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院专家分析东南亚新冠疫情及合作抗疫

  中评社北京4月25日电/现代院专家分析东南亚新冠疫情及合作抗疫

  来源: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 作者:李锴、张学刚、骆永昆、李建钢、王孜、刘金卫撰稿

  01蓬勃发展的东南亚遭遇“顶头风”

  东南亚新兴经济体依托迅速崛起的东亚板块,自1997年金融危机以来保持年均GDP 增速逾5%长达20余年。然而,迅速蔓延的新冠疫情给地区经社发展带来严重冲击。

  1月22日、23日,泰国、越南、新加坡等陆续报告首例确诊病例,3月初以来疫情进入快速上升通道。3月23、24日缅甸、老挝开始发现确诊病例。截至4月21日,东南亚累计确诊30225例。其中,新加坡8014例、印尼6760例、菲律宾6459例、马来西亚5425例、泰国2792例、越南268例、文莱138例、柬埔寨122例、缅甸119例、老挝19例,东帝汶9例。十一国共计死亡1171人。

  东盟国家经济对外依存度高,旅游业、制造业等受冲击严重。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多国旅游业对国内生产总值贡献超10%,泰国甚至达20%。泰、马、越、菲等制造业较强的国家面临供应链、需求链“双断”风险。印尼、马、文的商品出口受需求和价格波动冲击。东盟国家还面临金融市场动荡、资本外流、美元债大跌的挑战。印尼盾贬值一度迫近至1997年金融风暴低点,泰、菲、印尼等国股市下跌触发熔断机制,菲股、汇、债市一度关闭。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4月14日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显示,预计2020年,印尼、马、菲、泰、越五国平均增长率将仅为-0.6%,远低于2019年4.8%的水平。

  大量非正规就业者、小贩和打工者,有生计中断之虞。疫情之下,大到国家社会,小到企业个人,皆受冲击。各国政府为抑制疫情蔓延,相继采取“封城”“封国”举措,以便隔离民众,切断相互传播。但如同将沸腾的社会骤然冷却,其带来的社会民生影响难以估量,升斗小民的生计问题尤为突出。有越南专家指出,若疫情迁延日久,该国50%企业都要破产。大量非正规就业者、小贩和打工者,面临生计中断的风险。同时,东南亚社会高度多样化,对各国宗教信众而言,如何平衡宗教生活需求和抗疫要求也是不小难题。

  年轻的社会、富于创造力的民众,使东盟国家具有足够的韧性和“复原力”。东盟各国政府在“严管”的同时,也采取救济、保障、刺激等多种政策措施,克服困难,共渡难关。得益于多年高速发展的积累、社会成员的普遍年轻和乐观向上的文化传统,可以预期东盟国家“抗疫”“复产”之路虽不平坦,但前景充满光明。IMF预测,若疫情可控,2021年,前述五国平均增长率可能达到7.8%,有望超过前几年平均水平。

  02
  “东盟共同体”建设仍须努力

  面对来势汹汹的疫情,东盟作为本地区最重要的国际组织,积极协调各方,推动地区防控合作,发挥了应有作用。

  召开系列会议,与成员国分享信息、分析形势、商讨对策。2月13日,东盟旅游危机交流小组发表联合声明,提醒成员国民众赴本地区其他国家旅游前,要查询相关国家疫情信息。东盟公共卫生紧急行动中心还提供了各国应对疫情的热线电话。4月14日,东盟召开特别峰会,同意设立应对新冠肺炎基金,加强公共卫生合作和集体行动,确保经济社会稳定。

  利用地区合作平台,与世界主要国家深化合作,加强协调。东盟与中国(2月20日、3月31日)、美(4月1日)、欧盟(3月19日)等举行不同级别会议,就合作抗疫达成共识。其中,东盟与中日韩特别峰会(4月14日)同意加强早期预警及国家和地区能力建设,建立“东盟+3”必要医疗物品储备库,加强科学合作与流行病学研究、确保市场开放与经济自由化,尽快恢复经济。

