所谓的“新冷战”,学界讨论得很多。但与当年的苏联不一样,中国已经融入了国际体系,其他国家并不情愿在大国博奕中选边站。中国对中美关系的基本形态,具备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塑造力。这种塑造力需要善以利用,尤其在拜登政府举棋不定、心有余而力不足的阶段。中国有条件以静待动,不被“带节奏”,以既定战略定力回应美国的战略耐性。

  华东师范大学两岸交流与区域发展研究所所长仇长根指出,台湾当局试图推进对欧亚国家的关系但难以突破。长期以来,欧洲多国都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不与台湾发生官方关系,即便有,也是政党和政客为转移国内政治与社会矛盾,以“强硬”的对华姿态,为个人捞取政治资本;也有些是受到美国的“煽动、胁迫、引诱”。另一方面,美国出于地缘政治战略需要,短期不会丢弃“台湾牌”,会继续玩弄两手策略,一方面坚持“一中三公报”应付中国;另一方面依托《台湾关系法》、“对台六项保证”,实施“以台制华”战略。

  仇长根续指,美国“制中、遏中”的战略不符合时代朝流。美国视中国为“最严峻的竞争对手”,同时“在符合美国利益的情况下也准备与中国开合作”。中国巨大的市场吸引力及发展潜力,将给各国带来更多机遇,美欧及其各国不可能视而不见。全球面对疫后经济复苏,各国希望摒弃政治干扰,开展全面战略合作。

华东师范大学国际关系与地区发展研究院院长、教育部全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华师大俄罗斯研究中心副主任刘军教授

  统一联盟党主席、《观察》杂志社社长纪欣探讨了港人、台人诋毁“一国两制”的根本原因、港台二地问题的共通性,以及如何彻底有效遏制港台二地的分裂活动。她表示,港台二地的问题有不少共通性,外有西方有心人士煽风点火,内有挟洋自重者兴风作浪、制造混乱;两地并未全然摆脱对前殖民国的依恋,爱国主义教育又明显不足,导致年轻人误认西方资本主义的民主、普选制度就是普世价值。

  纪欣认为,提“两岸一国”有其必要性。首先,“两岸一国”可避免两岸因存在政治分歧而忽视了两岸关系的本质。其次,“两岸一国”可检验是否真正支持“一中原则和九二共识”。再者,避免民进党当局制造“一中一台”。最后,没有“一国”,何来“两制”,在探索、设计“两制”台湾方案之前,必须先确立两岸同属一个国家,否则根本无从谈起。

  全国港澳研究会会员、香港中观研究所所长刘澜昌表示,两岸的经贸关系处于中美博弈及两岸“反独促统”和“反中谋独”博弈的交叉点上。台湾当局非常清楚,台湾对大陆的经济有相当高的依存度,因此民进党放出了“春暖花开”的言论,希望台湾经济能够继续稳定。但是,当民进党当局打“反中谋独牌”的时候,又宣称与大陆“脱钩”。未来,在“依存”与“脱钩”之外,还会有“制裁”和“反制裁”的博弈。

  刘澜昌指出,两岸保持正常的经贸关系既符合大陆的融合政策,也有利于两岸的和平发展。其中,香港可以发挥重要作用。台湾对香港依然保留着独立关贸区的地位,说明在目前特殊、复杂的形势下,香港在两岸间拥有的特殊地位。我们应当想办法保留香港桥梁地位,发挥好香港的桥梁作用,让香港成为两岸关系间的战略优化。

香港两岸客家研究中心主任、《思考香港》执行总编辑、北京大学政治学博士李剑诸(中评社 沈而忱摄)

  台湾政治大学两岸政经研究中心主任魏艾指出了中美博奕下两岸经贸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他提到,短中期内两岸经济必须面对的压力是来自“去中心化”的产业供应链问题。对台湾而言,借着本身的资源和实力在国际分工中寻得适当的定位,是推进台湾经济发展的主要动源,并且在不同发展阶段均有支柱产业支撑并发挥其影响力。半导体芯片是个明显的例证。但全球主要经济体为维护产业链完整,纷纷提出半导体产业发展的计划,将给台湾产业发展带来相当的压力。此外,蔡英文政府的对外经贸基本上采取“跟着美国政策走”的发展策略,而2020年RCEP的签署,标志着中国大陆在亚太区域经济整合扮演主导角色,台湾被边缘化的危机日益加深。

  对中国大陆而言,大陆有相对完整的部门产业体系,在国际产业分工中并非短期所能“脱钩”。2020年中国出口贸易增长4%,其中防疫物资和“宅经济”是拉动出口的主力。目前中国大陆已将科技创新和产业供应链列为经济工作的核心任务,“十四五”规划更将新一代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电路、基因与生物技术等作为重点发展的科技前沿领域,其发展将对中国大陆与世界经济带来新的转变。

  华东师范大学两岸交流与区域发展研究所副所长阎德学强调,台湾融入“一带一路”有利于台湾破解“被边缘化”难题,为台湾融入RECP等地区合作提供了契机,对台湾经济重振也将是一个重大机遇。与台湾当局对“一带一路”的坚拒相比,岛内学者认为“一带一路”对台湾经济而言是一个“新蓝海”,台商认为“一带一路”是大陆以国家力量强势引导的长期发展方向,超过六成的台湾民众支持台湾加入亚投行。

  阎德学表示,针对将台湾融入“一带一路”的呼声,大陆现有对台政策可为台湾顺利融入“一带一路”提供政策支撑。他衷心希望台湾方面能够有所作为,正视并破解当前两岸关系发展的严重阻碍,以共建“一带一路”为契机,来推动两岸关系走向“两岸命运共同体”,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随后,三地学者针对中美关系、两岸关系、港台关系作了充分深入的交流。最后,仇长根就研讨会召开的背景、各位学者的发言内容及意见建议作出总结。

  中央人民政府驻港联络办公室台湾事务部副部长曾繁信,全国政协委员、香港两岸客家研究中心荣誉顾问彭长纬,中国评论通讯社总编辑、中评智库基金会执行长罗祥喜,广东省梅州市政协常委、香港广东社团联合总会常务副主席、香港两岸客家研究中心荣誉顾问叶志明,致远基金会执行总编辑吴志隆、范逸豪、吴建东等嘉宾也出席了会议。

华东师范大学两岸交流与区域发展研究所所长、海峡两岸关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香港两岸客家研究中心荣誉顾问仇长根

统一联盟党主席、《观察》杂志社社长纪欣

香港时事评论员、全国港澳研究会会员、香港中观研究所所长刘澜昌(中评社 沈而忱摄)

台湾政治大学两岸政经研究中心主任魏艾教授

华东师范大学两岸交流与区域发展研究所副所长、华东师大俄罗斯研究中心、周边中心研究员阎德学副教授

研讨会香港现场(中评社 沈而忱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