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专访:蔡冠深谈香港融入国家
中评社香港2月19日电(记者 郭至君 沈而忱)随着全国两会的日子慢慢临近,港区的代表委员们都在积极准备自己的建议。获外交部驻香港特派员公署颁发“外交之友”称号的蔡冠深,被人们称之为“民间大使”、“东盟先生”、“带路先生”,他是香港中华总商会会长、新华集团主席,更被推举为粤港澳大湾区企业家联盟创会会长,对国际大格局以及香港如何定位,如何融入国家发展有清楚的构想,在与东盟推动合作和“一带一路”项目的开拓中,他无疑是香港的领军人物。日前,中评社记者就后疫情时代香港面临的一些问题以及应该如何抓准香港自身的定位与国家一同发展对全国政协常委蔡冠深进行了专访。全文如下:
中评社记者:据统计,本港2020年全年经济将收缩6.1%。您认为,疫情给香港经济带来的打击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您所在的行业目前受到了哪些影响?
蔡冠深:我觉得香港受的影响应该是三方面,疫情是一个最重要的一方面。除了疫情以外,大家都记得一年多前的社会事件对香港也是影响很大的,另外中美的贸易摩擦也是一个关键,可以说改变了整个世界的格局。具体的行业来讲,在疫情底下首先旅游业受到很大的影响,随之而来的是航空业、餐饮业、零售业等也很受影响。就新华集团这个综合性集团来说,在香港受影响最大的是餐饮业,比如说我们的日式料理、中式餐厅都受到非常大的影响,此外零售业也一样,这就导致我们的食品和酒类批发业务也受到影响。可以说,疫情下香港包括食品进口、批发、物流、零售、餐饮这一整条产业链都出现了问题。另外我们也看到航空业的裁员和倒闭,酒店业的萧条,事实上受疫情影响的行业非常多,香港的失业率也不断攀升。
中评社记者:新冠肺炎疫情持续一年导致百业萧条,不少企业倒闭关门,香港最新失业率达到16年来的新高。您认为如果疫情继续久拖未决,香港社会将为此付出什么样的代价?
蔡冠深:代价非常的沉重,尽管香港的金融、房地产业这两个基础产业都还可以,但其他方面就不行了,各行各业可谓是连锁的负面情况,所以我的看法不太乐观。怎么能够解决?只有一个办法,就是把疫情控制、清零。一天不清零,复苏基本上都是没机会的,香港的经济会受到很大的冲击。中国内地去年的GDP达到了超过2的正增长,那么香港是不是能够借鉴内地的防疫经验呢?这是我的一个建议。如果可以跟内地尽快全面互通的话,香港就对接了有14.5亿人口的巨大市场,复苏可期。所以香港一定要清零,让内地放心,从而能够跟全面通关对接,这个是首要。至于其他国家,我们可以在清零之后一个一个去谈,我们之前也尝试过看能不能与新加坡等组成旅游气泡,但关键还在于真正遏制疫情。
中评社记者:香港2020年十月至十二月的失业率达到6.6%,为16年来的高位,且特区政府无意延长“保就业”计划。您认为失业的情况应该怎样缓解?
蔡冠深:所谓“长贫难顾”,其实香港特区政府已经花了很多钱,用了很多的储备来支持就业,但如果我们无法清零,总是让政府去给钱,能维持多少天?这不是一个办法。所以我的看法就是一定需要清零,这样才能恢复经济,解决我们最根本的生存问题,否则都是治标不治本。短期来讲,如果真的有一些非常特殊的行业已经到了不救不行的境地,可以考虑就个别行业进行扶持,但不是大水漫灌的形式,因为这都是香港老百姓的钱。长期开闸放水,香港的财政是会出问题的。
中评社记者:新冠疫情影响反复而深远,有常态化趋势。您认为,如何能够一边对抗疫情,一边提振香港市民的信心,为香港经济寻找到新的出路?
蔡冠深:香港人一定要团结,共同为清零的目标而努力,这是最根本的。这不是政治、不是理念的问题,而是健康的问题,健康是谁都要关注的,也只有清零,我们才可以放开手脚提振经济。大家应该同心同德,配合政府的政策。另外,要对疫苗有信心。如果对这些都有疑问,没有一种积极正面的态度的话,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只能在恶性循环的闭环里一直走下去。
中评社记者:疫情之下,香港经济结构性问题进一步凸显,您对《施政报告》中给香港经济开出的“药方”如何评价?长远来看,应该如何改善香港的经济结构?