  东盟成员国间互帮互助。越南向老挝和柬埔寨援助140亿越盾的医疗设备和物资,并派专家赴老挝抗疫。越、老设立新冠肺炎诊疗互助系统,建立两国医院合作机制,共同医治新冠肺炎患者。马来西亚与新加坡则设立联合委员会,合作抗疫。

  此次抗疫过程中,东盟共同体的积极努力显示了团结一致应对危机的决心、能力和韧性,凸显了东盟的地区中心地位。1967年,泰国、菲律宾、马来西亚、新加坡和印尼五国成立东盟,迄今53年。但是,东盟十国宣布建成“东盟共同体”则是在2015年,至今尚不满5年。2015年成立的东盟共同体有三大支柱,即政治安全共同体、经济共同体和社会文化共同体。其中,社会文化共同体的规划蓝图提出,要建设一个更安全的东盟,以能够应对所有与卫生相关的问题,包括生物、化学和放射性核物质在内的危害和新出现的威胁。为此,东盟确立三大战略举措:一是加强卫生体系建设,有效应对各类卫生、健康威胁;二是推广地区标准,增强互操作性,确保统一行动;三是提升机构和人员的能力,确保政策和战略有效实施。

  但东盟也存在决策迟缓、行动不够迅速有力的问题,加之成员国经济发展水平、医疗卫生水平不一,东盟要想真正实现政策协调和集体行动仍面临一定困难。

  随着疫情的发展,东盟逐渐找到自身定位和存在感,相关工作日益积极进取,这将对进一步增强各方共同体意识,推动东盟一体化不断深化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03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更加凸显

  面对严峻的疫情,中国与东盟守望相助、命运与共。在中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最艰难的2月份,东盟国家政府和人民踊跃捐款捐物,为中国提供了各种紧缺物资。东盟还发表主席声明,对中方抗疫表示支持。此外,东盟十国领导人纷纷通过信函、电话等方式声援中国,尤其是柬埔寨首相洪森在中国疫情最严重期间专程访华,成为当之无愧的“最美逆行者”,诠释了患难与共的兄弟情。

  3月中旬以来,东南亚疫情骤然加重,中国政府和企业、公益基金会积极向东盟国家和东盟秘书处提供防疫物资援助。中国毫无保留地同东盟国家分享疫情防控经验和诊疗方案,与新加坡等国探讨药物和疫苗联合研发,应邀向柬埔寨、老挝、菲律宾和缅甸派出医疗专家组,助力早日战胜疫情。中国全力保障柬、缅、越等国纺织业原材料供应,避免当地企业破产和工人失业扩大化。东南亚的中企加班加点,防疫和生产“两不误”,有效缓解地区生产生活资料供应紧张。

  中国东盟“同泽偕作、同裳偕行”。中国是东盟最大贸易伙伴,也是地区主要游客来源国和投资方。面对疫情带来的经济冲击,中国和东盟通过畅通价值链和通关便利化等措施,稳住了民生和贸易增长势头。今年一季度,东盟超过欧盟成为中国最大贸易伙伴。

  早在2月20日,中国东盟就召开新冠肺炎问题特别外长会,树立了地区疫情防控合作典范。3月31日,中国东盟再次举行疫情防控视频会议,交流防控措施和成效。4月14日,东盟与中日韩举行抗击疫情领导人特别会议,在遏制疫情、提高公共卫生治理水平、推动东亚尽快恢复经济发展等方面达成重要共识。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今年是中国—东盟数字经济合作年。双方持续深化的跨境电商合作在抗疫中发挥了积极作用,这不仅保障了疫情期间的贸易和物资运输畅通,也为“后疫情时代”促进生产方式转型升级、共享区域产业链升级擘划了新的增长点。

