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冰岩:华府大裁员与特朗普2.0行事风格

国际关系学院国际政治系讲师孙冰岩发言(中评社 陈思远摄)

  中评社北京4月30日电(记者 郭至君)中国评论通讯社、中评智库基金会日前在北京记者站召开了以“特朗普第二任期美国政策分析与展望”为主题的思想者论坛,多位美国问题研究专家齐聚一堂,对特朗普第二任期美国内政外交诸多方面进行了评析与展望。国际关系学院国际政治系讲师孙冰岩出席并发言,内容如下:

  最近,我对特朗普和马斯克主导的“大裁员”做了一些观察,他们预计要裁十几万人,其中裁的第一个大头就是美国国际开发署,要裁掉一万多人。裁员的第二个大头是美国国防部,预计要裁6万人,但是目前来看国防部要裁的都是边缘性人物,大部分都是试用期的,以及很多是从事国防后勤和国防医疗的,目前已经裁掉了差不多快2万人。第三个裁员大头就是美国的疾控中心(CDC)和国立卫生研究院(NIH)。据我瞭解,因为特朗普在2020年搞对华疫情溯源,污蔑新冠病毒是所谓“中国实验室泄露”,当时美国NIH和CDC的很多人不认同特朗普的观点,所以应该是得罪了特朗普,包括得罪了当时担任美国情报总监的拉特克利夫,因而这次,可能这些拒绝论证疫情是实验室泄露的科研人员要被裁掉。而且共和党甚至还传播阴谋论说病毒是“中美两国的科学家一起搞出来的”,所以CDC和NIH将会成为特朗普裁员的第三个重点。

  另外,我主要关注美国国防部的核心部门,尤其是从事作战指挥人员,包括美国情报部门的核心部门,情报部门到现在只裁了十几个人,而且裁的都是些从事情报后勤辅助技术的。我还听说美国现在的中情局局长拉特克里夫,他用各种理由搪塞马斯克推动的情报部门的裁员,他甚至化被动为主动,主动发起了一个美国情报部门的改革,他以改革和评估为理由,表示改革后再裁员,但要等到改完之后,不知道马斯克到时候还在不在位了。总之,美国的政府裁员基本上裁掉的都是试用期人员,包括一些在共和党立场上一直反对的,比如做DNA多元性研究的,包括美国的医疗、社保的,包括后勤的这些被裁掉,但实际上核心的人员不会被裁。

  这次大裁员对美国的外交政策带来什么影响?我认为影响最大的还是美国国际开发署。因为美国国际开发署的职能不只是美国的国际开发,还负责在许多地区层面阻挠中国倡议的“一带一路”项目,包括他们在很多地方与当地势力、地方媒体建立交情,抹黑“一带一路”,爆料所谓的“黑幕”或者是进行国际诉讼。一旦特朗普把他们国际开发署的很多驻外的站点裁掉,目前看特朗普只打算在拉美留2个站点,在非洲留6个站点,那样大多数原来专职抹黑中国的这些国际开发署人员基本上都被裁掉了,我相信这对于中国在海外推行国际合作项目的压力大幅减轻,尤其是在舆情方面或者是当地势力的反对方面会有减压。但其他方面,因为一些核心人员,像美国国务院、国防部、美国情报部门、国土安全部负责网络基建防御的这些人基本都还保留,所以对中国的安全及中美其他方面政策影响其实不是很大。   谈完美国政府的裁员,我现在想说的是特朗普现在第二任期和第一任期有什么不同,就从特朗普现在的决策团队的风格来说有什么不一样。

  第一,他的决策团队的成员地位不一样了,这次这些成员的整体政治背景比较弱势,这决定了现在特朗普如果做决策,没有人敢反对他。在第一任期的时候,当时无论是博尔顿还是麦克马斯特,也包括当时中央司令部的司令马蒂斯,这些人都在小布什时期就当过内阁级成员,原来地位就非常高,这导致特朗普第一任期做决策的时候,很多团队成员敢于站出来反对他,甚至在决策的过程中就站出来挑战他、矫正他,对他进行说教,包括在贸易问题上。但是目前来看,特朗普现在的团队大部分原来最多也就是众议员,可能只有鲁比奥一个人是参议员,包括像国防部长赫格塞斯这些人原来的政治地位都比较低,这导致他们进了团队之后对特朗普的影响力也比较小。而且特朗普第二任期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他的团队成员私下搞小团体串联共同对总统施压的现象不存在了,在以往的美国总统决策历史上,这种现象时常发生,但是现在应该不存在了。

