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台湾视角解析“习五点”
中评社╱题:从台湾视角解析“习五点” 作者:滕昕云(台湾),淡江大学国际事务与战略研究所博士、台湾国际战略学会研究员
2019年1月2日习近平在《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纪念会上的讲话中,提出了“习五点”,让这一年来,大陆统一台湾问题一直成为热门话题。“习五点”到底意味着什么,反映出了什么样的潜在意涵?本篇的重点就是从台湾的角度出发,来检视台湾民众对于“一国两制”的态度与看法,并对相关的议题作出适切的分析与建言。
壹、“习五点”将武统提上议程?
一、外界解读:大陆开启了统一工程之进程
统一台湾,是习近平“中国梦”拼图中不可缺少的那一块,少了这块,这个梦就不圆了。
在中美贸易战与中国大陆经济下行的双重压力下,习近平的中国梦推展的进程似乎遭遇到了瓶颈。所以统一台湾,乃成为习近平中国梦实践的另一条良好途径。
然而如何达成统一?这就是习近平目前所深切思考的议题。“一国两制”是当前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为主体,所能提出被认为最可能实践和平统一的方案。这也是理论上用以化解两岸制度不同,价值观不同的现实障碍的最好统一模式。所以“习五点”的重点就是以“一国两制”来实践两岸的和平统一。
祇是习近平又在内容中表达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的话语,遂使得全篇以和平统一为基调的演说,被外界解读为习的弦外之音,将是以武力统一作为统一工程的选项。这点在外媒中被刻意聚焦且放大,反而成为时人所关注的重点。例如,美国电视新闻网CNN与纽约时报,不约而同以“中国警告台湾”作标题,称习近平的讲话为“变相威胁台湾”。
对此,大陆官员与学者屡屡强调,习近平全篇的讲话中,仅祇有一小段提及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然而外界均将注意力放在武统,并以此来界定这就是习近平讲话的主轴,这是不正确的解读。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解读?应该说,现在提出“一国两制”会让外人想到以中国为本位的统一方案。在邓小平首度提出“一国两制”的当下,就是要将台湾问题从政治挂帅的框架中解放出来,交由历史处理,也就是在宽松的一个中国的概念之下,由海峡两岸各自发展,随着时间的久远,历史长河的滚进,终有一日,两岸会在政治制度、经济模式、社会型态均趋近于一致时,自然而然合而为一。
当时的中国大陆甫自文革的浩劫中走出来,各方面百废待举,民众亟待休养生息,中国大陆的总体国力,欠缺改变现状的能动性。然而今日大陆与当时已不可同日而语,以今日大陆的国力与地位,外人看待“一国两制”,已经不再具备当年邓小平所提出时的两岸并行发展的特殊意涵。
但无论如何,所有对于“习五点”的解读,一致认为习近平已经将两岸统一提上了议事日程,也就是说,大陆将启动国家的统一工程。而这个议事日程,将由大陆方面主导,而要台湾方面被动接招。
二、“一国两制的台湾方案”
之所以说是大陆主动抛出议题,而要台湾被动接招,就在于“习五点”中提出了“两制的台湾方案”。这项设想的本意应是在向台湾释出善意,由台湾同胞自己提出以台湾为本位的“两制方案”,作为双方讨论的基础。由于“一国两制”和平统一的议题是由大陆方面所主动提出的统一方案,但在台湾政治人物的恶意炒作之下,让这个善意受到了削弱。因为这意味着,第一,对于这个议题你必须给予具体的正面回应,否则就是拒统;第二,“台湾方案”祇是讨论的基础,至于是否采纳,其决定权仍然在大陆手中。