04东南亚地缘板块有望继续抬升

  疫情是大考,“危”中藏“机”。正是由于秉持“和平合作”的政治哲学,使东盟国家看似柔弱,实则韧性十足。有充分理由相信,东盟不仅能“hold住”,还能“打赢、胜出”。在“后疫情时代”,其和平的理念、合作的经验和发展的智慧,有望为推动国际社会发展合作做出更大贡献。

  “东盟方式”历久弥新。当今世界,“单边主义”“民族主义”“民粹主义”甚嚣尘上,全球化遭遇逆流。但是,“甩锅”“本国优先”“以邻为壑”……,从来都不是东盟的作风。自1967年成立以来,东盟就高举“和平、团结、合作”的大旗,促进地区和平稳定,让有关各方共享“和平红利”。

  病毒不分国界、种族与信仰,没有哪一个国家可以独善其身。疫情再次提醒我们,人类是同舟共济、荣辱与共的命运共同体,只有真诚合作,才能共克时艰。

  在推动国际合作方面,东盟具有丰富的经验,形成了“一种方式、五大体系、六个观念”,对国际社会颇有助益。“一种方式”即“东盟方式”,主张平等对话、协商一致、求同存异、不强加于人;“五大体系”即东盟、“东盟+1”“东盟+3” “东盟+6”和“东盟+8”,它标示出东盟的合作伙伴圈,展现了东盟的宽广合作视野;“六个观念”即合作、包容、开放、协商、相互尊重和以人为本的东盟新安全观,是合作精神的集中体现。时下,在个别西方大国置抗疫于不顾,四处挑动对抗、破坏国际团结,东盟的合作理念与经验尤显珍贵。

 
  “合作发展”时代要义。世界要和平,人民要安康,社会要安宁,这是疫情带给世界的最大启示之一。多年来,东盟倡导和平、反对战争、促进对话、化解争端,使该地区享受了数十年的“和平红利”,逐步成长为世界上发展最快、最具潜力和希望的新兴地区之一。疫情冲击之下,“和平至上”理念更加深入人心。东盟的和平主张顺应世界呼声,必将引起更多国家共鸣。

  大疫之后,发展生产、恢复经济势必成为各国中心任务。多边贸易、市场开放、产业链对接、互联互通大趋势不仅不会逆转,反会更加深化。东盟长期倡导多边贸易,反对保护主义、单边行径,致力于推进互联互通和“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将为地区发展注入“正能量”。“后疫情时代”,和平、发展、合作必将展现出更大的生命力。   中评社北京4月25日电/现代院专家分析东南亚新冠疫情及合作抗疫

  来源: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 作者:李锴、张学刚、骆永昆、李建钢、王孜、刘金卫撰稿

  01蓬勃发展的东南亚遭遇“顶头风”

  东南亚新兴经济体依托迅速崛起的东亚板块,自1997年金融危机以来保持年均GDP 增速逾5%长达20余年。然而,迅速蔓延的新冠疫情给地区经社发展带来严重冲击。

  1月22日、23日,泰国、越南、新加坡等陆续报告首例确诊病例,3月初以来疫情进入快速上升通道。3月23、24日缅甸、老挝开始发现确诊病例。截至4月21日,东南亚累计确诊30225例。其中,新加坡8014例、印尼6760例、菲律宾6459例、马来西亚5425例、泰国2792例、越南268例、文莱138例、柬埔寨122例、缅甸119例、老挝19例,东帝汶9例。十一国共计死亡1171人。

  东盟国家经济对外依存度高,旅游业、制造业等受冲击严重。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多国旅游业对国内生产总值贡献超10%,泰国甚至达20%。泰、马、越、菲等制造业较强的国家面临供应链、需求链“双断”风险。印尼、马、文的商品出口受需求和价格波动冲击。东盟国家还面临金融市场动荡、资本外流、美元债大跌的挑战。印尼盾贬值一度迫近至1997年金融风暴低点,泰、菲、印尼等国股市下跌触发熔断机制,菲股、汇、债市一度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