蔡冠深:假如没有疫情,我对香港的未来是乐观的。为什么这样看呢?首先香港的社会问题自从有了国安法,就逐渐稳定下来了。稳定下来之后,国家全力支持香港一国两制,高度自治,希望香港能够在内外双循环格局中,一方面加快融入国家的发展大局,另一方面跟随国家一起走出去,因此香港有很多机遇。
第二,现在港币对美元挂钩非常稳定,各国资金对于香港是正流入的,股市也非常稳定,因此说香港这一个国际金融中心相当稳固,没有任何问题。刚才也提到房地产是香港经济的支柱,且相关指数迄今只下降了百分之零点几,可见投资者还是对香港充满了信心。
第三,我们国家倡导经济要内循环+外循环,而香港既是内循环的一部分,也参与到外循环中,所以在国家“引进来走出去”的双向循环中,一个不可替代的平台就是香港。香港的研发力量很强,我们可以跟深圳配合,共建广深港澳科技走廊。除了科技创新,科技跟金融不结合也是不行的,这些都需要香港。人家常常讲香港是一个超级连络人,我觉得香港不光是超级连络人,也是跟内地一起走出去的共同投资者以至项目、企业的共同营运者,从这个角度来看,香港未来的商机可以说是无限的。在国家“十四五”规划下,我觉得香港的发展前景是非常美好的。
中评社记者:国家“十四五”规划指出,支持特区巩固提升竞争优势,对此您如何解读?
蔡冠深:香港已经作为独立经济体而加入了中国—东盟10+1框架,我认为还应该积极加入RCEP。如果看地图,可以发现中国内地、日本、韩国在上方,东盟10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在下方,香港正好在中间,这些国家和地区都是我们很好的合作伙伴,积极合作对香港也是有利的。另外还有一个CPTPP,目前是由日本主导,英国也已经宣布谋求参加CPTPP。我认为,中国内地当然应该参加,也应该鼓励香港参加,因为我们只有更积极地融入多边国际组织或框架,才能够为打破全球经济贸易壁垒做出贡献。香港是全球最自由的自由港之一,我们也是国际城市、国际金融中心,跟西方国家打交道一点都不陌生,所以香港应该发挥作用,走在前面,与其他国家和地区进行强强联合,这方面香港是有很多优势的。
中评社记者:您30年来不断支持中国内地、香港及澳门的科教文化公益事业,请问您对香港教育界过去一年的争议激烈如何评价?通识科的改革要如何才能追本溯源,从根本上杜绝问题?
蔡冠深:我们回归祖国20多年了,可惜回归之后一直没有把对教育的重视,尤其是把国民教育放在首要的位置,没有重视爱国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不是说每天跟你讲要爱国,而是作为中国人起码你要去认识自己的国家。我们的国家是怎么来的?有过怎么样的历史?这些知识和认同对年轻一代很重要。作为中国人,必须要有对国家的认同,对国家的归属感,要为自己的祖国感到自豪,这种价值观是最基本的。香港教育近两年集中出现问题,我们非常痛心。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无非有两点:第一,教材内容没有抓好。第二,培训孩子的老师没有抓好,这两方面都要改革。希望培养香港学生有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是对的,可是不能偏颇到只谈政治,甚至是只谈某种倾向的政治。现在已经到了国家不得不出手拨乱反正的阶段,保证社会秩序重归稳定后,要从根本上抓好国民教育,这样做是对的。
中评社记者:行政长官在2020年《施政报告》中提出“大湾区青年就业计划”,具体来讲,您认为香港青年应该怎么样从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中寻找到更多的新机遇?
蔡冠深:先不谈是否北上工作、发展的问题,但起码应该去看一看,去实地瞭解,这是很重要的。中国历史上有那么多辉煌的东西,李白的故乡在哪里?孔子在哪里诞生?现在的北京、上海是什么样子?兵马俑又是怎么回事?香港年轻人是很聪明的,只要让他去看一看,不用说教,自然会判断出什么是好什么是不好,因此,基本的交流很重要。
那么如何去吸引香港年轻人呢?我们也需要让大湾区的内地城市和香港的人流、物流、资金流、资讯流畅通,让香港青年在那里生活、学习、工作没有落差,要让他有家的感觉。另外我觉得一定要有一些香港年轻人带头去这样做,给他们机会去开创事业,实现理想,他们就会有幸福感跟获得感。
中评社记者:您如何看待“爱国者治港”原则?
蔡冠深:没有一个国家的公民会不爱自己的祖国,看看美国总统就职宣誓的时候怎么说的?看看其他发达国家的教材怎么写的?同样,也没有一个国家会让不爱甚至反对自己国家的人来治理。因此“爱国者治港”绝对没有问题,只是香港以前对此不重视,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爱国是常态,全球都一样的,中国人爱中国没毛病,只不过香港以前在这方面没有做好。
中评社记者:您今年在两会上将会提出哪些建议?