现在就引出了另一个议题,假如台湾方面一直拒绝或者回避与大陆协商“一国两制”的统一议题,是否会被视作另一种形式的“台独”,而成为符合大陆动用武力条件的一个要件?近年来,由于大陆的国力因着经济发展而上升,解放军的军力也达到了空前的水准,因此部分大陆人士,已经开始出现一种论调,将台湾内部的“维持现状派”,视作为“华独”,或者“独台”,也是统一的障碍,以有别于主张台湾独立的本土激进派别。
这也就是外界将习近平的讲话视作施放“武统”信号的一个缘由,他们认为,无论就中、近期而言,台湾并无将“统一”放入设定议题的迹象,那么大陆现在提出统一,将可能会以武力为后盾,逼迫台湾当局与大陆洽谈“一国两制”的台湾方案。不要忘记,习近平说:“制度不同,不是统一的障碍,更不是分裂的藉口。”这句话事实上就是去除了以往台湾方面所设定的统一前提,那就是称大陆必须民主化才有谈统一的空间。现在习近平明白提出,这点不是藉口,一国两制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贰、台湾民意与“一国两制”方案
一、台湾主体性vs中国梦
台湾主流民意现阶段一直不接受“一国两制”之议。当前台湾民众对习五点“一国两制”的抵触态度,正可以说明长久以来台湾与大陆两方在价值观体系上的对立情形。
台湾主体性,可以说就是现今台湾全体住民所形成的命运共同体,也就是大家生活的全部,其内涵包括历史的共同记忆、共同的生活方式、奉行的政治制度,以及多元价值观的体现。这里的台湾主体性,与民进党提出的“台湾共识”不同。民进党的“台湾共识”仅祇能代表“他们”那一部分台湾人民的政治与情感的认同而已。而台湾主体性讲的是现在所有住民对在共同生活中,对于同样的一个终极目标的奋斗与追求,所形成的一种集体感情。由这样的一种出发点,所牵引出生活在这一块土地上的人的共同情感与身分认同。
对台湾未来出路的辩论,其所立基之点,也就是多数人所认同的“现状”。这个现状就是当前台湾住民的共同交集,国号是中华民国,治权及于台澎金马,实行民主政治、市场经济与多元社会。大家认同与接受这个现状,至少这个现状能够满足每个人所需,使其能在其间谋取个人与家庭的福祉。统与独,就是在选择未来台湾的走向,而在目前尚未有多数的共识之前,大家所认同的共同公约数就是这个“现状”。
对台湾民众而言,一国两制,仅祇给出了一个选项,却也是唯一的选项。习五点在台湾民意上的扞格,其根源产生于此,假如未能理解这其中的差异,则两岸问题,将持续成为一道难以化解之题。
二、“全民公投”的最后门槛
习所提“一国两制”的台湾方案,无论经过各种先期之政治协商,达成了如何的共识,依照当前台湾的公民参政制度,其最后一定会将“一国两制”交付公投,由全民来进行决断。因为接受一国两制兹事体大,没有任一政党敢于在政党架构的决策层次中,就独断处理这个议题。同时,反对“一国两制”的群体,若要封杀、阻挡本案,也会诉诸于“全民公投”,以全民意向的表达,来作为接纳与否的依据。因此,一国两制的统一方案,如果要在台湾实践,则必然需经过台湾住民的“全民公投”的考验。
如未能争取绝对多数民意下所实施的“一国两制”,不是不能解决问题,恐怕祇会带来更多的隐患。今日两岸处在分裂分治的局面下,台湾内部发生台独分离主义,还能说是历史因素的后遗症,其责任可推诿给台湾内部。一旦“一国两制”实施后,台湾保持现有的政治体制与社会制度,这就表示台独思想仍有其生存的空间,万一两制之下的台湾内部台独意识抬头,甚至成为实质的政治运动时,如何在“两制”下处理“台独”,就变成大陆自身的责任。
是以,“一国两制”实施的前提条件,必须是台湾内部民意具有高度共识的状态下,始有水到渠成的条件,强行推动恐将后患无穷。故大陆方面现在所推行之促进统一的各种政策与举措,一定要以争取台湾至多的民意共识,至少要让“一国两制”议题在台湾“全民公投”中,能够获得绝对多数过关,这样的和平统一才有实质的意义。
