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现场:电视剧《澳门人家》研讨会召开

会议现场(中评社 海涵摄)

  中评社北京12月14日电(记者 海涵)由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主办的电视剧《澳门人家》研讨会于昨日(12月13日)在京召开。会议邀请到《澳门人家》出品方代表、文艺界专家学者、新媒体网站代表、特约嘉宾等逾20人就电视剧《澳门人家》展开讨论。中国视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兼秘书长廖恳主持是次研讨会。

  《澳门人家》总编剧梁振华分享了其在创作中想要突出的两个精神脉络。其一,是七个字——“有信、有心、有信心”,也就是处事诚信、待人用心、面对未来风雨坎坷要坚持信心。尤其是经济处于“寒冬”,香港局势也不甚乐观,如果通过这样一部剧传递以上七个字,可能会给我们在寒冬带来一些温暖,让我们可以凝聚共识、铸造信念。其二是关于回归。回归几乎贯穿全片,结尾的时候,任达华所饰演的男主人公梁鼎文来北京看病,正如剧中说的那样“来了北京就回家了”,因为北京是中国人的家。在最后,梁鼎文也完成了其父梁恒的遗愿,带着一家人回到广东中山祭祖。所有的人,不管走了多远,你们的根,都在中国土地上。

  阿里巴巴文娱优酷总编辑张丽娜表示,作为一个新媒体平台,优酷更倾向于选择回归主流的剧。所谓的“回归主流”,就是说剧里要包含主流精神和主流价值情怀的内容,包括真英雄、小人物,包括大时代的背景,还有对真善美价值的选择。现在现实题材的创作被广泛呼吁,
而《澳门人家》就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后台数据显示,《澳门人家》60%的观众都是30岁以下的年轻人。现在的年轻人对现在祖国发生的事情、对两岸三地人民的生活情况、对澳门回归的历史,都有着巨大的兴趣。一个好的剧真的能够把很多观众的主流思想、社会的真实意义焕发起来,这个或许是《澳门人家》特别核心的重大现实意义。这部剧平凡质朴的语调,以及以小切口去展示澳门人民的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澳门的整个回归历程,澳门人民和内地人民的骨肉精神,都十分值得赞赏。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名誉主席李准表示,《澳门人家》在庆祝澳门回归二十周年之际播出,正是时候。本片不是以澳门大佬和时尚的上层精英作为主人公,也不是以逃犯、黑社会人物作为主要表现对象,而是把镜头的焦距对准了以诚实劳动争取美好生活的普通人家。全剧通过对梁记饼家三代人在三十多年中的打拼经历和命运跌荡的生动表现,形象的揭示了国家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给澳门人民带来了怎样的福祉,澳门和内地的合作有着多么宽广而又美好的前景,同时也很有意味的告诉人们,广大的诚实的普通劳动者,才是澳门社会的首批主人公,他们的爱国热情和高涨和历史主动性的发挥,才是澳门社会稳定发展繁荣的根本支柱动力。

  中国广播电影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副会长李京盛表示,作为一部献礼剧,《澳门人家》提供了新的创作角度。大部分创作者面临献礼题材的时候,往往会选择用高举高大、全景视野、多角度、大投入的创作手法。但是在这部作品没有走这条路。澳门回归是今年需要隆重庆祝的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这个事件也确实有很高的政治意义,有很深的历史内涵,也有很强烈的现实意义。因此从多高的高度来驾驭这个题材都不过分。但是《澳门人家》恰恰选择了一个最小的角度——普通人家,在献礼剧的高格调当中,体现出了一种特别温暖、平凡、朴素的亲民色彩。用澳门的一家三代人的悲欢离合来反映澳门30多年来的历史聚变,特别是澳门回归后20年的社会发展进步,将社会变迁在人的生活中反映,这种亲切、朴素的表达方式,容易让观众有共鸣。同时,这部作品当中的“回归”,不仅仅是恢复行使主权的政治意义上的回归,更大意义是文化上的回归。这种文化上的回归让这部作品有了更深刻的文化内涵。

  《光明日报》文艺部执行主任邓凯表示,通过《澳门人家》的热播,可以感觉到三点,第一是主创很倾心,第二是演员很用心,第三是剧情很暖心。反映澳门回归二十周年、尤其是体现“一国两制”在澳门的成功实践是一个重大题材,这类题材往往有很长的历史纵深,有错综复杂的政治背景,有非常规范的各种表述。《澳门人家》的主创团队应该是找到一条比较好的路,就像一个高分辨率的卫星,从茫茫的太空找到了地球,再从地球找到中国,从中国这个版图上找到面积只有区区32.8平方公里的澳门,再从澳门找到小小的、但是有百年历史的原型英记饼店,也就是剧中的梁记饼店。杏仁饼是澳门著名的餐饮招牌,也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精神的缩影,同时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缩影。它能够唤醒内地、港澳台和海外华人的美好记忆,所以说找到一个特别的,有最大公约数的角度非常重要,所以说小小的一颗杏仁饼,让一个大的时代主题从高处跨越的历史轻盈降落在澳门老百姓的中间,街道的地气唤醒了味蕾引起了共鸣,通过澳门一户普通人家上百年的命运折射出来几十年,尤其是在主权回归的时候,澳门回归的恢弘变迁。

