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心仪:文化诠释时代的使命
中评社北京12月11日电(记者张爽)台湾中华语文教育促进协会秘书长段心仪在第五届中华文化论坛上发表题为《文化诠释的时代使命─从香港反送中事件谈起》论文,文中指出,20 多年来,台港两地文、史国民教育质与量越来越趋近,而青年行为模式也趋同。若从这一点进行分析,会发现语文教材质量的变化,让台港青年对中华文化认知薄弱、失去美好的图像与憧憬;历史教材质量的变化,让台港青年国族认同薄弱,失去对国家发展的坚定支持与摸索过程的包容。
以下是论文全文:
前言
1949年后的港台两地,关系甚是微妙。不同的发展历程让两地展现不同的风貌,但强烈的历史连结感又让彼此互相影响。就拿2019香港反送中事件来说,就与台湾2014年3月18日至4月10日期间发生的太阳花运动、及2015年5月24日至8月6日发生的反高中课纲微调运动,手法极为相似,关键人物也往来频密,可谓太阳花运动2.0。但是香港反送中事件发展得更为火爆,对社会产生极大冲击,对经济造成极大伤害,不禁令人担忧:未来台湾群众运动是否可能进化为香港反送中2.0?剖析此类事件的前因后果,虽近年社会资源分配益发不公绝对是主因,但哪件事会成为爆发点?有哪些要求点?采取何种手段?就会发现国族意识与文化诠释占了重要分量。社会资源应如何创造与分配?属于财经政策;但国族意识与文化诠释的建立,就是教育问题了。极为巧合的是,20多年来,台港两地文、史国民教育质与量越来越趋近,而青年行为模式也趋同。若从这一点进行分析,会发现语文教材质量的变化,让台港青年对中华文化认知薄弱、失去美好的图像与憧憬;历史教材质量的变化,让台港青年国族认同薄弱,失去对国家发展的坚定支持与摸索过程的包容。另外,公民课程的变化也需认真讨论,它呈现出当以西方公民思维取代中华传统思维后,许多失序的行为就在冠上“普世价值”的大帽子后,让社会噤声。即使心中不以为然,却不知如何反驳。
其实,两岸三地教育的底层结构都深受西方影响,由此发展出来的思惟脉络也以之为尊。近年中国崛起,两强争霸局面已成,贸易战只是前哨,未来必是军事科技经济外交全面缠斗。倘若年轻人的价值体系仍建构在西方理念的图象上,台港青年发动的抗争事件随时可能在大陆出现,必须尽快建构起完整的中华文化意象,脉络性的浸润入国民教育的教材教学中,方为长治久安之策。大陆也已觉察,传统文化教材全面铺展开来,但因为隔绝数十年,这方面的师资及教学尚难以衔接到位,遑论脉络性的浸润入各种课程中。若流于表面文章式的运动,则必功亏一篑。必须纲举目张,从深层思惟进行统合。本文从台湾文史课纲变动说起,兼及香港教育的变化,识者可从中观察到,教育场域的用语对文化诠释深层思惟产生的变化。亦可省思,若要回归中华文化正统,教育政策应有何种对应之道。
一、课标时代:早年,台湾国文课本定于一尊,由国立编译馆主其事。从1952 年到1999年长达四十七年,其间经历过1953、1962、1971、1983四次修订,但是,国家意识、民族精神、文化道统的传承,都是课程标准中国文科的重要核心价值。
二、课纲时代:1990年,李登辉时代提出一纲多本的教育政策,教育部遂着手订定台湾高中课纲,1999年开始实施,称为88课纲。2004年,因应九年一贯课程的实施,教育部发布《普通高级中学课程暂行纲要》,2006年实施,这就是俗称的95暂纲民国九十五年。2008 年,教育部以95暂纲为基础,略微修订,改为《普通高级中学课程纲要》,2010年实施,这就是俗称的99课纲。惟国文、历史两科尚有争议,迟至2012年实施,称之为101课纲。
因为《95国文暂纲》实施后,每周国文时数将减少1节,成为4节,遂降低教材中文言文比例,减少古典文学与经典选文的篇目,并且取消《中国文化基本教材》必修学分,改为选修学分─“论孟选读”。这重大改变掀起文化界及高中国文教师的抗议,让原本《95 国文课纲》变成《95国文暂纲》,也造成后来《98国文暂纲》《101国文课纲&103微调》等的迭迭更替。