当前台湾民意大多数反对“一国两制”,这应是事实。但因此而认为和平统一无望,而必须企求于其他激烈的手段来达成,实际又不尽然。必须提及,台湾是开放多元的社会,每次选举就是政党政见经过选民投票的一次考验,台湾的民意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受到内外部环境与当时期时事的影响而成。此看起来似乎多变无常,但仍有其可预测性。
一个很好的例证,就是2014年的太阳花学运。在学运期间,受到运动冲击的影响发酵,台湾社会弥漫着反中的情绪高涨,这个情绪一直延续到2016年,导致了国民党在总统与立委大选上全面挫败。然而不到两年,2018年的九合一大选,结果呈现截然不同的局面,轮到民进党大败。这期间选民意向的转变,似乎颇耐人寻味。必须瞭解,民意有自己的走向,这个流动趋势看似无常理可言,却往往能够在其任意转换的过程中运作出自我的规律。
检视过往台湾民众在统独议题的取向,可以发现呈现彼此消长的局势,并未有一个定局。当前台湾尚未形成足够的共识,能够在统独议题上得到定于一尊的决议,得以朝向立即变更现况,取得全新定局的方向演进。换言之,民众对于统一与独立的意向,尚在游移与摸索之中。就这点而言,无论就统一或者独立,足以显示其时机均尚未成熟。
总的而言,当前台湾民众不接受“一国两制”,并不表示“一国两制”永远不可能成为台湾民众的选项。台湾民众祇是就当下的现实条件,对于“马上”采行“一国两制”统一的这个命题,表达了否定的态度。至于未来如何,则尚未可知。诚如上述,台湾的民意向来是随着时间、议题、内外部因素刺激而在不断进行调整的。假如时机成熟,所有内外在环境因素于某时汇集在一起,而使得潮流往有利于“一国两制”推行的方向移动时,自然而然会在主流的台湾民意上反映出如是的势头。至于这样的理想状态应具备何等的主客观条件,而又该如何塑造出如是的条件因素,使统一大业水到渠成?这就是中国大陆方面所要思考的重要课题。
三、两岸“和平统一”前提塑造之刍议
一、“统一”是不可逆的发展
必须理解台湾民众对于“一国两制”有排拒心理的这个事实。我们必须要认知到,统一是一个过程不可逆的工程,尤其当我们视和平统一为最高原则,这点尤为重要。如果统一的状态已经发生,然后却又出现了可逆现象,则意味着和平统一的破局,其后果很可能就导致了战争。假若在各种内外复杂因素的交织影响下,战争手段还是无法促使统一强制完成,那么两岸就必然回复到冷战时期的绝对敌对状态,渐行渐远。
在习五点中,相当新意地提出了“两制的台湾方案”,并以此来作为对台湾所施放的一种善意,实际上却可能无法让台湾民众感受到如是的效果。对部分台湾民众而言,当前大陆要求台湾方面提出“一国两制”的台湾方案,就是逼迫台湾将“统一”的议题,在非台湾民众预期的时间点与非意愿的状态下,强行搬上台面讨论。这并不是他们能够接受的事态发展。
二、大陆要有意愿为“统一”进行改变
在习近平的促进两岸民众心灵契合的前提下,大陆推出了众多的惠台政策,给予赴大陆投资、生活与求学就业之台商或者台生以优惠,这是当前大陆方面直接针对台湾民众的重要手段之一。而对于承认九二共识的台湾地方首长之县市,给予开放经贸与旅游上交流的便利,则是针对台湾内部的惠台措施。
然而“施惠”对于改善形象、扭转对方既定印象固有其效果,然而也有其局限性。“施惠”必然有主从之分,而产生施与受的不对等关系。此固然可以建构出双方互动中的定位与关系,但并不利于在保持主体性的前提下所进行的融合。其次是,“施惠”即便其牵涉的范围广泛,客观上仍无法遍及所有的台湾民众。一般而言,会接受大陆惠台政策的台湾民众,其在政治认同的光谱上,本就是偏向拥有“中国意识”的群聚。在一般台湾民众的统独光谱中,反而是“保持现状”派拥有最大多数的民众,施惠政策对于争取这些“保持现状”多数派是否有所助益,值得进一步的商榷。
