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观察:香港坚定应对经贸危机
中评社香港5月1日电(记者 卢哲)四月初,美国宣布对多个贸易伙伴征收所谓对等关税,其中向香港产品加征三成四关税,连同早前宣布征收的两成关税,累计征收五成四关税。面对美国发起的面向全球的“贸易战”,笔者观察,香港官方及业内均迅速作出表态,并就应对国际贸易形势提出了各自的见解。可以看出,香港社会对于维持香港自由港地位的观点十分坚定;而在挑战中寻找机遇,拓展更多贸易渠道、扩大市场、发挥背靠祖国联通世界的地位及制度优势,亦成为各方共识。同时,香港各界对于应对新贸易形势均做好了心理上和行动上的准备,态度积极,信心坚定。
自月初美国宣布对多个贸易伙伴征收所谓对等关税后,香港特区行政长官随即表示,美国不再奉行自由贸易,肆意破坏国际共同建立的世界贸易规则,霸凌野蛮,损害全球贸易,严重破坏多边贸易体制和全球化进程。美国滥施关税,影响全球不同国家和地区,税率加幅巨大,涵盖商品范围广泛,破坏世界经贸秩序,为世界带来极大风险和不稳定性。
李家超宣布,作为应对策略,特区政府会在七个方面加大力量。一是全面把握国家发展机遇,积极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又会加强向内地不同省市拓展产品内销。二是加强国际交往合作,积极深化区域合作。区域内贸易可做大、做深、做广,抵销美国贸易减少;并与更多国家和经济体签订自由贸易协定。三是加快香港产业升级转型,推进建构高增值供应链服务中心、数字贸易、推动总部经济等发展。四是加大发展科技创新,吸纳高端人才,提升生产力和效率。五是大力推动国际金融合作,发挥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开拓新的资金来源和资金通道。六是把握多国需要分散地区风险的大趋势,吸引外国企业和资金进驻香港。七是继续向业界提供支援,协助企业应对挑战,包括透过金融管理局协调银行界为企业资金周转。
李家超强调,自由贸易是香港的竞争优势、香港成功的命脉,当局会继续保持香港自由港地位,奉行自由贸易政策。
商界方面,4月14日,香港中华出入口商会举行发布会,公布《推动香港贸易发展升级转型》研究报告成果。报告指出,香港贸易行业正面临“三变两转”(三大变革方向与两大转型路径)的结构性挑战。在国际层面,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与跨境电商“小额豁免”政策冲击并削弱本港传统转口贸易优势;在商业模式层面,全球供应链碎片化迫使香港须从“中间人”角色升级为“供应链管理者”;在技术层面,利用智能物流、大数据供应链及自动化仓储等创新科技,重塑贸易产业链生态。
发布会上,立法会议员(进出口界)黄英豪表示,国际贸易到了前所未有的格局,世贸组织所制定的规则被某国单方面推翻,但相信一定会有更多区域内的自由贸易协定出现并替补原有体系。香港在这过程中要找到正确定位,提供高端的供应链服务。同时,香港要加快加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而配合中央与周边国家的有关构建命运共同体政策,他认为香港应在当地开设经贸办事处等。黄英豪表示,本港的贸易行业需要升级转型,走向数字化和智能化。香港航运业面对较大挑战,空运优势要巩固提升。他又强调,香港是亚洲金融中心,相信将来中国与其他国家的贸易需用离岸人民币结算,而香港正是离岸人民币结算中心,对香港的未来感到乐观。
4月16日,香港工商专业界代表政团经民联,举行“求变求进 危中搵机 应对全球关税大战建议”发布会。经民联认为,美国向贸易伙伴征收所谓“对等关税”,对环球贸易、投资及经济环境造成严重冲击,这对香港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香港应更加充分地发挥“一国两制”优势,求变求进,危中寻机,运用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中心地位,将贸易战转化为香港的发展机遇。
经民联提出三方面建议:特区政府应及时采取措施支援商界;发挥国际航运贸易中心优势拓展贸易空间;强化国际金融中心竞争力吸纳国际资金。经民联强调,香港作为国家对外贸易最前线和最重要的窗口平台,在美国对香港使出高额关税的情况下,香港仍然宣示坚持自由贸易零关税,获国际社会高度肯定,彰显香港的独特地位和优势。香港应进一步强化内联外通,积极吸引海内外资金来香港落户,在港开设公司、并船出海,并利用好《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赋予香港的优势,鼓励企业通过CEPA开拓内地市场,从而发挥好“超级联系人”和“超级增值人”的角色,化危为机。