三、十二年一贯国教课纲简称“108 课纲”。十二年国教课纲又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为遵照“增加选修减少必修”的原则,总纲删减国文时数。国文研修小组编写国文课纲时,文言文比例本已下降为45%到55%,必读古文30篇也因此改成20篇,中华文化基本教材更从四学分改成二学分。2016年民进党政府上台,改组课审审议委员会,再调降文言文比例成35%至45%,必读古文篇目也从20篇改成15篇。
四、“课程目标”的变化:实质教材面的变化显而易见,因此每次争议发生时,舆论聚焦于“文言文比例”“古文必读篇目”,而未注意“课程目标”的变化。
一《95国文暂纲》《98国文暂纲》《101国文课纲&103微调》三个课纲的课程“目标”,仍然明确坚持中华传统文化的保存与发扬光大。如:《95、98国文暂纲》的课程目标:二、培养阅读文言文及浅近古籍之兴趣,增进涵泳传统文化之能力。三、研读文化经典教材,培养社会伦理之意识及淑世爱人之神。《101国文课纲&103微调》的课程目标:“三、藉由文化经典之研读,与当代环境对话,以理解中华文化与文明社会之基本价值,尊重多元精神,启发文化反思能力。”等都是非常清楚掌握国文教育必须兼顾“语文、文学、文化”三个面向与层次。
五、《中华文化基本教材》原为单独科目,必选,现在将它并入《国文》。原四学分减为二学分,而且没有独立课纲。定位模糊,且在教材及教学上都被弱化。
小结:教改25年来,带来了教学思维的改变。极为吊诡的是,一方面紧紧追随世界潮流,一方面国文科定位一直被弱化。首先,国语文不再是单独的一个科目,而与英语科并列于语文领域。且同属于国语文课程的还有原住民语文、客家语文、闽南语文。在这个逻辑下,国语文课程的“学习目标”就从“中华文化”转为“多元文化”。多元必有歧异,凡歧异处皆需尊重,所以不能有任何价值判断。隐含民族意识、爱国情操、明礼尚义等价值判断的素材也从教材中消失。于是,进行学习评量时,必须以大量文本建构背景知识,国文学科核心价值遂窄化为“文本解读”,文学、文化退位。
贰、历史教育的过去与现在
88课纲,台湾史首次成为独立单元,附属于中国史。2000年,民进党执政。2004年陈水扁连任,提出同心圆史观台湾、中国、亚洲与世界的杜正胜担任教育部长,公布了“普通高级中学课程纲要”,台湾史首次独立成册,脱离中国史范围教授,明清两朝则并入世界史,主张学生应由本土历史开始学习,进而学习中国史与世界史。
2008年10月,马英九执政后,98课纲暂缓一年实施,改称99课纲。国文、历史课纲则进行调整,台湾与中国史合并称为本国史,于2013年实施,称为101课纲。2013年中,又组成检核小组,进行针对高中国文与社会科课纲的微调,于2014年2月10日正式公布,又称104课纲。因中国意识浓厚,引发特定团体反弹,发生高中生包围教育部事件,最后教育部决定新旧课纲版本并陈。2016年蔡英文执政,教育部宣布废止微调的课纲。2018年11月,108历史课纲面世,内容如上表。108 历史课纲出现时,引起轩然大波,当时聚焦在“以东亚史取代中国史”问题上面。等到2019年8月历史课本面世,大家才赫然发现第一册的台湾史也有“台湾地位未定论”的问题。事实上,这样的历史教育只会造成虚无感:1.国族虚无感:中华民国宪法中的固有疆域,包括大陆与台湾,而且,台湾百分之九十几的人都是汉民族。在这样的事实基础上,108 历史课纲却明显要建构“台湾民族”这种虚幻不真实的图像。不但违宪,更无法凝聚国族共识,反而造成年轻人“我是谁”的迷惘不安。2.历史虚无化:中国历史悠久绵长,事件人物极其繁复。108历史课纲却只规划了国中阶段两个学期的中国史,以两册的篇幅,大跨距的带过五千年历史,内容粗略。高中阶段就以如此薄弱的认知,进行以东亚地区为范围的主题式课程。如“户籍、土地或赋役与国家统治的关系。”“从汉、晋到宋、元时期东亚人群移动的特色与影响。”并进行专题思辨评析。结果是知识空洞化,评量阅读测验化,历史虚无化。