两岸统一,其实很像两家人和亲,即将由两个各异的家庭合而为一,一起共同生活。虽说一国两制的倡议,在政治社会体制的差异上给予了趋同的空间,由于前述之统一是个不可逆的进程,一旦合婚完成,已不容反悔。实际生活中的婚姻结果不顺利,还可以分居甚至离婚,退回至原来状态,从头来过,但政治统一却不行。因此,被统的一方,对统一怀有抗拒的心理,应在情理之中。所以作为主体去统一他人的一方,就必须释出最大的善意,以卸除掉对方的戒心与疑虑。
所以在统一的议题上,中国大陆必须要更换一套新的思考模式。除了继续以“我能给你什么”作为促统的善意表达,还要展现出另一种情操,那就是为了实践统一,我愿意让自己“改变”些什么。愿意自我改变与调整,才是两个差异极大的行为体,能够促进对谈甚至融合的前提条件。藉由自我改变,不但释放出善意,还能降低两造双方的差异性,卸除形势弱的一方的担忧,进而促进共融性。在此前提下的统一,才具有长治久安的基础。
肆、对于两岸“和平统一”有利环境塑造之刍议
1.两岸事务之定位基础,宜回归到分裂分治的历史源头
洽谈统一议题,首先要在顾及台湾民众对于台湾主体性感情上的认知与坚持。因此两岸关系地位之界定,就成为影响自我认同与交流往来的关键因素。当前维系两岸关系的通关密语,就是“九二共识”。然而正如“一国两制”一样,由于时空因素的变迁,九二共识也因为环境条件的不同,而产生了对其内涵的认知歧异。
国民党方面惯称九二共识为“一个中国,各自表述”,大陆坚持的“一中”定义,就是“两岸同属一个中国”。在国民党经由大选取得执政权时,为了实践两岸交好,维持两岸的和谐关系,大陆会默认国民党自“九二共识”所演绎的“一中各表”,但是当大陆认为需要严守立场时,“九二共识”就是一个中国原则,没有各表的问题。
如果严格审视国民党的“一中各表”的意涵,那就是我称我认知的中国是“中华民国”,你称你认知的中国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这是属于双方各自主观上的认定,必须是一种默契,永远不可能在同一正式场合上并存,也就是“王不见王”。准确的说,这是描述延续自内战所造成的分裂分治事实状态下的两岸关系。当年是“汉贼不两立”、“有我无敌、有敌无我”。时过境迁,今日大家已经不再称对方为匪为犯,但“九二共识”的基础,就是在这种相互否认之下,进行实质性的接触与交流。所以才会有所谓的“一中各表”的诠释。
大陆方面对于“一中各表”的顾虑,在于“一个中国各自表述”这个界定中,隐含有“两国论”的成分,即便没有,也可能成为制造“两国论”的前奏。同时,当前大陆已是世界大多数国家公认为中国唯一的法统代表,所以在“九二共识”中祇能有一个中国,那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否则对大陆而言就是自失立场。
民进党对于“一中各表”前提下的“九二共识”,将其进行了刻意的曲解。他们认为,凡两岸接触的正式交流场合上,就必须要有各自表述的实际行动,才算真正的“一中各表”。殊不知,这样一来就落入了“王见王”的陷阱,违背了“一个中国”的原则。
2.中国大陆要做出有重大影响的实质改变
要中国大陆做出政治体制上的改革,不管幅度多大,就中短期而言,是不太可能的企望。因为习近平在十九大时,就已经标榜了当前北京共识的优越性,那就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并标举“理论自信、制度自信、道路自信、文化自信”。习近平认为这是有别于西方制度的另一条国家致富之道,所以如何要求中国大陆方面作出某种政治变革,而又能使得台湾民众感受到“改变”所传达出的善意呢?
