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镜头:李庄的文化抗战往事
中评社宜宾6月29日电(实习记者 许思悦)在“文化抗战川渝行”活动中,两岸记者走访了位于李庄的文化抗战博物馆、中国营造学社、同济工学院旧址,这些记录着抗战时期文化坚守的殿堂,以其独特的设计与厚重的历史,给参访者留下深刻印象。
博物馆坐落于长江之滨,2021年建成开放。其建筑面积达10,268平方米,现代建筑风格与古镇风貌和谐共存。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建筑采用极细长的周边柱支撑复杂的曲面屋顶,形成独特的视觉效果,既彰显现代建筑之美,又与李庄古镇的历史韵味相得益彰。
步入展厅,“同大迁川,李庄欢迎;一切需要,地方供给”的十六字电文格外醒目。这封由当地士绅联名发出的邀请函,在抗战烽火中为同济大学等十余所学术机构提供了栖身之所,延续了中华文化的命脉。展馆通过珍贵文物、历史影像和场景复原,生动再现了1940至1946年间李庄作为抗战学术中心的辉煌历程。
“危难之际,书生何以报国?”这一设问引人深思。走进博物馆,梁思成、林徽因夫妇在李庄的生活场景历历在目——他们栖身于竹篾抹泥的农舍,屋顶漏雨、蛇鼠出没,靠菜油灯照明,连体温计打破后都无力添置。但正是在这样漏雨的屋檐下,病重的林徽因倚着行军床校对《中国建筑史》手稿,梁思成以花瓶托着病颈坚持绘图,他们甚至教会村民种植西红柿,在窗台摆放野花装点陋室。当年,学者们在如此环境中坚持教学研究,用知识守护文明火种。而今,他们的故事通过博物馆复原的油灯书桌、手稿文献重现在世人面前,那盏摇曳的灯火,至今仍在照亮文化坚守的精神之路。
走出展馆,两岸记者参观了周边的同济大学旧址、学者故居等历史遗迹。长江涛声依旧,仿佛在诉说着那段“文化抗战”的不朽传奇。江畔小路上,李庄中学的学生们三三两两结伴而行,有的抱著书本匆匆赶往自习室,有的在江边石阶上驻足远眺,青春的身影与古老的江岸相映成趣。远处,几位老人坐在榕树下纳凉,望着镇上来往的行人,时光仿佛在这里慢下了脚步。
李庄的故事,不仅是一段值得铭记的历史,更是激励当代人砥砺前行的精神坐标。这座江畔小镇在民族危难时刻的担当,至今仍闪耀着人文光辉。
中评社宜宾6月29日电(实习记者 许思悦)在“文化抗战川渝行”活动中,两岸记者走访了位于李庄的文化抗战博物馆、中国营造学社、同济工学院旧址,这些记录着抗战时期文化坚守的殿堂,以其独特的设计与厚重的历史,给参访者留下深刻印象。
博物馆坐落于长江之滨,2021年建成开放。其建筑面积达10,268平方米,现代建筑风格与古镇风貌和谐共存。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建筑采用极细长的周边柱支撑复杂的曲面屋顶,形成独特的视觉效果,既彰显现代建筑之美,又与李庄古镇的历史韵味相得益彰。
步入展厅,“同大迁川,李庄欢迎;一切需要,地方供给”的十六字电文格外醒目。这封由当地士绅联名发出的邀请函,在抗战烽火中为同济大学等十余所学术机构提供了栖身之所,延续了中华文化的命脉。展馆通过珍贵文物、历史影像和场景复原,生动再现了1940至1946年间李庄作为抗战学术中心的辉煌历程。
“危难之际,书生何以报国?”这一设问引人深思。走进博物馆,梁思成、林徽因夫妇在李庄的生活场景历历在目——他们栖身于竹篾抹泥的农舍,屋顶漏雨、蛇鼠出没,靠菜油灯照明,连体温计打破后都无力添置。但正是在这样漏雨的屋檐下,病重的林徽因倚着行军床校对《中国建筑史》手稿,梁思成以花瓶托着病颈坚持绘图,他们甚至教会村民种植西红柿,在窗台摆放野花装点陋室。当年,学者们在如此环境中坚持教学研究,用知识守护文明火种。而今,他们的故事通过博物馆复原的油灯书桌、手稿文献重现在世人面前,那盏摇曳的灯火,至今仍在照亮文化坚守的精神之路。
走出展馆,两岸记者参观了周边的同济大学旧址、学者故居等历史遗迹。长江涛声依旧,仿佛在诉说着那段“文化抗战”的不朽传奇。江畔小路上,李庄中学的学生们三三两两结伴而行,有的抱著书本匆匆赶往自习室,有的在江边石阶上驻足远眺,青春的身影与古老的江岸相映成趣。远处,几位老人坐在榕树下纳凉,望着镇上来往的行人,时光仿佛在这里慢下了脚步。
李庄的故事,不仅是一段值得铭记的历史,更是激励当代人砥砺前行的精神坐标。这座江畔小镇在民族危难时刻的担当,至今仍闪耀着人文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