中小学历史课程本就有凝聚人群共识,建立国族认同的作用。任何一个国家都会将自身历史的演变,曾发生的重要事件、其间的重要人物,重大的历史教训,民族的荣光等,让国民知晓,培养国民与国家共荣共辱的决心,以因应世局的变化。108历史课纲则显然失职。
反课纲微调的公民教师行动联盟发言人黄益中曾撰文直指,因为杜正胜把台湾意识深植年轻人的心,才会有后来的反服贸太阳花学运、反黑箱课纲微调等运动。其实,这不但受历史教育变迁的影响,公民教育的变迁也影响重大。教改前,这个科目名称是“公民与道德”;教改后,名称改为“公民与社会”。虽然增加了经济、政治与法律的比重,但对道德教育则明显轻忽。师大特教系名誉教授吴武典对此种教育主轴的变迁称之为“失德的教育”,结果证明了确实如此。
我们以108 社会领纲的课程目标为例:
社会领域课程旨在培育学生面对未来、开展不同生涯所需的公民素养,其目标如下:
一、发展个人的主体意识,以及自律自治、自发精进与自我实现的素养。
二、提升独立思考、价值判断、理性决定与创新应变的素养。
三、发展民主社会所需之沟通互动、团队合作、问题解决及社会参与等公民实践的素养。
四、增进对历史、地理、公民与社会学科及领域知识的探究与理解能力。
五、发展跨学科的分析、思辨、统整、评估与批判的能力。
六、培养对于族群、社会、地方、国家和世界等多重公民身分的敏察觉知,并涵育具有肯认多元、重视人权和关怀全球永续的责任意识。
“十二年一贯”的社会领纲课程目标如上。等于从小学开始,学校教育强调的是“个人主体意识”“独立思考”“多元”“人权”等,至于“孝顺”“诚信”“仁爱”…等,传统文化中谆谆告诫的品德修养则付诸阙如。于是,你会看到许多学生勇于争取自己的权利,推诿自己的义务,缺乏自省的能力,这种现象与教育目标主轴的变迁没有关系吗?“公民与道德”时代,台湾教育口号是“德智体群美”五育并重,“德育”尤为重中之重,“公民与道德”就是其中重镇。从小学开始,就要求在生活常规中实践“德育”的真谛。学校共同校规是“礼义廉耻”;老师每天早上检查服仪,手帕、卫生纸必带;鼓励学生日行一善,要常说“请、谢谢、对不起”、要关怀父母,早晚问好…。这样由日常生活做起,潜移默化,逐渐形成社会氛围,造就台湾的人文素养。“公民与社会”则重智育,价值观倾向西方主流,重视个人权益,与中华传统价值观重视群体利益,出入颇大。两种价值观的拉扯,正是台湾今日社会的写照。
小结:教改25年,国文课纲及历史课纲一路修改,不变的是减少古文经典及中华历史,让学生对中华文化内涵逐渐陌生,又对国族认同感到迷惑与虚无。于是,公民教育的知识提供他们冲撞的理论与方法。
非常吊诡的是,台湾教育的这种演变,竟与香港状况逐步靠拢。香港本是英国殖民地,中文不被重视。1997后本当重视中文,但不知何故,中文科评级方法会在2007年取消范文,香港高中十年没有文言文课文,后来才加了12篇必读文言文。香港“历史课程”相当于“世界史”概念,“中国史课程”则一直居于弱势,港英时代理所当然,但1997 后仍然如此,原因与教材、师资都有关系,结果是“通识课程”取而代之,而“通识课程”中的“今日香港”则提供了香港学生冲撞的理论与方法。这些议题设定与内在逻辑,其实很多地方与《108社会科领纲》有相似之处,皆呼应西方主流的“普世价值”,若配合教育政策下,青年对国史的陌生、对文化概念的虚无、对民族感情的淡漠,就极易被一些偶发事件挑动情绪。因此,如何梳理所谓“普世价值”的词汇,使其与中华传统文化的词汇接轨,让青年了解中华文化底蕴之深厚广博,认同自身文化的独特,有呼应世界需求的价值,实为一件重要的工作。如:和平、人本、民本等。
近年来的宗教冲突已验证了杭廷顿的文明冲突,也凸显中华文化“以人为本”核心价值观的正确。民主政治走向民粹主义已是世界性的趋势,特朗普的美国至上主义更瓦解了自由平等的口号。中国传统文化肯定人有无限向善向上的能力,“仁义礼智”“民本思想”,若细加梳理,更有合乎普世需求的人情义理的脉络。自家无尽宝藏,怎可不善加利用。
伍、结论
