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专访:朱鼎健谈香港需抓住新机遇
中评社香港2月18日电(记者 张心怡)新冠肺炎疫情持续一年,令香港经济民生受到极大冲击与影响。港区全国政协委员、观澜湖集团主席兼行政总裁朱鼎健日前接受中评社采访时指出,新冠疫情令香港社会的生产方式、商业模式、市民消费习惯等都出现了结构性变化,因此,在新的一年里,香港需要尽快适应新常态,抓住新机遇,作出新部署。
朱鼎健谈到,新冠肺炎疫情对香港经济的冲击较“沙士”更加猛烈且持久。就消费层面而言,一日疫情未退却,港人的消费意欲还是低迷,令百业萧条。此外,由于全球不少国家都实施禁足或“锁关”措施,令旅游、餐饮、航空和零售受到严重打击,各行各业难免感到艰难。
对于今年香港经济能否走出谷底,朱鼎健认为取决于内在及外围环境两个因素。内在因素是香港能否尽早控制新冠肺炎疫情,外围因素主要与国家经济复苏和国际地缘政经的发展,特别是中美之间的角力有关。“中国是全球最先有效控制住新冠肺炎疫情的国家,经济也稳步复苏,因此关键是国家经济反弹复苏能否会为香港带来外溢效益。过去四年中美在贸易方面持续摩擦,或多或少已影响了香港经济,现在美国有了新总统入主白宫,中美之间的磨擦会否减少,继而释除香港所承受的压力?这也是一个让人关注的话题。”
在“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格局下,香港将迎来哪些新机遇?朱鼎健表示,香港融入国家发展是必然选择,可以透过“一国两制”制度优势和粤港澳大湾区契机,继续充分发挥“超级联系人”的角色,将国内和国际市场有效联通。在“双循环”的新格局下,国家将继续扩大开放市场,加快外资进入内地市场,香港在这方面能够为国家分享其百多年来进行国际自由贸易的经验,以及国际商业运作的专业知识,协助国家进一步开放市场。例如,在外循环方面,在跨境贸易、金融等领域可以继续发挥核心作用,帮助外资进入中国。在内循环中,香港的现代服务业可以在国家推动产业升级的进程中发挥所长。
专访全文如下:
中评社:持续一年的新冠肺炎对香港社会形成了哪些冲击?您所在的行业受到了哪些影响?
朱鼎健:过去一年,全港乃至全球居民都难免受到疫情的广泛影响。我十分理解,为了阻截病毒在小区内传播,香港特区政府是有必要推行各种社交距离的防疫措施,如二人限聚令、食肆二人一桌指令、六时后禁堂食关闭特区康乐及文化事务署辖下各类室内外体育康乐设施和场所等。措施肯定会对市民的日常生活带来影响,但我们也要从精神及生理上去适应这种疫情下的生活方式,这在一定时期内都将会是常态。
各方数据及数据都表明,新冠肺炎疫情对香港经济的冲击较当年“沙士”更加猛烈且持久。就消费层面而言,一日疫情未退却,港人的消费意欲还是低迷,令百业萧条。在内地,旅游和休闲产业也是受疫情影响最直接和最严重的。此外,由于全球不少国家都实施禁足或“锁关”措施,令旅游、餐饮、航空和零售受到严重打击,各行各业难免感到艰难。但我们都要看到,特区政府也在不断推出各种政策和支持措施,鼓励各方一齐共渡难关。
观澜湖集团作为中国休闲和旅游产业的先行企业,肯定也受到了疫情的影响。尤其是现在香港和内地无法通关,我们众多在香港的客户无法像之前频繁往返深圳或东莞打球及旅游度假。我非常庆幸,中央政府乃至内地各地政府都针对休闲和旅游产业不断及时地推出多样支持政策,缓解整个行业所到的冲击。中国是全球最先走出疫情阴霾而且经济稳健恢复的国家,我有信心在国家的领导下,内地和香港的各个行业都可以逐渐有序恢复。我们集团也会不怠努力,继续为所有会员和顾客提供尽善尽美的服务。
中评社:特区政府估计2020年本港经济收缩幅度约6.1%,将是有纪录以来最严重的衰退,亦是首次连续两年录得负增长,步入新一年,您如何看香港的经济前景?