  第二,特朗普如今的决策机制也发生了变化,这种机制表现在总统团队在决策的时候,如果出现决策错误,他们及时进行矫正,我们叫内部矫正或者叫决策圈内矫正。比如特朗普当时坚持想改善和朝鲜的关系,遭到了博尔顿、蓬佩奥等人的激烈反对,这种激烈的反对产生了效果,导致后来特朗普和金正恩在越南谈判最终没有谈拢。包括特朗普在2018年发动对华贸易战的时候,当时白宫的国家经济委员会顾问加里·科恩这些人对特朗普的对华关税进行矫正,尤其是会劝说特朗普关于对中国加关税的种种弊端,以此阻挠或者延缓他对中国加关税。但现在基本上没有人站出来对他进行矫正了,这种内部矫正消失了之后,现在特朗普的决策团队一旦出现问题,由什么来矫正?目前来看只能用结果来矫正了,可一旦出了严重后果就惹得非常大了。总之,特朗普只能自上而下进行矫正,而不是原来决策圈内部从一开始就在程序上阻拦他。

  第三,特朗普现在决策机制缺乏统一的或者长远规划的议程。前两天美国白宫国安委的这些核心成员使用商业聊天软件,造成泄密。说明特朗普完全没有主导一个长远的或者有序的议程,国安会现在的会议应该很多是临时起意的决策议程,就像我们微信如果有事临时拉个群,事完了我们就把这个群解散了,这种临时起意。特朗普上任已经两个月,他现在手下的各个幕僚可以说是各说各话,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议程。比如特朗普本人现在特别关注全球关键港口,包括巴拿马运河、英吉利海峡、北方航道、直布罗陀海峡、苏伊士运河,他让国防部去研究这件事儿,包括中国在这些核心港口的影响力现在进行到什么程度,美国接下来该怎么应对。但是中情局在干什么呢,我们会发现拉特克里夫上台之后,对华疫情溯源现在又死灰复燃,而且拉特克里夫还通过中情局进行外联,把别的国家的情报部门拉进来。我注意到在10天之前,德国的情报部门大放厥词称“病毒从武汉实验室出来的可能性增加了”,我猜这和拉特克里夫非常热心搞疫情溯源关系是非常大的。但他这个东西有没有和特朗普去协商,尤其是接下来中美贸易如果开谈的话,这个东西需要和特朗普进行协调,因为不可能一边谈判,一边还在搞中国疫情责任赔偿论。所以目前来看特朗普在议程协调方面表现得非常弱。   第四,特朗普在决策的时候,因为决策议程涉及到白宫团队每一个人分管的地盘,但目前来看特朗普很明显不懂得如何给下面的人分配地盘,或者说他自己的这种分配地盘的意识不是很强。所以我判断,如果再过一段时间,特朗普再不负起责任来,而是让下面的人自己抢各自的地盘,甚至是地盘之间相互侵占,很有可能会出现白宫团队的内斗。近期在负责俄乌冲突谈判的时候,原来凯洛格被任命为负责俄乌事务的特使,但是目前看来一直是美国中东问题特使威特科夫在主导,因为威特科夫在中东谈的挺好,特朗普觉得用起来顺手。但问题在于特朗普想都没想直接就把凯洛格给边缘化,把他的职权削弱到只专门负责乌克兰,这也说明特朗普在决策过程中不懂得职权分配。所以特朗普政府接下来,不同角色成员之间进行争抢地盘内斗的可能性是比较大的。

  最后,特朗普二次上台之后在对华政策方面有三点变化。第一点,特朗普对于中美关系和中美关系的核心认知发生了变化,经过了这8年时间,特朗普对于中美关系也有个学习的过程,这种学习导致他对中美关系的认知其实变化挺大的。第一任期上他刚上台的时候,2017年就有白宫官员回忆,他在对中国加关税之前讨论问题的时候,经常问手下的人什么叫贸易赤字,下面的人给他讲完了之后,论证他对中国加关税是合理的。在他第一任期的时候,中美关系的核心是中美贸易关系,中美贸易关系的核心是中美赤字问题,但到目前来看,他提到最多的一个关键词不是“赤字”,而是变成“芬太尼”了。所以如果中国现在要跟特朗普谈,芬太尼是重中之重,是我们必须认真回应的一个问题,如果这个问题不回应,我觉得中美贸易可能不是多买美国货就可以搪塞过去的。

  第二点,他对于施压中国的策略也发生变化,第一任期他主要是通过关税来对中国施压,第二任期虽然还是依靠关税,但是在具体关税的打法和策略上明显发生变化。因为第一任期,他对中国加关税,他马上会说出很多立场和他的诉求,先施压再放出立场和诉求,然后要求中国过来谈。但这次,他对中国已经加了两次关税了,但他还基本上保持沉默。我相信他身边的人一定是对他进行了劝说,就是说你和中国已经打了4年贸易战了,接下来如果再一次开战,你如果祭出对华关税来,你最好不要说话,为什么?因为中国人在等着你开价,但是你最好保持沉默,等着中国人先开价。我相信在打和谈的这种策略之间,特朗普目前已经发生一些微妙的变化,就是他现在不说话,在等中国开价,他自己开价的次数和他自己心中的意图被掩藏住,他让中国猜,目前他还不亮他的底牌。