蔡冠深:我的建议很多,我先讲几个。第一,我觉得香港要加入RCEP,这个我会坚持推动。第二,我们要与大湾区进一步融合,我正支持香港创科方面跟大湾区进行全面合作。第三,希望国家支持我们香港企业融入京津冀一体化和雄安新区的发展。我还有一个建议,推动组建环渤海企业家联盟,以辽宁为主,把河北、天津、山东、青岛连在一起,背靠京津且服务京津冀与雄安新区,更外联日韩,加快区域发展。另外,我也希望推动西南地区与越南的边境合作。总的来说,香港可以做的事非常多,希望香港找准自己的定位,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我会提供一系列的提案供政府去参考。
附:蔡冠深博士,祖籍广东中山,香港中华总商会第46、47、50、51届会长以及永远名誉会长。香港新华集团主席、香港新华国际金融集团主席、香港新华汇富金融集团主席及越南VinaCapital集团主席。香港新华集团始创于1957年,业务涵盖海产食品、地产建筑、金融财务、高新科技、传媒文化、基础建设、教育培训、环保和大健康等范畴。业务网络除覆盖内地外,更遍及中国澳门、越南、柬埔寨、缅甸、新加坡、日本以至加拿大、美国及澳洲等地。蔡博士热心社会及国际事务,亦为多间著名大学校董会或顾问委员会成员,2014年,蔡冠深获香港特区政府授予金紫荆星章。2019年1月,获得外交部驻港公署首次授予的“外交之友”称号。
中评社香港2月19日电(记者 郭至君 沈而忱)随着全国两会的日子慢慢临近,港区的代表委员们都在积极准备自己的建议。获外交部驻香港特派员公署颁发“外交之友”称号的蔡冠深,被人们称之为“民间大使”、“东盟先生”、“带路先生”,他是香港中华总商会会长、新华集团主席,更被推举为粤港澳大湾区企业家联盟创会会长,对国际大格局以及香港如何定位,如何融入国家发展有清楚的构想,在与东盟推动合作和“一带一路”项目的开拓中,他无疑是香港的领军人物。日前,中评社记者就后疫情时代香港面临的一些问题以及应该如何抓准香港自身的定位与国家一同发展对全国政协常委蔡冠深进行了专访。全文如下:
中评社记者:据统计,本港2020年全年经济将收缩6.1%。您认为,疫情给香港经济带来的打击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您所在的行业目前受到了哪些影响?
蔡冠深:我觉得香港受的影响应该是三方面,疫情是一个最重要的一方面。除了疫情以外,大家都记得一年多前的社会事件对香港也是影响很大的,另外中美的贸易摩擦也是一个关键,可以说改变了整个世界的格局。具体的行业来讲,在疫情底下首先旅游业受到很大的影响,随之而来的是航空业、餐饮业、零售业等也很受影响。就新华集团这个综合性集团来说,在香港受影响最大的是餐饮业,比如说我们的日式料理、中式餐厅都受到非常大的影响,此外零售业也一样,这就导致我们的食品和酒类批发业务也受到影响。可以说,疫情下香港包括食品进口、批发、物流、零售、餐饮这一整条产业链都出现了问题。另外我们也看到航空业的裁员和倒闭,酒店业的萧条,事实上受疫情影响的行业非常多,香港的失业率也不断攀升。
中评社记者:新冠肺炎疫情持续一年导致百业萧条,不少企业倒闭关门,香港最新失业率达到16年来的新高。您认为如果疫情继续久拖未决,香港社会将为此付出什么样的代价?
蔡冠深:代价非常的沉重,尽管香港的金融、房地产业这两个基础产业都还可以,但其他方面就不行了,各行各业可谓是连锁的负面情况,所以我的看法不太乐观。怎么能够解决?只有一个办法,就是把疫情控制、清零。一天不清零,复苏基本上都是没机会的,香港的经济会受到很大的冲击。中国内地去年的GDP达到了超过2的正增长,那么香港是不是能够借鉴内地的防疫经验呢?这是我的一个建议。如果可以跟内地尽快全面互通的话,香港就对接了有14.5亿人口的巨大市场,复苏可期。所以香港一定要清零,让内地放心,从而能够跟全面通关对接,这个是首要。至于其他国家,我们可以在清零之后一个一个去谈,我们之前也尝试过看能不能与新加坡等组成旅游气泡,但关键还在于真正遏制疫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