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论坛:特朗普第二任期政策分析
中评社香港6月30日电/中国评论通讯社、中评智库基金会不久前在中评社北京总部会议室举办座谈会,邀请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世界和平与安全研究所所长朱中博、国际关系学院知识产权与科技安全研究中心副主任兼国际政治系讲师孙冰岩、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国家治理与全球治理研究院副研究员孙成昊、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博士后暨助理研究员兼中国论坛媒体传播主任文晶、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副研究员秦升与会。座谈会由中评智库基金会副秘书长郭至君主持,与会者针对再次当选上任的美国总统特朗普领导下的美国在内政外交的诸多方面,进行了分析与展望,各自给出了独到的见解。中评智库基金会主办的《中国评论》月刊5月号以《特朗普第二任期美国政策分析与展望》为题,详细刊登了与会者的发言。文章内容如下:
郭至君:开场白
各位老师下午好,很高兴能邀请到各位中评社的新老朋友们来参会,各位都是中美关系、对美政策、美国内政外交研究的青年中坚力量,很荣幸能够将大家聚集在中评智库、中评社这个平台上,利用今天下午的时间来听一听各位老师对特朗普第二任期美国内政外交诸多方面的评析与展望。自今年1月20日特朗普回归白宫以来,他就以“颠覆性改革”和“交易式外交”给美国国内和世界带来巨大冲击:从其国内政策来看,裁员风暴骤起,美国联邦政府雇员人人自危;移民危机升级,拉美各国深刻感受邻人不亲。从外交政策来看,觊觎他国领土,特朗普扩张言论频遭回怼;扬言“接管”加沙,世界反对声浪四起;美俄互动频繁,俄乌终战似乎看到前路。从经济政策来看,高举“关税大棒”,全球贸易阴霾密布。那么中国应该在这四年中如何更好地应对不可预测性十足的特朗普,中美之间是否可能达成“大交易”(big deal)?如何能将“特朗普2.0”转化为中国发展的历史机遇期?这都是我们需要探讨、思考的问题。
首先我们先从美国对台政策以及大陆方面应如何应对这个角度开始我们今天下午的论坛。各位都知道,赖清德日前召开所谓“国安高层会议”并在会后讲话中,再度宣扬两岸“互不隶属”的分裂谬论,妄称“台湾是一个主权独立的民主国家”,极力渲染“大陆威胁”,将大陆界定为“境外敌对势力”,再度不顾台湾民众安危,严重挑战大陆底线。而自特朗普胜选后,台湾社会中出现的“疑美论”声音也在增多,特别是台积电赴美投资后,特朗普坦言“后续可以忘掉台湾芯片”更是引发了台湾民众极大的不满和忧虑。那么,特朗普第二任期的美国对台政策会有何变化?对两岸关系带来什么影响?大陆方面应该如何应对?我们先请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世界和平与安全研究所所长朱中博发言。
朱中博:特朗普第二任期的美国对台政策解读
分析特朗普第二任期的美国对台政策,需要比较特朗普第一任期和拜登政府时期的对台政策。总体来说,美国的对台政策,是放在对华关系大框架内展开的。而美国近年来的对华关系则又放在所谓“大国战略竞争”框架下展开。从特朗普第一任期开始,经由拜登四年,再至特朗普2025年重返白宫,美国将中国视为“头号战略竞争对手”的做法不仅没变,反而在加强。因此,特朗普第二任期内,美国的全球战略不会放弃聚焦遏压中国,在此框架下延续并变本加厉“以台制华”,在台湾问题上“玩火越线”,加紧榨亁台“剩余价值”,台海局势难以风平浪静。但美国的对台政策也存在明显“两面性”,美方深知中方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坚定决心与强大能力,不愿意也不敢在台海陷入中美大国冲突,更不愿为“台独”分裂势力火中取栗。
一、特朗普第一任期对台政策充满危险性冒进
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所谓的“特蔡通话”。2016年12月初,特朗普在美国大选中获胜不久即与蔡英文通电话并称呼蔡的伪官号,成为1979年以来美国当选总统首次与中国台湾地区领导人通电话,受到国际社会强烈抨击。
