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论坛:特朗普第二任期分析与展望

五位学者积极讨论。(中评社 陈思远摄)

  中评社北京4月25日电(记者 郭至君)特朗普“二进宫”已满百天,以“颠覆性改革”和“交易式外交”给美国国内和世界带来巨大冲击。中国评论通讯社、中评智库基金会日前在北京记者站召开了以“特朗普第二任期美国政策分析与展望”为主题的思想者论坛,多位美国问题研究专家齐聚一堂,对特朗普第二任期美国内政外交诸多方面进行了评析与展望。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世界和平与安全研究所所长朱中博发言。(中评社 陈思远摄)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世界和平与安全研究所所长朱中博表示,美国的对台政策始终围绕其对华战略竞争框架展开。从特朗普第一任期到拜登政府,再到特朗普的第二任期,美国将中国视为头号战略竞争对手的立场并未改变,且遏压中国的趋势仍在加强。然而,特朗普的对台政策也存在两面性,他深知台湾问题的棘手性以及中国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决心,因此并不希望陷入直接的大国冲突。

  特朗普第一任期的对台政策主要表现为冒失和挑衅,其突出表现包括与蔡英文通话、大规模军售等。而拜登政府不仅延续了特朗普的做法,还进一步强化了对台政策的恶劣表现,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持续掏空“一个中国”政策:拜登政府频繁在政策表态中将《与台湾关系法》置于中美三个联合公报之前,模糊“一个中国”原则的清晰性。二、打破美台政治互动禁忌:不断加强与台湾地区的官方往来,挑战中美关系的政治底线。三、强化武装台湾:通过军售、军援和军事训练,提升台湾地区的军事能力,形成“以武拒统”的态势。四、经济与科技领域的联动,推动“芯片四方联盟”等机制,服务于遏制中国的战略目标。五、推动台湾问题国际化:试图将台湾问题纳入国际议题,制造外部干预的借口。

  预计美国将继续利用台湾问题遏制中国,进一步掏空“一个中国”政策,发出错误的政治信号。美国可能会加快对台军售,加强在台海的军事存在,并在国际上推动更多对台支持的行动。但中国在中美关系中始终坚持相互尊重、合作共赢和和平共处的原则。今年两会期间,中央对台工作展现出明确的主导权和主动权,强调推进两岸交流合作和祖国统一的既定方略不会改变。中国将继续塑造有利于祖国统一大业的战略态势,坚定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同时积极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为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创造有利条件。

国际关系学院国际政治系讲师孙冰岩发言。(中评社 陈思远摄)

  国际关系学院国际政治系讲师孙冰岩表示,当前总体来看,美国政府的裁员行动主要集中在试用期人员和一些政治敏感岗位,对中美关系的其他方面安全影响不大。

  孙冰岩说,特朗普第二任期与第一任期的不同,特朗普第二任期的决策团队和决策机制发生了显着变化:一、决策团队风格:第二任期的政府成员政治背景相对弱势,这使得特朗普在决策时几乎无人敢于反对。与第一任期相比,团队成员私下搞小团体向总统施压的现象已不复存在,对特朗普的矫正效果也极为微弱。二、决策机制变化:第一任期中,特朗普的决策圈内存在一定的矫正机制,例如在2017-2018年发动贸易战时,曾有团队成员延缓关税实施进度。而在第二任期,决策更多依赖于结果矫正,即从上到下的单向决策。三、缺乏统一议程:特朗普在决策机制上表现出明显的无体系、无长远规划的特点,议程协调能力较弱。四、内部争斗加剧:由于特朗普未能有效分配权力,各部门之间的争抢地盘和内斗现象可能会更加严重。

  孙冰岩也说,特朗普第二任期的对华政策出现了以下三点变化:一、认知变化:经过8年时间,特朗普对中美关系的认知发生了显着变化。从第一任期的贸易赤字问题,转向关注芬太尼等新问题。二、策略调整:第一任期中,特朗普通过加征关税施压中国,随后提出谈判诉求。而在第二任期,他采取了更为隐晦的策略,选择沉默等待中国主动提出谈判条件。三、要价提高:如果谈判开启,特朗普的要价将显着高于过去,不仅在贸易问题上对中国提出更高要求,还可能在其他领域对多国提高要价。

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孙成昊发言。(中评社 陈思远摄)

  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孙成昊表示,特朗普第二任期的核心原则依然是围绕美国优先、反建制、经济民族主义。和第一任期相比,特朗普第二任期似乎更具雄心,更具颠覆性,更强调这种激进的政策转变,并且以更加自信的方式去实施长期以来的保守派目标。第一是美国优先,第二是反建制和清除深层政府,第三是社会保护主义和文化议题。