笔者在此的建议是,暂时无须触及至政治与制度层次,祇要在中国文化上寻求改变的主题,那就是中国文字。当前两岸虽是使用同样的语言文字,但是却有简体字与正体字之别,这个差异将两岸分裂分治的状态更为凸显,造成两岸民众自然而然产生的隔阂感。盖文字是一种符号,符号具备有传达某些特定讯息的功能。台湾识正体字的人,凡看到简体字的书籍文章,自然就会产生“非我族类”的先天印象,“台湾”与“大陆”之别油然而生。如果中国大陆能够正视这个现象,将正体字的使用解禁,使简、正体字也能够成为民众日常并用的文字系统,或可某种程度地增进两岸民众的认同感。而这仅是属于文化层面的事务,在弘扬中华文化的大旗之下,也具有十足的正当性,难度也不高,同时也是两岸去异求同的一个重大举措,相信台湾民众对此会相当有感的。
结论
“维持现状”祇是一种政策宣示,但并不是说一切状态都是处在静止状态,历史长河永远都在向前滚动,“现状”也会无形中往前推移发展,而进入另一个新的境界。故大家都必须深谋远虑。假如统一乃大势所趋,那么如何能够在最符合两岸人民福祉,在最平稳顺利的状态下实施统一,这就是吾人的责任。这也是本篇的旨趣,从台湾的观点着手,检视台湾民意对于“习五点”的反应,以及相关的延伸议题,期望能够带给政治决策当局更多思考的面向,采取更周延的施政取向,以达到两岸双赢的最大目标。
(全文刊载于《中国评论》月刊2019年12月号,总第264期)
中评社╱题:从台湾视角解析“习五点” 作者:滕昕云(台湾),淡江大学国际事务与战略研究所博士、台湾国际战略学会研究员
2019年1月2日习近平在《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纪念会上的讲话中,提出了“习五点”,让这一年来,大陆统一台湾问题一直成为热门话题。“习五点”到底意味着什么,反映出了什么样的潜在意涵?本篇的重点就是从台湾的角度出发,来检视台湾民众对于“一国两制”的态度与看法,并对相关的议题作出适切的分析与建言。
壹、“习五点”将武统提上议程?
一、外界解读:大陆开启了统一工程之进程
统一台湾,是习近平“中国梦”拼图中不可缺少的那一块,少了这块,这个梦就不圆了。
在中美贸易战与中国大陆经济下行的双重压力下,习近平的中国梦推展的进程似乎遭遇到了瓶颈。所以统一台湾,乃成为习近平中国梦实践的另一条良好途径。
然而如何达成统一?这就是习近平目前所深切思考的议题。“一国两制”是当前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为主体,所能提出被认为最可能实践和平统一的方案。这也是理论上用以化解两岸制度不同,价值观不同的现实障碍的最好统一模式。所以“习五点”的重点就是以“一国两制”来实践两岸的和平统一。
祇是习近平又在内容中表达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的话语,遂使得全篇以和平统一为基调的演说,被外界解读为习的弦外之音,将是以武力统一作为统一工程的选项。这点在外媒中被刻意聚焦且放大,反而成为时人所关注的重点。例如,美国电视新闻网CNN与纽约时报,不约而同以“中国警告台湾”作标题,称习近平的讲话为“变相威胁台湾”。
对此,大陆官员与学者屡屡强调,习近平全篇的讲话中,仅祇有一小段提及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然而外界均将注意力放在武统,并以此来界定这就是习近平讲话的主轴,这是不正确的解读。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解读?应该说,现在提出“一国两制”会让外人想到以中国为本位的统一方案。在邓小平首度提出“一国两制”的当下,就是要将台湾问题从政治挂帅的框架中解放出来,交由历史处理,也就是在宽松的一个中国的概念之下,由海峡两岸各自发展,随着时间的久远,历史长河的滚进,终有一日,两岸会在政治制度、经济模式、社会型态均趋近于一致时,自然而然合而为一。
当时的中国大陆甫自文革的浩劫中走出来,各方面百废待举,民众亟待休养生息,中国大陆的总体国力,欠缺改变现状的能动性。然而今日大陆与当时已不可同日而语,以今日大陆的国力与地位,外人看待“一国两制”,已经不再具备当年邓小平所提出时的两岸并行发展的特殊意涵。
但无论如何,所有对于“习五点”的解读,一致认为习近平已经将两岸统一提上了议事日程,也就是说,大陆将启动国家的统一工程。而这个议事日程,将由大陆方面主导,而要台湾方面被动接招。