二是持续掏空美国的“一中政策”,公然添加所谓的对台“六项保证”定语。2020年“美国在台协会”台北办事处网站公布1982年对台“六项保证”解密电报,美国国务院助理国务卿史达伟等人亦妄称对台“六项保证”至今有效。这使得美国的“一中政策”由中美三个联合公报作定语,蜕变为套上美国单方面搞出来的对台“六项保证”(及“与台湾关系法”)等错误定语,凸显美国立场倒退和背信弃义。
四是签署多项涉台恶法。包括2018年签署“与台湾交往法案”,2020年签署“台北法案”等。相关法案或为美台政治交往“松绑”,或公然阻挠其他主权国家同中国发展正常的国家关系。美国行政当局以往制衡国会在台湾问题上冒进的作用,在这一时期也大幅削弱。
五是美国窜台政客级别持续突破。2020年8月,美国卫生与公众服务部部长阿扎窜台,号称1979年以来窜台的美方最高层级政府阁员。该年9月,美国副国务卿克拉奇窜台,为1979年以来美国国务院窜台最高级别官员。短短一个月,特朗普政府不断进行政治挑衅“表演”。
总体上看,特朗普1.0时期的最后一年在台湾问题上挑衅动作尤为密集疯狂。不过,特朗普也对台湾问题的敏感性、复杂性有所认识,并非不知红线所在和其中利害深浅。曾在特朗普政府时期任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的博尔顿在2020年就提到,特朗普很不喜欢台湾,并且称特朗普视大陆为“办公桌”、台湾不过是“笔尖”。
二、拜登政府延续特朗普做法,错上加错,打“台湾牌”妄图花样翻新
突出的恶劣表现如下。一是持续虚化掏空美国“一中政策”。拜登政府频频在政策表态中将“与台湾关系法”置于中美三个联合公报之前,并且将对台“六项保证”及“和平解决台湾问题”作为“一中政策”新定语。二是大幅打破美台政治互动禁忌。时任议长佩洛西等美国政客窜台,蔡英文也“过境”窜美并会见美国国会时任众议长麦卡锡。三是强化“武装台湾”,使美国“以台制华”迈向“毁台制华”。拜登任内19次对台军售、总额超83亿美元,刷新美国单届政府对台军售次数最多记录。四是加强经济科技等领域勾连,服务美国“竞赢中国”战略。美国拉拢台湾与日、韩组建所谓“芯片四方联盟”(CHIP4),并威逼利诱台湾半导体企业赴美投资设厂。五是冒天下之大不韪,挑战联大第2758号决议。拜登政府部分官员居心叵测,妄称联大第2758号决议“未解决台湾及台湾人民在联合国体系代表权的问题,甚至压根就没有提到‘台湾’两个字”,藉此炒作所谓“台湾地位未定论”。六是推动台湾问题“国际化”,妄图扩大“以台制华”逆流。拜登政府时期,美国与日、欧等盟友密集在各自国家安全、外交战略或涉华政策文件、政府领导人讲话中强调所谓“关切”台海和平稳定,声称反对以武力单方面“改变台海现状”。美国与日、澳等盟友还加紧开展针对性军演及军事布局,摆出加大干涉台海事务、阻挠中国实现完全统一的架势。法国、德国、英国、加拿大等国煞有其事地派军舰过航台海并刻意炒作。
特朗普二次上台后,未能在美国的“世界观”“中国观”方面纠偏。美国持续以“大国战略竞争”框架看待中国、定位中美关系,将中国视为“威胁”,加码推进“以台制华”,两个多月来已有多项错误举动。
一是特朗普政府仍有心打“台湾牌”。2025年2月26日,特朗普在任内首次内阁会议前谈话中表示,美国会同中国保持非常良好的关系,但中国仍是“竞争对手”。针对可能涉及阻止大陆“武统台湾”或美国“协防台湾”问题,特朗普在大选期间及迄今都拒绝向拜登那样明确表态“协防台湾”,维持“战略模糊”,只表示不希望发生台海冲突。但特朗普曾表示,台海局势“棘手”,因为台湾距离美国9000英里。鲁比奥2025年1月在美国国会参议院关于其国务卿提名听证会上称,中国是美国从未曾遇到过的“最强大和危险的并驾齐驱对手”,在技术、工业、经济、地缘政治、科学等各领域都是“竞争者”甚至“对手”,妄称要设法在两岸间造成“力量平衡”(equilibrium),否则美国将在2030年之前面临应对台海冲突的前景。但鲁比奥也深知美中关系是21世纪最重要的双边关系,认为中美对抗后果将是“灾难性的”,中美都应避免这种局面。在2025年1月24日与王毅部长通话时,鲁比奥表示美方不支持“台湾独立”,希望台湾问题以海峡两岸都能接受的方式得到和平解决。