朱鼎健:最新消息显示,香港GDP去年下跌6.1%,是自1961年有纪录以来最坏的一年。去年底一项调查显示,不少商家、银行、金融投资公司和会计师行遍普对今年香港经济前景感到忧虑。对于今年香港经济能否走出谷底,我的看法是,这将取决于内在及外围环境两个因素。主要的内在因素是香港能否尽早控制新冠肺炎疫情。
疫情暴发初期,只有数个行业受到直接冲击,如旅游、酒店和航空,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再没有旅客访港。之后,随着疫情持续,防疫不断收紧,市民也开始减少出外用膳和娱乐,因此其他行业如餐饮、零售、健身和美容等,也开始逐渐受到打击,甚至出现裁员和结业,以致出现消费疲弱,经济萧条在所难免。
外围因素主要与国家经济复苏和国际地缘政经的发展,特别是中美之间的角力有关。中国是全球最先有效控制住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的国家,经济也稳步复苏,因此关键是,国家经济反弹复苏能否会为香港带来外溢效益。过去四年中美在贸易方面持续摩擦,或多或少已影响了香港经济,现在美国有了新总统入主白宫,中美之间的磨擦会否减少,继而释除香港所承受的压力?这也是一个让人关注的话题。
中评社:要让香港经济尽快复苏,重拾活力,解决疫情是关键。您认为香港疫情迟迟未能清零的最大问题是在哪?您对香港的抗疫工作有何建议或意见?
朱鼎健:去年八月,第三波疫情回落后,港人可能因抗疫大半年开始感到疲惫而防疫意识开始下降,而且许多人也未响应特区政府九月推出全民自愿检测计划,来尽早找出隐性患者,以截断小区传播炼,为十一月开始暴发而且来势凶凶的第四波疫情埋下引线。因此全民检测是防范病毒传播的主要手段之一。
要成功抗疫,特区其实可以向内地借鉴,实施小区封闭管理,阻截病毒扩散。我乐见香港特区政府府近日多次引用《预防及控制疾病(对若干人士强制检测)规例》,封锁和强制有关“受限区域”内和若干幢楼宇的居民接受2019冠状病毒检测,我认为这有助遏止新冠病毒在香港散播。
另外,近日特区政府的行动也揭示香港的旧区和旧楼原来是病毒传播的潜在源头,也可能解释为何自第四波疫情暴发以来,每天均录得高数字的源头不明确诊个案,因此,我建议特区政府尽快巡查这些旧区的旧楼,尤其是满布劏房的,预防新冠病毒在这些小区内扩散。
中评社:全国政协副主席、前特首梁振英指大部份港人在短时间内接种疫苗,是香港人逃过一劫的唯一希望,也是最后希望。但目前不少香港市民对疫苗存在抵触心理,甚至将国产疫苗“污名化”,您认为特区政府应如何做好相关动员工作?
朱鼎健:我同意梁振英先生的说法,港人尽快接种疫苗是纾缓2019冠状病毒疫情的有效途径,因为能够产生群体免疫效果。特区政府已选购三款疫苗,分别是:中国科兴、复星及德国BioNTech和英国牛津及阿斯利康,但行政长官林郑月娥较早前透露,她已向中央政府请求分配内地研发和生产的国产疫苗供港,不过反对派阵营一直以来攻击由中国自行研发的疫苗,导致部份港人对国产疫苗质量和安全存疑。要令他们改观,特区政府应拿出客观事实和科学数据来反驳攻击国家疫的“歪理”和谎言,包括向港人教育和宣传国家的新冠肺炎疫苗,并强调国家的疫苗早已获得不少国家确认和进行大规模测试,例如巴西和土耳其,故此质量和安全方面是有保证。
特区政府亦可以考虑以“名人”宣传公关手法,像早前港区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前赴深圳,集体接种国产疫苗,然后由他们向媒体现身说法道出接种时的亲身经历和感受,藉以释除港人的疑惑。
中评社:特区政府日前公布最新失业率,2020年10月至12月失业率升至6.6%,较上一期升0.3个百分点,创近16年新高。面对如此严重的失业情况,您对特区政府“保就业计划”有何具体建议?
朱鼎健:我认为,特区政府若再推出“保就业”计划,应该更精准地令真正有财政困难和有迫切需要的企业受惠,并同时加强监察机制,防止雇主在获得补助后,用不同借口解雇员工,例如核对获得补助前和后的工人数目。
中评社:特区政府日前公布“大湾区青年就业计划”以纾缓香港青年的就业压力,但被外界评价为“杯水车薪”,对此您怎么看?您认为当下应如何解决港青的就业问题?