二、“一国两制的台湾方案”
之所以说是大陆主动抛出议题,而要台湾被动接招,就在于“习五点”中提出了“两制的台湾方案”。这项设想的本意应是在向台湾释出善意,由台湾同胞自己提出以台湾为本位的“两制方案”,作为双方讨论的基础。由于“一国两制”和平统一的议题是由大陆方面所主动提出的统一方案,但在台湾政治人物的恶意炒作之下,让这个善意受到了削弱。因为这意味着,第一,对于这个议题你必须给予具体的正面回应,否则就是拒统;第二,“台湾方案”祇是讨论的基础,至于是否采纳,其决定权仍然在大陆手中。
现在就引出了另一个议题,假如台湾方面一直拒绝或者回避与大陆协商“一国两制”的统一议题,是否会被视作另一种形式的“台独”,而成为符合大陆动用武力条件的一个要件?近年来,由于大陆的国力因着经济发展而上升,解放军的军力也达到了空前的水准,因此部分大陆人士,已经开始出现一种论调,将台湾内部的“维持现状派”,视作为“华独”,或者“独台”,也是统一的障碍,以有别于主张台湾独立的本土激进派别。
这也就是外界将习近平的讲话视作施放“武统”信号的一个缘由,他们认为,无论就中、近期而言,台湾并无将“统一”放入设定议题的迹象,那么大陆现在提出统一,将可能会以武力为后盾,逼迫台湾当局与大陆洽谈“一国两制”的台湾方案。不要忘记,习近平说:“制度不同,不是统一的障碍,更不是分裂的藉口。”这句话事实上就是去除了以往台湾方面所设定的统一前提,那就是称大陆必须民主化才有谈统一的空间。现在习近平明白提出,这点不是藉口,一国两制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贰、台湾民意与“一国两制”方案
一、台湾主体性vs中国梦
台湾主流民意现阶段一直不接受“一国两制”之议。当前台湾民众对习五点“一国两制”的抵触态度,正可以说明长久以来台湾与大陆两方在价值观体系上的对立情形。
台湾主体性,可以说就是现今台湾全体住民所形成的命运共同体,也就是大家生活的全部,其内涵包括历史的共同记忆、共同的生活方式、奉行的政治制度,以及多元价值观的体现。这里的台湾主体性,与民进党提出的“台湾共识”不同。民进党的“台湾共识”仅祇能代表“他们”那一部分台湾人民的政治与情感的认同而已。而台湾主体性讲的是现在所有住民对在共同生活中,对于同样的一个终极目标的奋斗与追求,所形成的一种集体感情。由这样的一种出发点,所牵引出生活在这一块土地上的人的共同情感与身分认同。
对台湾未来出路的辩论,其所立基之点,也就是多数人所认同的“现状”。这个现状就是当前台湾住民的共同交集,国号是中华民国,治权及于台澎金马,实行民主政治、市场经济与多元社会。大家认同与接受这个现状,至少这个现状能够满足每个人所需,使其能在其间谋取个人与家庭的福祉。统与独,就是在选择未来台湾的走向,而在目前尚未有多数的共识之前,大家所认同的共同公约数就是这个“现状”。
对台湾民众而言,一国两制,仅祇给出了一个选项,却也是唯一的选项。习五点在台湾民意上的扞格,其根源产生于此,假如未能理解这其中的差异,则两岸问题,将持续成为一道难以化解之题。
二、“全民公投”的最后门槛
习所提“一国两制”的台湾方案,无论经过各种先期之政治协商,达成了如何的共识,依照当前台湾的公民参政制度,其最后一定会将“一国两制”交付公投,由全民来进行决断。因为接受一国两制兹事体大,没有任一政党敢于在政党架构的决策层次中,就独断处理这个议题。同时,反对“一国两制”的群体,若要封杀、阻挡本案,也会诉诸于“全民公投”,以全民意向的表达,来作为接纳与否的依据。因此,一国两制的统一方案,如果要在台湾实践,则必然需经过台湾住民的“全民公投”的考验。
如未能争取绝对多数民意下所实施的“一国两制”,不是不能解决问题,恐怕祇会带来更多的隐患。今日两岸处在分裂分治的局面下,台湾内部发生台独分离主义,还能说是历史因素的后遗症,其责任可推诿给台湾内部。一旦“一国两制”实施后,台湾保持现有的政治体制与社会制度,这就表示台独思想仍有其生存的空间,万一两制之下的台湾内部台独意识抬头,甚至成为实质的政治运动时,如何在“两制”下处理“台独”,就变成大陆自身的责任。
是以,“一国两制”实施的前提条件,必须是台湾内部民意具有高度共识的状态下,始有水到渠成的条件,强行推动恐将后患无穷。故大陆方面现在所推行之促进统一的各种政策与举措,一定要以争取台湾至多的民意共识,至少要让“一国两制”议题在台湾“全民公投”中,能够获得绝对多数过关,这样的和平统一才有实质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