二是进一步虚化美国“一中政策”,发出错误政治信号。鲁比奥表示美方不支持“台湾独立”的话音落下不久,2025年2月13日,美国国务院网站就更新“美台关系事实清单”,删除“不支持台独”等表述,并强调支持台湾有意义参与国际组织,“包括适当情况下成为其成员”,再次在“一中”立场上倒退和言而无信。3月中下旬以来,美国亚利桑那州州长霍布斯、阿拉斯加州州长邓利维等人前后脚窜台。未来,美内阁高官亦可能窜台。美国国会某些不安分守己的议员也会在与台勾连方面不消停,通过推出涉台恶法、窜台、大放厥词及与赖清德当局互动等,搞各种拙劣“政治表演”。
三是继承拜登政府政策“遗产”,推动台湾问题“国际化”。2025年2月以来,美日联合声明、美日韩外长会、七国集团外长会联合声明均妄称,反对以武力或胁迫单方面“改变台海现状”,或表示支持台湾参与国际组织等。美国“约翰逊”号驱逐舰、“鲍迪奇”号海洋测量船等两艘舰船于2月10日至12日穿越台湾海峡,这是特朗普“二进宫”后美国有军舰首次过航台海。英国、加拿大、日本等国军舰也陆续过航台海并炒作。
五是逼迫台湾当局在能源、半导体、农产品等领域大规模对美“输血”。与拜登政府一样,特朗普政府也紧盯岛内半导体产业。特朗普在选举期间及二次上台后,多次抱怨台湾“偷走”美国芯片生意,表示“要夺回来”。3月3日,特朗普与台积电执行长魏哲家在白宫宣布,台积电在原有650亿美元对美投资基础上新增1000亿美元投资,号称是美国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外来直接投资。3月20日,台湾“中油”公司与美国阿拉斯加天然气开发公司签署“阿拉斯加天然气买卖暨投资意向书”,藉此为美国推进阿拉斯加LNG开发计划(该计划总投资额达440亿美元)“出钱出力”,竭力献媚。
四、美国在台湾问题上一错再错,严重损害中美关系,应早日幡然悔悟
特朗普第二任以来,美国政府在台湾问题上的诸多越线挑衅做法,助长了民进党当局“倚外谋独”的无知猖狂,损害了台海和平稳定。美台勾连挑衅不止,台海乱源难消。
美方错误做法对中美关系发展及美国自身利益同样“有百害而无一利”。美国阻挠不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只会损坏美国政治信誉和美国人民利益,落下破坏亚太与世界和平的骂名。今年1月20日以来,为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中方已启用“不可靠实体清单”对美国特科姆公司、摇杆舵公司等10家参与对台军售或与台开展所谓军事技术合作的不良企业,实施制裁,禁止其从事与中国有关的进出口活动及在中国境内新增投资。中国人民解放军绕岛巡航、军事慑压已成常态,中国海警也持续开展环台岛巡航管控。这些举措沉重打击了美台勾连的嚣张气焰。
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也是台湾光复80周年。台湾回归中国是二战胜利果实和战后国际秩序的重要组成。中美等国发表的《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等一系列具有国际法律效力的文件均确认了中国对台湾的主权。台湾是中国领土一部分的历史和法理事实不容置疑。
80年前,中美携手世界其他爱好和平的国家,打败了日本等法西斯,捍卫了世界和平。展望今后,中美更有责任携手捍卫二战成果。任何势力胆敢挑战一个中国原则,就是“挑战国际法理,破坏国际秩序,危害国际和平”,必将碰得头破血流。
郭至君:谢谢朱老师详细分析,特朗普第二任期虽然才刚满百天,但我们也能看到他的对台政策还是存在两面性,虽然继续打“台湾牌”,但是也没有明确表示会协防台湾。还有一点比较重要,目前赖清德当局有一种在倒逼特朗普政府的态势,不像蔡英文时期,赖清德当局开始主动去牵动特朗普政府关注台海议题,这也是对未来两岸关系比较危险的一个信号。不管怎样,中国大陆方面有自己的主动权、主导权和战略定力,由我方塑造的统一大势不会变,但是面对未来两岸关系上的风高浪急,我们还是需要继续观察,更灵活地和美方包括特朗普个人打交道,自上而下、多管齐下地去管控台海局势。下面我们把视角转回美国内政,众所周知,特朗普“二进宫”之后,强力推进联邦政府雇员的大规模裁减工作,包括马斯克领导的政府效率部也在美国国内引起了巨震。特朗普第二任期已满百天,是否能从他的风格和手段来总结出他目前的内政特点?他的国内大裁员、反腐和打击深层政府又会给美国的外交政策带来何种影响?下面请国际关系学院的孙冰岩老师发言。