高校方面,香港大学经管学院中国经济研究所联同香港清华同学会4月16日举办第六届“香港大学中国经济季度论坛”。香港清华同学会会长、中信证券国际董事长及首席执行官李春波表示,世界政治经济环境已迎来“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香港凭藉背靠祖国、联通世界的特殊地位以及独特制度优势,于新环境下愈发凸显重要性。
港大经管学院经济学实务教授、香港特首政策组专家毛振华教授在论坛上发表主题报告,以“全球关税冲击与‘新三期迭加’”为题,回顾了今年一季度中国宏观经济整体表现。毛振华表示,当前经济工作初见成效,供需多项指标均延续回暖,标志着中国经济进入缓冲期,正处于价格缓冲、风险缓释与新动能孕育的“新三期迭加”。但4月美国超预期的关税战对中国经济造成较大冲击,使得一季度成为中国经济的重要转折点,后续中国经济能否延续筑底企稳面临较大不确定性。
毛振华强调,美国发动“关税战”看似无理,实则目标清晰,其背后是“美国优先”的核心原则。伴随中美关税博弈升级,关税战不仅短期对我国出口、价格、就业、消费、投资等多方面造成不同程度的冲击,可能拖累GDP增速2个百分点左右,长期来看,“脱钩断链”对中国的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以及美国自身的经济结构都将带来重要影响。对此,我们应在政治、经济、贸易、金融、军事等多方面做好充足的战略性准备。
毛振华认为,面对外部冲击,我们首先要做好自己的事,短期以扩内需、稳价格、缓释风险为核心,加大宏观政策逆周期调节力度;中长期则要加大改革开放力度,释放居民、企业等微观主体活力,增强中国经济韧性。同时,站在中长期规划角度持续推动中国经济结构转型,从出口导向的生产大国向内需驱动的消费大国转变,从而更深度参与国际规则重塑。
笔者观察,面对贸易战,香港坚定与国家同心,并持谨慎心态,积极在危机中尝试各种“解题思路”。尤其值得关注的是,香港各界在过程中显示出了对“一国两制”制度优势的充足信心,对香港特殊地位的充分瞭解,对国家发展及政策的十足底气。相信面对变幻的国际局势,香港定能在挑战中找的新机遇,创造新成绩。
中评社香港5月1日电(记者 卢哲)四月初,美国宣布对多个贸易伙伴征收所谓对等关税,其中向香港产品加征三成四关税,连同早前宣布征收的两成关税,累计征收五成四关税。面对美国发起的面向全球的“贸易战”,笔者观察,香港官方及业内均迅速作出表态,并就应对国际贸易形势提出了各自的见解。可以看出,香港社会对于维持香港自由港地位的观点十分坚定;而在挑战中寻找机遇,拓展更多贸易渠道、扩大市场、发挥背靠祖国联通世界的地位及制度优势,亦成为各方共识。同时,香港各界对于应对新贸易形势均做好了心理上和行动上的准备,态度积极,信心坚定。
自月初美国宣布对多个贸易伙伴征收所谓对等关税后,香港特区行政长官随即表示,美国不再奉行自由贸易,肆意破坏国际共同建立的世界贸易规则,霸凌野蛮,损害全球贸易,严重破坏多边贸易体制和全球化进程。美国滥施关税,影响全球不同国家和地区,税率加幅巨大,涵盖商品范围广泛,破坏世界经贸秩序,为世界带来极大风险和不稳定性。
李家超宣布,作为应对策略,特区政府会在七个方面加大力量。一是全面把握国家发展机遇,积极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又会加强向内地不同省市拓展产品内销。二是加强国际交往合作,积极深化区域合作。区域内贸易可做大、做深、做广,抵销美国贸易减少;并与更多国家和经济体签订自由贸易协定。三是加快香港产业升级转型,推进建构高增值供应链服务中心、数字贸易、推动总部经济等发展。四是加大发展科技创新,吸纳高端人才,提升生产力和效率。五是大力推动国际金融合作,发挥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开拓新的资金来源和资金通道。六是把握多国需要分散地区风险的大趋势,吸引外国企业和资金进驻香港。七是继续向业界提供支援,协助企业应对挑战,包括透过金融管理局协调银行界为企业资金周转。
李家超强调,自由贸易是香港的竞争优势、香港成功的命脉,当局会继续保持香港自由港地位,奉行自由贸易政策。
商界方面,4月14日,香港中华出入口商会举行发布会,公布《推动香港贸易发展升级转型》研究报告成果。报告指出,香港贸易行业正面临“三变两转”(三大变革方向与两大转型路径)的结构性挑战。在国际层面,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与跨境电商“小额豁免”政策冲击并削弱本港传统转口贸易优势;在商业模式层面,全球供应链碎片化迫使香港须从“中间人”角色升级为“供应链管理者”;在技术层面,利用智能物流、大数据供应链及自动化仓储等创新科技,重塑贸易产业链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