  在外交政策上,特朗普政府更有意愿去挑战国际上的既有规范。万斯在慕安会上的演讲对欧洲展开了全方位的敲打,不仅折射了特朗普政府美国优先2.0版的战略逻辑,也把欧洲置于前所未有的战略困境,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一、美国坚持把自身的这种狭隘的利益置于盟友之上。第二、美方对盟友关系采取了极其现实主义的态度。第三、特朗普政府的外交充满了交易性思维。欧洲内部对特朗普以及政策调整的看法逐渐分化为三大阵营,分别是务实派、规范派和特朗普拥护派,反映出欧洲在短期内不得不依赖美国的安全保障,又迫切希望推动自身战略的一个矛盾的心态。

  孙成昊说,展望未来,美欧关系站在一个非常关键的十字路口,特朗普政府以他鲜明的美国优先政策和交易性外交,不断向欧洲传递出一个核心信息就是欧洲的重要性正在不断下降,而美国正在谋求通过各种政策手段重构扩大相同的关系。

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博士后、中国论坛媒体传播主任、助理研究员文晶发言。(中评社 陈思远摄)

  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博士后、中国论坛媒体传播主任、助理研究员文晶表示,美国的中东政策有两个方面。第一个是巴以冲突,她指出,特朗普在巴以问题上的核心就是采取强权的政策去巩固美以的同盟关系,明显的举措就是提供军售。她强调,此举与对乌克兰比较孤立的政策形成鲜明的对比。第一是此政策破坏了巴以的和平基础,第二是违反了日内瓦公约关于冲突状态下平民保护的条款。第三是联合国大会支持国际法院采取军事人员在巴勒斯坦领土的强制行动,存在被追责的可能性。

  文晶强调,特朗普美国优先原则和在巴以军事上很冒险的做法,使美国陷入了一种战略孤立的困境。第二个是伊核问题也就是伊朗政策。文晶指出,特朗普第一任期就宣布退出伊核协议,第二任期的伊朗政策更是表现出特朗普团队整体就是反伊朗的阵营。她表示,鲁比奥上台之后,美伊关系进入了一个恶循环。一个典型的特点就是以极限施压的政策全面升级对伊朗以及其盟友的遏制行动,军事威慑、经济制裁、联盟重构三个维度三管齐下。文晶表示,伊朗的立场也很明确,接受关于核计划的非军事化谈判,但是拒绝拆除民用设施。

  文晶总结称,美国的中东政策就是特朗普的战略短视很明显加剧地区动荡的局势。她表示,特朗普采取的方式就是极限施压和短期主义,在中东地区整体战略收缩,导致美国在中东地区的软实力受损,形成恶性循环。而这种战略短视的累积效应使整个中东局势在2025年会处于一种战争延续和脆弱和平的临界状态。

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副研究员秦升发言。(中评社 陈思远摄)

  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副研究员秦升指出,特朗普的政策更多的是美国作为霸权国家基于国家利益所进行的自我修正。对于特朗普政策的内在逻辑,他提出了三点。第一是美国的自我纠偏历史。秦升指出,从美国的历史可以看出,其制度设计以及他设计的制度体系绝不是一层不变的。当美国遇到危机和威胁时候总是能够利用他的实力地位、制度设计能力、内部的创新能力等等改变不利的局面。

  第二是保持实力地位是特朗普政策的核心。外交方面,秦升指出,最近几年美国在外交当中非常喜欢用一个词,position of strength。这反映了美国外交政策中实用主义和权力政治的传统。技术实力方面上,他表示,美国现在创新的节奏和竞争对手相比越来越慢。在经济实力方面,他指出,技术实力的下降和创新能力的不足,导致了美国的经济也看不到压倒性的优势。

  第三是特朗普维持实力地位的举措。秦升表示,特朗普政策措施实际上重新匹配战略资源的过程。技术上,在创新减速的大前提下,加大自身创新投入的同时抑制竞争对手的创新。经济上,加大实体经济和高技术产业投入,设置高关税提高政府收入,向内裁员、减少开支,削减债务。军事上,和战略信誉相比,实力地位的下降才是对美国霸权的最大冲击。

  对于中国的应对策略,秦升认为,技术上中国需要另辟蹊径,换赛道发展。另外,国家需要加大支持自主技术创新。经济上,做好平行价值链的准备,加强和欧洲、东亚、拉美国家的产业合作,减少特朗普政策对中国的冲击。

  论坛更多内容将陆续在中评网、中评月刊上呈现。

  (后援实习记者 陈思远、刘璐璐)

中评社国际部主任郭至君主持中评思想者论坛,主题为“特朗普第二任期美国政策分析与展望”。(中评社 陈思远摄)

中评思想者论坛“特朗普第二任期美国政策分析与展望”会后合影。(中评社 陈思远摄)

五位学者积极讨论。(中评社 陈思远摄)

  中评社北京4月25日电(记者 郭至君)特朗普“二进宫”已满百天,以“颠覆性改革”和“交易式外交”给美国国内和世界带来巨大冲击。中国评论通讯社、中评智库基金会日前在北京记者站召开了以“特朗普第二任期美国政策分析与展望”为主题的思想者论坛,多位美国问题研究专家齐聚一堂,对特朗普第二任期美国内政外交诸多方面进行了评析与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