孙冰岩:“大裁员”与特朗普2.0时代行事风格
最近,我对特朗普和马斯克主导的“大裁员”做了一些观察,他们预计要裁十几万人,其中裁的第一个大头就是美国国际开发署,要裁掉一万多人。裁员的第二个大头是美国国防部,预计要裁6万人,但是目前来看国防部要裁的都是边缘性人物,大部分都是试用期的,以及很多是从事国防后勤和国防医疗的,目前已经裁掉了差不多快2万人。第三个裁员大头就是美国的疾控中心(CDC)和国立卫生研究院(NIH)。
另外,我主要关注美国国防部的核心部门,尤其是从事作战指挥人员,包括美国情报部门的核心部门,情报部门到现在只裁了十几个人,而且裁的都是些从事情报后勤辅助技术的。总之,美国的政府裁员基本上裁掉的都是试用期人员,包括一些在共和党立场上一直反对的,比如做DNA多元性研究的,包括美国的医疗、社保的,包括后勤的这些被裁掉,但实际上核心的人员不会被裁。
这次大裁员对美国的外交政策带来什么影响?我认为影响最大的还是美国国际开发署。因为美国国际开发署的职能不只是美国的国际开发,还负责在许多地区层面阻挠中国倡议的“一带一路”项目,包括他们在很多地方与当地势力、地方媒体建立交情,抹黑“一带一路”,爆料所谓的“黑幕”或者是进行国际诉讼。一旦特朗普把他们国际开发署的很多驻外的站点裁掉,目前看特朗普只打算在拉美留2个站点,在非洲留6个站点,那样大多数原来专职抹黑中国的这些国际开发署人员基本上都被裁掉了,我相信这对于中国在海外推行国际合作项目的压力大幅减轻,尤其是在舆情方面或者是当地势力的反对方面会有减压。但其他方面,因为一些核心人员,像美国国务院、国防部、美国情报部门、国土安全部负责网络基建防御的这些人基本都还保留,所以对中国的安全及中美其他方面政策影响其实不是很大。
第一,他的决策团队的成员地位不一样了,这次这些成员的整体政治背景比较弱势,这决定了现在特朗普如果做决策,没有人敢反对他。在第一任期的时候,当时无论是博尔顿还是麦克马斯特,也包括当时中央司令部的司令马蒂斯,这些人都在小布什时期就当过内阁级成员,原来地位就非常高,这导致特朗普第一任期做决策的时候,很多团队成员敢于站出来反对他,甚至在决策的过程中就站出来挑战他、矫正他,对他进行说教,包括在贸易问题上。但是目前来看,特朗普现在的团队大部分原来最多也就是众议员,可能只有鲁比奥一个人是参议员,包括像国防部长赫格塞斯这些人原来的政治地位都比较低,这导致他们进了团队之后对特朗普的影响力也比较小。而且特朗普第二任期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他的团队成员私下搞小团体串联共同对总统施压的现象不存在了,在以往的美国总统决策历史上,这种现象时常发生,但是现在应该不存在了。
第二,特朗普如今的决策机制也发生了变化,这种机制表现在总统团队在决策的时候,如果出现决策错误,他们及时进行矫正,我们叫内部矫正或者叫决策圈内矫正。比如特朗普当时坚持想改善和朝鲜的关系,遭到了博尔顿、蓬佩奥等人的激烈反对,这种激烈的反对产生了效果,导致后来特朗普和金正恩在越南谈判最终没有谈拢。包括特朗普在2018年发动对华贸易战的时候,当时白宫的国家经济委员会顾问加里·科恩这些人对特朗普的对华关税进行矫正,尤其是会劝说特朗普关于对中国加关税的种种弊端,以此阻挠或者延缓他对中国加关税。但现在基本上没有人站出来对他进行矫正了,这种内部矫正消失了之后,现在特朗普的决策团队一旦出现问题,由什么来矫正?目前来看只能用结果来矫正了,可一旦出了严重后果就惹得非常大了。总之,特朗普只能自上而下进行矫正,而不是原来决策圈内部从一开始就在程序上阻拦他。
