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关注:香港艺术馆诉说香港成长故事
中评社香港12月1日电(记者 沈而忱)经过三年的大型修缮和扩建后,香港艺术馆于昨日(11月30日)再次开放,十一项展览同时举行,展现多元化的艺术世界。中评社记者注意到,这十一项展览中香港本地艺术占比颇高,艺术馆更设有专门的香港艺术厅,反映百年来香港艺术的发展之道。
十一项展览中,体现香港艺术的“原典变奏──香港视点”、“香港经验.香港实验”、“自在风景”和“城寻山水”十分引人注目。香港艺术馆馆长(现代及香港艺术)邓民亮表示,未来几年也将用不同的香港艺术藏品,去构思不同主题的展览。
香港艺术的发展,是独特的“香港经验”,一直以来艺术家不断发挥出“香港实验”的精神。“香港经验.香港实验”展览,展示了香港艺术家从20世纪前期至今,长达百年的艺术思考与创作脉络,着重展现了香港艺术家如何运用西方的媒介和表现手法重新演绎中国传统文化,创作出“中西结合”的香港现代艺术。例如,吕寿琨、王无邪等艺术家借鉴了西方的艺术风格,摆脱了传统水墨画从思想内容到工具技法的限制,改革了中国当代水墨的发展,丰富了水墨艺术语言,是典型“中西结合“的一轮艺术创作。
目前,交互设备在博物馆、艺术馆内十分火爆,年轻人对于VR、3D等设施十分青睐,但中评社记者发现,“香港经验.香港实验”展览反其道而行之,展厅内几乎没有交互设备。对此,邓民亮对中评社记者说,本展览时间跨度较长,展品种类比较繁密,希望观众能够专注于作品本身。他很乐意接受多媒体交互设备,但“香港经验.香港实验”展览还是以静态作品为主,希望用其他的空间去展示交互设备,例如艺术馆五楼的“新空间”。
“新空间”正在举办“原典变奏──香港视点”展览,通过十四位香港艺术家与十四件精选馆藏的“对话”形式,回应“小题大作──香港艺术馆的故事”展示的四大馆藏,注入崭新元素,追踪藏品背后的人物和故事,让经典藏品引发艺术家的无穷想像,寻找新的创作可能,呈现由传统出发的当代香港艺术面貌。
邓民亮以建筑师冯永基的作品《我与吴冠中对话》为例介绍,冯永基用光和影作为他的画笔和画板,回应吴冠中的经典作品《双燕》,用瓦片和特质反光物料在窗户上创作了一件艺术品,在不同的时间和光线下,观众能观赏到不同的效果。
本地艺术家与经典藏品的“对话”不仅体现在展厅内,邓民亮对中评社记者表示,香港艺术馆外墙上的作品,也是香港艺术家对经典和时代的一个回应。艺术馆外墙是一幅长画,其中藏有八个二维码,内含八个动画作品。“这些动画作品讲述的都是艺术家思考和创作的过程”,邓民亮说,“它们和外墙上的画一道,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作品”。
中评社香港12月1日电(记者 沈而忱)经过三年的大型修缮和扩建后,香港艺术馆于昨日(11月30日)再次开放,十一项展览同时举行,展现多元化的艺术世界。中评社记者注意到,这十一项展览中香港本地艺术占比颇高,艺术馆更设有专门的香港艺术厅,反映百年来香港艺术的发展之道。
十一项展览中,体现香港艺术的“原典变奏──香港视点”、“香港经验.香港实验”、“自在风景”和“城寻山水”十分引人注目。香港艺术馆馆长(现代及香港艺术)邓民亮表示,未来几年也将用不同的香港艺术藏品,去构思不同主题的展览。
香港艺术的发展,是独特的“香港经验”,一直以来艺术家不断发挥出“香港实验”的精神。“香港经验.香港实验”展览,展示了香港艺术家从20世纪前期至今,长达百年的艺术思考与创作脉络,着重展现了香港艺术家如何运用西方的媒介和表现手法重新演绎中国传统文化,创作出“中西结合”的香港现代艺术。例如,吕寿琨、王无邪等艺术家借鉴了西方的艺术风格,摆脱了传统水墨画从思想内容到工具技法的限制,改革了中国当代水墨的发展,丰富了水墨艺术语言,是典型“中西结合“的一轮艺术创作。
目前,交互设备在博物馆、艺术馆内十分火爆,年轻人对于VR、3D等设施十分青睐,但中评社记者发现,“香港经验.香港实验”展览反其道而行之,展厅内几乎没有交互设备。对此,邓民亮对中评社记者说,本展览时间跨度较长,展品种类比较繁密,希望观众能够专注于作品本身。他很乐意接受多媒体交互设备,但“香港经验.香港实验”展览还是以静态作品为主,希望用其他的空间去展示交互设备,例如艺术馆五楼的“新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