  中国作协影视文学委员会副主任范咏戈表示,《澳门人家》这部剧达到了“有今古、有道德、有温度”这三“有”标准。整个剧通过一个家庭的前后变化,特别鲜明地强调了“爱国、爱澳”主题;取材人家而非官家,因为人家终归要归家,归到家庭和家园,通过这一家人的命运呼唤祖国统一的认同、和平、稳定。此外,剧中还体现了中华传统美德“崇仁爱、重民本、守诚信、讲辩证、尚和合、求大同”,扶正扬善等等。不管是澳门,还是内地,都是因为这种中华文化凝聚在一起,没有这种文化,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当中很难站稳脚跟。最后,这个剧很有温度,情感饱满,开头是一场灾难,几个爱情故事都让人一唱三叹,甚至是撕心裂肺,人物个性鲜明。

《澳门人家》总编剧梁振华(中评社 海涵摄)

  《中国电视》主编李跃森认为,《澳门人家》两个关键词,一个是认同、一个是坚守。认同包括三个层次的内容,情感认同、文化认同、价值认同。情感认同即这部戏里通篇表现的澳门和内地这样一种血浓于水的伦理之情,把个人的情感跟澳门的命运结合起来。在文化认同方面,这部戏里特别写到文化其实是澳门和内地联系的纽带,通篇都在写一种思乡之情,从故乡上水图,到全家人完成爷爷遗愿回家祭祖都体现了文化认同。最重要的是价值认同,这部剧写了澳门人民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这种认同不是通过概念、口号,而是老百姓发自内心的认同,是通过细节来表现的。这部剧的男主角一直选择的都是坚守,任凭环境怎么改变我永远不变,他坚守的是一种文化、一种价值,因为他对这种价值有感情、有自信,这个人物的性格魅力就来自这种执拗的坚守,这也是这部剧最重要文化内涵。

  新华社国内部记者史竞男从如何讲好中国故事的角度去看《澳门人家》。她表示,如何讲好中国故事是今天整个的宣传思想文化战线工作者共同面临的课题。《澳门人家》很好的完成了这一课题,是一部具有现实主义品格和力量的剧作,它的特色非常鲜明,有清晰的故事线,选取并用心刻划了一批典型人物,围绕梁记饼屋上演一出出悲欢离合的故事,将几十年,甚至几百年来的澳门风云浓缩成一幅动人的历史画绢。个人、家族和国家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从中自然流淌出一曲家国情怀、爱国主义情怀的赞歌。怎样才能称得上是讲好故事?首先要吸引人。这个剧很巧妙地抓住了吸引观众的一些关键点,而且由点及面,以小见大层层推进。其次,要打动人。在这部剧中,一是集结了一批实力派演员,运用精湛的演技打动了观众, 二是剧中洋溢着浓浓的家国情怀,割不断的血脉亲情格外深切动人。

  澳门籍观众代表、中国传媒大学学生简钊贤表示,作为澳门本地人,能够从《澳门人家》故事中以小见大,在小人物经历的种种事件中真实地看到澳门多年来的变化。电视剧以时间为轴,纵深澳门近几十年来日新月异的变化。整个的电视剧室内布置的灯光恰当且很好的回归了当时澳门的民风、民情给观看者一种质朴的小店印象,还结合着大大小小的历史事件真实地体现出澳门当时的社会景象。《澳门人家》能够很好的向不了解或者是不太了解的观看者传播澳门的民风、民情,在各个转场用航拍的角度,展示着澳门街头巷尾,让没有去过澳门的朋友也能够为之动容,故事主题从三湾斜街各个老店入手,能够告诉观看者,澳门不仅仅只有赌场,澳门还有别具一格的一面。

  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仲呈祥表示,习近平主席曾说,“创作的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最根本最牢靠的一条是扎根生活”。《澳门人家》表现出了一种文化回归、精神回归。整个的片子里面呈现的历史记忆、文化的传承,能达到这种艺术化的程度、审美化的程度是殊为不易的,这种命题作文要做好不容易。文艺是不能脱离政治的,归根到底文艺为国家统一、民族团结、人民幸福作出了自己的独特贡献。我们要好好总结经验,今后还会有很多的任务,国家队千万不要去比单一的收视率,要比首先比社会效益,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阿里巴巴文娱优酷总编辑张丽娜(中评社 海涵摄)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名誉主席李准(中评社 海涵摄)

中国广播电影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副会长李京盛(中评社 海涵摄)

《光明日报》文艺部执行主任邓凯(中评社 海涵摄)

中国作协影视文学委员会副主任范咏戈(中评社 海涵摄)

《中国电视》主编李跃森(中评社 海涵摄)

新华社国内部记者史竞男(中评社 海涵摄)

澳门籍观众代表、中国传媒大学学生简钊贤(中评社 海涵摄)

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仲呈祥(中评社 海涵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