朱鼎健:特区政府推出“大湾区青年就业计划”的用意良好,方向正确,是值得社会和商界支持,但只有2000个名额,相对香港每年五、六万名大专毕业生,确实还不够。但是我们也不能要求特区政府和参与计划的公司将所有毕业生安排到大湾区就业,这更加脱离现实。我们需要理解,所有安排都需要按步骤和实际情况逐步实施和执行。
至于解决当下,甚至长远香港青年的就业问题,我认为最重要就是确保香港的社会繁荣安定,经济欣欣向荣,朝向更多元化的发展,使得香港的青年人有发挥所长的机会。因此,我期望财政司司长在他的新一份《财政预算案》中,能够提出振兴香港经济措施,以及青年就业配对和短期青年职业培训计划,特别是针对内地市场所需的新技能和知识,藉此提升他们的竞争力,迎接新时代的各种挑战。
中评社:在“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格局下,您认为香港将迎来哪些新机遇?应如何把握这些新机遇?
朱鼎健:我认为国家的“双循环”新格局,将会为香港经济带来新机遇。香港融入国家发展是必然选择,可以透过“一国两制”制度优势和粤港澳大湾区契机,继续充分发挥“超级联系人”的角色,将国内和国际市场有效联通。
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依然稳固,香港整个社会无论从营商环境还是生活方式来看,都是全球最具竞争力、最开放、最国际化的地方之一。在“双循环”的新格局下,国家将继续扩大开放市场,加快外资进入内地市场,香港在这方面能够为国家分享其百多年来进行国际自由贸易的经验,以及国际商业运作的专业知识,协助国家进一步开放市场。例如,在外循环方面,在跨境贸易、金融等领域可以继续发挥核心作用,帮助外资进入中国。在内循环中,香港的现代服务业可以在国家推动产业升级的进程中发挥所长。
如我前面所提到,新冠疫情令香港社会的生产方式、商业模式、市民消费习惯等都出现了结构性变化。因此,在新的一年里,香港需要尽快适应新常态,抓住新机遇,作出新部署。
中评社:可否谈谈您今年有哪些建议带上两会?
朱鼎健:今年,我一共会提交5份提案。这5份提案分别聚焦如何用中国语言讲好中国文化故事、金融创新如何赋能旅游产业、如何创新体育教学模式、如何助力实现我国的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以及设立“人民英雄纪念日”,传承英雄精神等5个主题。
中评社香港2月18日电(记者 张心怡)新冠肺炎疫情持续一年,令香港经济民生受到极大冲击与影响。港区全国政协委员、观澜湖集团主席兼行政总裁朱鼎健日前接受中评社采访时指出,新冠疫情令香港社会的生产方式、商业模式、市民消费习惯等都出现了结构性变化,因此,在新的一年里,香港需要尽快适应新常态,抓住新机遇,作出新部署。
朱鼎健谈到,新冠肺炎疫情对香港经济的冲击较“沙士”更加猛烈且持久。就消费层面而言,一日疫情未退却,港人的消费意欲还是低迷,令百业萧条。此外,由于全球不少国家都实施禁足或“锁关”措施,令旅游、餐饮、航空和零售受到严重打击,各行各业难免感到艰难。
对于今年香港经济能否走出谷底,朱鼎健认为取决于内在及外围环境两个因素。内在因素是香港能否尽早控制新冠肺炎疫情,外围因素主要与国家经济复苏和国际地缘政经的发展,特别是中美之间的角力有关。“中国是全球最先有效控制住新冠肺炎疫情的国家,经济也稳步复苏,因此关键是国家经济反弹复苏能否会为香港带来外溢效益。过去四年中美在贸易方面持续摩擦,或多或少已影响了香港经济,现在美国有了新总统入主白宫,中美之间的磨擦会否减少,继而释除香港所承受的压力?这也是一个让人关注的话题。”
在“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格局下,香港将迎来哪些新机遇?朱鼎健表示,香港融入国家发展是必然选择,可以透过“一国两制”制度优势和粤港澳大湾区契机,继续充分发挥“超级联系人”的角色,将国内和国际市场有效联通。在“双循环”的新格局下,国家将继续扩大开放市场,加快外资进入内地市场,香港在这方面能够为国家分享其百多年来进行国际自由贸易的经验,以及国际商业运作的专业知识,协助国家进一步开放市场。例如,在外循环方面,在跨境贸易、金融等领域可以继续发挥核心作用,帮助外资进入中国。在内循环中,香港的现代服务业可以在国家推动产业升级的进程中发挥所长。
专访全文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