  第三点,他开盘的要价很明显和过去不一样,很多人说特朗普是一个重视交易的总统,他的交易思维到第二任期依然没有变,但是如今和他交易起来比第一任期很明显要难很多。因为很多人告诉特朗普说,中美第一阶段协议他开的价太低,太容易就达成交易了。所以他这次要和中国抬高要价,他的要价可远远不是削减贸易赤字那么简单,包括在产业政策方面、在市场开放方面、在产能过剩方面,甚至小到抖音问题,都可以开价。所以目前来看特朗普自己也胃口大开。所以我相信他保持沉默,是因为他这次开价远远不是第一任期要价那么简单。而且他的这种要价的上升不只是针对中国,今年2月,日本首相石破茂跑到美国去,双方表面上谈的和风细雨的,但是很快美国对来自所有国家的进口钢铝加了关税,并没有对日本豁免钢铝关税。今天他又宣布汽车要加关税,这对日本的压力就很大了,因为日本对美汽车进口占美国汽车进口1/3,总量是非常大的,所以目前来看特朗普不只是对中国升高了要价,他应该是在贸易问题上对所有国家都在升高要价。

国际关系学院国际政治系讲师孙冰岩发言(中评社 陈思远摄)

  中评社北京4月30日电(记者 郭至君)中国评论通讯社、中评智库基金会日前在北京记者站召开了以“特朗普第二任期美国政策分析与展望”为主题的思想者论坛,多位美国问题研究专家齐聚一堂,对特朗普第二任期美国内政外交诸多方面进行了评析与展望。国际关系学院国际政治系讲师孙冰岩出席并发言,内容如下:

  最近,我对特朗普和马斯克主导的“大裁员”做了一些观察,他们预计要裁十几万人,其中裁的第一个大头就是美国国际开发署,要裁掉一万多人。裁员的第二个大头是美国国防部,预计要裁6万人,但是目前来看国防部要裁的都是边缘性人物,大部分都是试用期的,以及很多是从事国防后勤和国防医疗的,目前已经裁掉了差不多快2万人。第三个裁员大头就是美国的疾控中心(CDC)和国立卫生研究院(NIH)。据我瞭解,因为特朗普在2020年搞对华疫情溯源,污蔑新冠病毒是所谓“中国实验室泄露”,当时美国NIH和CDC的很多人不认同特朗普的观点,所以应该是得罪了特朗普,包括得罪了当时担任美国情报总监的拉特克利夫,因而这次,可能这些拒绝论证疫情是实验室泄露的科研人员要被裁掉。而且共和党甚至还传播阴谋论说病毒是“中美两国的科学家一起搞出来的”,所以CDC和NIH将会成为特朗普裁员的第三个重点。

  另外,我主要关注美国国防部的核心部门,尤其是从事作战指挥人员,包括美国情报部门的核心部门,情报部门到现在只裁了十几个人,而且裁的都是些从事情报后勤辅助技术的。我还听说美国现在的中情局局长拉特克里夫,他用各种理由搪塞马斯克推动的情报部门的裁员,他甚至化被动为主动,主动发起了一个美国情报部门的改革,他以改革和评估为理由,表示改革后再裁员,但要等到改完之后,不知道马斯克到时候还在不在位了。总之,美国的政府裁员基本上裁掉的都是试用期人员,包括一些在共和党立场上一直反对的,比如做DNA多元性研究的,包括美国的医疗、社保的,包括后勤的这些被裁掉,但实际上核心的人员不会被裁。

  这次大裁员对美国的外交政策带来什么影响?我认为影响最大的还是美国国际开发署。因为美国国际开发署的职能不只是美国的国际开发,还负责在许多地区层面阻挠中国倡议的“一带一路”项目,包括他们在很多地方与当地势力、地方媒体建立交情,抹黑“一带一路”,爆料所谓的“黑幕”或者是进行国际诉讼。一旦特朗普把他们国际开发署的很多驻外的站点裁掉,目前看特朗普只打算在拉美留2个站点,在非洲留6个站点,那样大多数原来专职抹黑中国的这些国际开发署人员基本上都被裁掉了,我相信这对于中国在海外推行国际合作项目的压力大幅减轻,尤其是在舆情方面或者是当地势力的反对方面会有减压。但其他方面,因为一些核心人员,像美国国务院、国防部、美国情报部门、国土安全部负责网络基建防御的这些人基本都还保留,所以对中国的安全及中美其他方面政策影响其实不是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