第三,特朗普现在的决策机制缺乏统一的或者长远规划的议程。前两天美国白宫国安委的这些核心成员使用商业聊天软件,造成泄密。说明特朗普完全没有主导一个长远的或者有序的议程,国安会现在的会议应该很多是临时起意的决策议程,就像我们微信如果有事临时拉个群,事完了我们就把这个群解散了。特朗普上任已经三个月,他现在手下的各个幕僚可以说是各说各话,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议程。比如特朗普本人现在特别关注全球关键港口,包括巴拿马运河、英吉利海峡、北方航道、直布罗陀海峡、苏伊士运河,他让国防部去研究这件事,包括中国在这些核心港口的影响力现在进行到什么程度,美国接下来该怎么应对。但是中情局在干什么呢,我们会发现拉特克里夫上台之后,对华疫情溯源现在又死灰复燃,而且拉特克里夫还通过中情局进行外联,把别的国家的情报部门拉进来。
第四,特朗普在决策的时候,因为决策议程涉及到白宫团队每一个人分管的地盘,但目前来看特朗普很明显不懂得如何给下面的人分配地盘,或者说他自己的这种分配地盘的意识不是很强。所以我判断,如果再过一段时间,特朗普再不负起责任来,而是让下面的人自己抢各自的地盘,甚至是地盘之间相互侵占,很有可能会出现白宫团队的内斗。近期在负责俄乌冲突谈判的时候,原来凯洛格被任命为负责俄乌事务的特使,但是目前看来一直是美国中东问题特使威特科夫在主导,因为威特科夫在中东谈得挺好,特朗普觉得用起来顺手。但问题在于特朗普想都没想直接就把凯洛格给边缘化,把他的职权削弱到只专门负责乌克兰,这也说明特朗普在决策过程中不懂得职权分配。所以特朗普政府接下来,不同角色成员之间进行争抢地盘内斗的可能性是比较大的。
最后,特朗普二次上台之后在对华政策方面有三点变化。第一点,特朗普对于中美关系和中美关系的核心认知发生了变化,经过了这8年时间,特朗普对于中美关系也有个学习的过程,这种学习导致他对中美关系的认知其实变化挺大的。第一任期他刚上台的时候,2017年就有白宫官员回忆,他在对中国加关税之前讨论问题的时候,经常问手下的人什么叫贸易赤字,下面的人给他讲完了之后,论证他对中国加关税是合理的。在他第一任期的时候,中美关系的核心是中美贸易关系,中美贸易关系的核心是中美赤字问题,但到目前来看,他提到最多的一个关键词不是“赤字”,而是变成“芬太尼”了。所以如果中国现在要跟特朗普谈,芬太尼是重中之重,是我们必须认真回应的一个问题,如果这个问题不回应,我觉得中美贸易可能不是多买美国货就可以搪塞过去的。
第三点,他开盘的要价很明显和过去不一样,很多人说特朗普是一个重视交易的总统,他的交易思维到第二任期依然没有变,但是如今和他交易起来比第一任期很明显要难很多。因为很多人告诉特朗普说,中美第一阶段协议他开的价太低,太容易就达成交易了。所以他这次要和中国抬高要价,他的要价可远远不是削减贸易赤字那么简单,包括在产业政策方面、在市场开放方面、在产能过剩方面,甚至小到抖音问题,都可以开价。所以目前来看特朗普自己也胃口大开。我相信他保持沉默,是因为他这次开价远远不是第一任期要价那么简单。而且他的这种要价的上升不只是针对中国,今年2月,日本首相石破茂跑到美国去,双方表面上谈得和风细雨的,但是很快美国对来自所有国家的进口钢铝加了关税,并没有对日本豁免钢铝关税。今天他又宣布汽车要加关税,这对日本的压力就很大了,因为日本对美汽车进口占美国汽车进口1/3,总量是非常大的,所以目前来看特朗普不只是对中国升高了要价,他应该是在贸易问题上对所有国家都在升高要价。
郭至君:谢谢孙老师,先给我们分析了一下美国政府裁员带来的影响,然后说到了如今特朗普白宫团队的决策风格和他第一任期时有四点明显不同,特朗普第二任期看来就是他本人一言九鼎,没有人敢反对他定下来的政策。中方也需要考虑到他可能更加随心所欲,对于他的这种不确定性,我们也要思考,特朗普的底牌究竟是什么,中国有什么筹码能跟他进行大交易?下面我们将视角转向美欧关系,因为在国际政治的舞台上,美欧关系长期备受瞩目,它们的紧密程度一度被视为西方阵营稳固的基石,但是随着特朗普重返白宫,美欧关系正在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包括美国副总统万斯在慕尼黑安全会议上发表了让很多欧洲盟友感到震惊的发言。特朗普第二任期的美欧关系究竟是怎样的走向?包括大家都很关心的俄乌战争能否达成和平协议?我们下面请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的副研究员孙成昊老师发言,孙老师2月在一线参加了今年的慕尼黑安全会议,我们期待孙老师给我们带来一线的观察和他的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