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关注:全国大学生共上一堂课什么样?

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艾四林教授

  中评社香港3月11日电(记者 郭至君)中国全国的大学生共同上一节课?你没听错,在决战决胜疫情防控阻击战的特殊时刻,3月9日下午,教育部社科司与人民网联合组织了一场在“云端”的全国大学生同上一堂疫情防控思政大课,引来极高关注和无数好评。本次思政大课特别邀请了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艾四林,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秦宣,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王炳林,中央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冯秀军四位教授,深入解读党中央关于疫情防控的决策部署,分析中国抗疫彰显的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着优势,讲述防疫抗疫一线的感人故事。

  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艾四林教授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围绕“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提倡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构建战‘疫’命运共同体”三个方面同广大学生进行了交流。他表示,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自成立那天起就把为人民谋幸福写在自己的旗帜上。在疫情防控中,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保障人民群众最大最紧迫的生命权、健康权,就是马克思主义人民立场的最好诠释。

  “要推动形成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绿色发展方式。”艾四林谈到,食用野生动物、破坏生态环境等问题,反映出的是人和自然、人和动物的关系问题。重建人和自然之间的和谐共生关系,就要通过立法、严格执法,让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中国为世界提供了宝贵的防疫窗口期、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战“疫”经验,充分彰显了中国开放的胸襟、人类的情怀,体现负责任大国担当,面对全球蔓延的重大疫情,世界各国应携手构建战“疫”命运共同体。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秦宣教授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秦宣教授结合《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学,分析了疫情大考带给我们的四点启示,那就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中国共产党是最高领导力量,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是完全可以转换为治理效能的;面向未来,必须通过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高风险化解能力。

  “于安思危,于治忧乱”。秦宣表示,多难兴邦,危机本身就包含着“危险”与“机遇”两层含义。中华民族就是在这样的磨难考验中艰难前行的,在应对一次又一次的灾难的伟大斗争中不断奋起的。应对这次疫情就是一次伟大的斗争,疫情防控需要财力物力,于是我们看到国家财政和地方财政迅速投放资金、全国各地的生活物资不断地集中;疫情防控需要人力,于是我们看到一个个科研工作者与疫情赛跑进行科研攻关,一批批志愿者驰援湖北;疫情防控需要医疗设施,于是我们飞速建造了雷神山、火神山两座医院,充分彰显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这种优势;疫情的防控需要专业的医疗队伍,于是我们举全国之力“一省包一市”对口支援。

  疫情防控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强大的动员能力、组织能力和整合能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是完全可以转换为治理效能的。正是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在疫情防控中得到了充分彰显,所以疫情防控形势才向着逐步向好的方向发展。

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王炳林教授

  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王炳林教授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分享了从磨难中奋起、化危机为转机的历史经验和智慧。中华民族历史上经历过很多磨难,但从来没有被压垮过,而是越挫越勇,不断在磨难中成长。疫情是一种磨难,如何正确看待它?王炳林总结历史经验,梳理中国古人与疾病的斗争史,回顾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疾病防控成就,古代传统的有效方法和现代科学技术有机结合促进了我国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的建设。

  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中华民族从磨难中奋起带给了我们很多启示。王炳林引经据典,得出四点经验。首先,坚持党的领导是取得胜利的根本保障,充分依靠群众才能走得更远,实践证明,党中央对疫情防控各项工作的部署是及时的,采取的举措是有力有效的。其次,正确判断形势,深刻认识国情是制定正确政策的前提,基于对形势的正确判断和对国情的深刻认识,疫情防控工作目前已取得了积极成效。第三,增强忧患意识,强化底线思维,才能够保持战略定力,道路曲折是有必然性的,任何时候都要居安思危,未雨绸缪。第四,尊重自然,尊重规律是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关键,建设美丽中国一定要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中央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冯秀军教授

  中央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冯秀军教授就将关注点放在了90后、00后青年群体的“非典型”青春。围绕“在战‘疫’里‘破茧成蝶’的青春”“爱国是最大的责任担当”“青年是爱国担当的生力军”“让青春奋斗与民族复兴同频共振”等话题,结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为观众们讲述了战“疫”里的最美青春。

  冯秀军强调,“在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承之中,青年,就是每一个时代的接棒人。父辈终会老去,青年必须接过前人肩头的担子和责任。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人生际遇,也有自己的责任担当。每一代青年担当责任的样子,成就了这个国家和民族的当下和未来。”

  在问答环节,四位教授还根据同学们在线提出的问题,就“武汉封城行为是否损害了武汉民众的人权”“疫情防控的关键时期,怎样理解树立历史思维的重要性”“如何看待疫情防控期间敢于逆行牺牲奉献的责任担当”“在新时代我们该如何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如何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等问题现场为同学们答疑解惑。

  这堂思政大课火速冲上了微博热搜榜,全国广大学子好评如潮,中评社记者在聆听课程时也感受到了全国大学生的“火热劲儿”,即使是特殊的一场云课堂,也令人印象深刻。

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艾四林教授

  中评社香港3月11日电(记者 郭至君)中国全国的大学生共同上一节课?你没听错,在决战决胜疫情防控阻击战的特殊时刻,3月9日下午,教育部社科司与人民网联合组织了一场在“云端”的全国大学生同上一堂疫情防控思政大课,引来极高关注和无数好评。本次思政大课特别邀请了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艾四林,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秦宣,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王炳林,中央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冯秀军四位教授,深入解读党中央关于疫情防控的决策部署,分析中国抗疫彰显的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着优势,讲述防疫抗疫一线的感人故事。

  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艾四林教授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围绕“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提倡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构建战‘疫’命运共同体”三个方面同广大学生进行了交流。他表示,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自成立那天起就把为人民谋幸福写在自己的旗帜上。在疫情防控中,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保障人民群众最大最紧迫的生命权、健康权,就是马克思主义人民立场的最好诠释。

  “要推动形成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绿色发展方式。”艾四林谈到,食用野生动物、破坏生态环境等问题,反映出的是人和自然、人和动物的关系问题。重建人和自然之间的和谐共生关系,就要通过立法、严格执法,让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中国为世界提供了宝贵的防疫窗口期、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战“疫”经验,充分彰显了中国开放的胸襟、人类的情怀,体现负责任大国担当,面对全球蔓延的重大疫情,世界各国应携手构建战“疫”命运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