德国哲学家高达美在《真理与方法》一书中,认为个人必须在其历史的存在中,展开理解活动。由历史所形成的“地平线”,决定了个人的理解视野。当读者带着自己的历史“视域”去理解某种历史作品时,两种不同的历史“视域”必然会产生一种“张力”。只有在解释者的“视域”和被解释者的“内容”融合在一起,并产生出意义时,才会出现真正的“理解”,也就是历史的视域有选择性的融入了现代的视域。由于现代的视域包含有一种向变化开放的可能性,它也因此而孕育了未来。高达美的诠释学带有浓厚思辩色彩,这正是现代中国迎向世界、争取话语权必做的功课。但迎战之前,必须确实检视自己的装备与心态,方能成功。1.史观可以建构,史实必须面对。2.文化底蕴虽深厚,诠释能否到位?3.能否符应时代需求,从群众视角切入。
孟子曰:“居下位而不获于上,民不可得而治也;获于上有道:不信于友,弗获于上矣;信于友有道:事亲弗悦,弗信于友矣;悦亲有道:反身不诚,不悦于亲矣;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其亲身矣。是故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文化诠释能否完成时代使命,“诚”之一字,实属关键。
中评社北京12月11日电(记者张爽)台湾中华语文教育促进协会秘书长段心仪在第五届中华文化论坛上发表题为《文化诠释的时代使命─从香港反送中事件谈起》论文,文中指出,20 多年来,台港两地文、史国民教育质与量越来越趋近,而青年行为模式也趋同。若从这一点进行分析,会发现语文教材质量的变化,让台港青年对中华文化认知薄弱、失去美好的图像与憧憬;历史教材质量的变化,让台港青年国族认同薄弱,失去对国家发展的坚定支持与摸索过程的包容。
以下是论文全文:
前言
1949年后的港台两地,关系甚是微妙。不同的发展历程让两地展现不同的风貌,但强烈的历史连结感又让彼此互相影响。就拿2019香港反送中事件来说,就与台湾2014年3月18日至4月10日期间发生的太阳花运动、及2015年5月24日至8月6日发生的反高中课纲微调运动,手法极为相似,关键人物也往来频密,可谓太阳花运动2.0。但是香港反送中事件发展得更为火爆,对社会产生极大冲击,对经济造成极大伤害,不禁令人担忧:未来台湾群众运动是否可能进化为香港反送中2.0?剖析此类事件的前因后果,虽近年社会资源分配益发不公绝对是主因,但哪件事会成为爆发点?有哪些要求点?采取何种手段?就会发现国族意识与文化诠释占了重要分量。社会资源应如何创造与分配?属于财经政策;但国族意识与文化诠释的建立,就是教育问题了。极为巧合的是,20多年来,台港两地文、史国民教育质与量越来越趋近,而青年行为模式也趋同。若从这一点进行分析,会发现语文教材质量的变化,让台港青年对中华文化认知薄弱、失去美好的图像与憧憬;历史教材质量的变化,让台港青年国族认同薄弱,失去对国家发展的坚定支持与摸索过程的包容。另外,公民课程的变化也需认真讨论,它呈现出当以西方公民思维取代中华传统思维后,许多失序的行为就在冠上“普世价值”的大帽子后,让社会噤声。即使心中不以为然,却不知如何反驳。
其实,两岸三地教育的底层结构都深受西方影响,由此发展出来的思惟脉络也以之为尊。近年中国崛起,两强争霸局面已成,贸易战只是前哨,未来必是军事科技经济外交全面缠斗。倘若年轻人的价值体系仍建构在西方理念的图象上,台港青年发动的抗争事件随时可能在大陆出现,必须尽快建构起完整的中华文化意象,脉络性的浸润入国民教育的教材教学中,方为长治久安之策。大陆也已觉察,传统文化教材全面铺展开来,但因为隔绝数十年,这方面的师资及教学尚难以衔接到位,遑论脉络性的浸润入各种课程中。若流于表面文章式的运动,则必功亏一篑。必须纲举目张,从深层思惟进行统合。本文从台湾文史课纲变动说起,兼及香港教育的变化,识者可从中观察到,教育场域的用语对文化诠释深层思惟产生的变化。亦可省思,若要回归中华文化正统,教育政策应有何种对应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