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秘:两岸统一大势未变 应续推融合发展

上海市公共关系研究院执行院长李秘(主办方供图)

  中评社香港4月6日电(记者卢哲)由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上海市台湾研究会共同主办的“两岸关系发展态势与内外影响因素”研讨会日前在上海举行。上海市公共关系研究院执行院长李秘表示,面对台海局势的风云变化,我们仍要从大局大势上来看问题。虽然赖清德开始进行“台独”爆冲,但陆强台弱的基本格局没有改变,两岸终将统一的大势没有改变;目前两岸和平统一的可能性并没有完全丧失,仍要继续坚持和平统一的方针,继续推进两岸关系融合发展。

  李秘表示,两岸关系正进入一个新的时期。自1949年台湾问题产生之后,两岸关系先后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1949年至1987年。台湾当局在岛内实施戒严措施,在两岸采取对抗政策,让两岸人民隔绝了40年。这给两岸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痛苦。第二个阶段是1987年至2019年。在1979年大陆宣布“和平统一”政策的推动下,台湾当局被迫在1987年开放老兵探亲。从此两岸关系进入了交流交往的阶段。两岸在政治上仍处于对立之中,而经济社会各领域的交流快速发展。虽然李登辉和陈水扁执政时期曾提出“戒急用忍”和“积极开放,有效管理”等政策,但是两岸交流仍持续上升。2008年两岸关系进入和平发展期以后,两岸各层面的交流都全面展开。

  李秘说,2016年民进党上台后,开始缩限两岸交流。一是拒不承认“九二共识”,让两岸“两会”交流被迫中断;二是限制台商对大陆的投资,并通过“台商回流”和“新南向”推动台商撤出大陆。特别是从2019年开始,民进党当局以疫情为借口,阻挠两岸人员往来,并出台“反渗透法”、修订“国安五法”来恐吓台湾民众。与此同时,美国拜登政府为了遏制中国发展,也在蓄意制造两岸紧张,阻挠两岸交流。赖清德上台后,更是一再公开宣称“两岸互不隶属”,大肆宣扬分裂谬论,升高两岸对立对抗。最近赖清德又直接将大陆定性为“境外敌对势力”,推出了十七项应对策略,企图全面切断两岸各项交流,对抗统一大势。如果这“十七项策略”得到落实,两岸自1987年以来的交流交往局面将被改变,两岸关系将进入一个“高密度对抗,低密度交流”的新时期。

  李秘提出,两岸和平统一的可能性仍然存在。李秘说,赖清德“十七项策略”的后续实施与影响效应,将成为影响台海未来局势的关键因素之一。但是赖清德要抗拒统一,离不开三个要件:一是美国的撑腰,二是台湾经济的支撑,三是岛内的战争动员。三者缺一不可。但目前看,这三个方面都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第一,美国态度的不确定性。李秘表示,美国内部的台海政策一直存在分歧。在以前,美国国防部通常扮演了强硬派的角色,而国务院则扮演务实派的角色。但是现在情形正好颠倒过来了,国务院变得更强硬,国防部则显得更为务实,甚至出现“弃台”声音。而特朗普本人只对台湾提高防务预算感兴趣,对出兵“保卫台湾”则三缄其口。赖当局“十七项策略”或许得到了美国的首肯,但是后续民进党当局能否得到美国的实质支持,特别是美国的出兵承诺,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如果迟迟得不到美国的承诺,台湾要“拒统”的心理防线就会迅速崩解。

  第二,台湾经济的不确定性。李秘表示,这几年,台湾产业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高端制造业虽仍保持优势,但也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挑战。台湾经济的短板已经开始显现。随着台湾经济下滑,民生福祉下降,就会有更多台湾普通民众到大陆来寻求发展机会,赖清德坚壁清野的政策就难以为继,就像当年李登辉和陈水扁无法阻挡台商西进一样。

  第三,战争动员的不确定性。李秘表示,赖清德“十七条策略”首先是要企图切断两岸交流,清算岛内的统派力量,然后进行“人心洗涤”和“社会改造”,最终目的是建立“纳粹化”的“台独”政权,进行战争总动员。但是今天的台湾民众,无论是“外省人”还是“本省人”,很多人都对戒严体制、白色恐怖记忆犹新,更心有余悸。赖清德要让台湾重新回到戒严体制,很难得到民众的支持。

  更为重要的是,台湾不是乌克兰,它从来不是一个独立的“民族”,也不向乌克兰仇视俄罗斯那样对大陆有很深的恩怨。相反,绝大多数台湾民众都认同自己属于中华民族,认同两岸同文同种。只要大陆能够善待台湾同胞,赖清德要对内进行战争动员,把普通民众推上战场,就难以民众的认可。

  李秘表示,赖清德要通过“十七项策略”拒统谋“独”,并在岛内进行战争动员,不但无法实现,反而可能让美国要求台积电加速移美,让台湾经济加速衰落,让台湾民众更加反对赖清德。从这个意义上讲,未来两岸和平统一的可能性依然存在。

  李秘认为,面对台海局势的风云变化,我们仍要从大局大势上来看问题。虽然赖清德开始进行“台独”爆冲,但陆强台弱的基本格局没有改变,两岸终将统一的大势没有改变。特别是这几年,大陆在“硬”的一手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不仅在军事斗争持续推进,而且在灰色地带的斗争也快速进展。我们对“以武遏独”有充分的信心。

  李秘提出,我们在“软”的一手却面临新的挑战。主要是两个方面。第一,如何促使更多台湾民众参与到两岸融合发展中来。2019年台湾民众登陆达610万人次。2024年台湾民众登陆402万人次,比2023年增加了54%,但距离2019年仍有不小的差距。在赖清德“十七项策略”的影响下,台湾各界民众赴大陆交流、参与两岸融合发展必将面临到民进党当局的恐吓威胁,人数进一步扩大的难度增加。如何综合施策,促使更多台湾民众参与两岸融合发展,这是我们当下面对的第一个挑战。

  第二,如何进一步提高两岸融合发展的质量。推动两岸融合发展,最根本的是不断强化两岸民众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的连结,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两岸同胞的心灵契合。这是破解赖清德拒统谋“独”和战争动员的关键所在。但是从这几年的实践看,两岸民众之间的心理融合来没有明显的改善。未来如何进一步提升融合发展的质量,这是未来对台工作的一个主要挑战,也是需要进一步努力的方向。

上海市公共关系研究院执行院长李秘(主办方供图)

  中评社香港4月6日电(记者卢哲)由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上海市台湾研究会共同主办的“两岸关系发展态势与内外影响因素”研讨会日前在上海举行。上海市公共关系研究院执行院长李秘表示,面对台海局势的风云变化,我们仍要从大局大势上来看问题。虽然赖清德开始进行“台独”爆冲,但陆强台弱的基本格局没有改变,两岸终将统一的大势没有改变;目前两岸和平统一的可能性并没有完全丧失,仍要继续坚持和平统一的方针,继续推进两岸关系融合发展。

  李秘表示,两岸关系正进入一个新的时期。自1949年台湾问题产生之后,两岸关系先后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1949年至1987年。台湾当局在岛内实施戒严措施,在两岸采取对抗政策,让两岸人民隔绝了40年。这给两岸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痛苦。第二个阶段是1987年至2019年。在1979年大陆宣布“和平统一”政策的推动下,台湾当局被迫在1987年开放老兵探亲。从此两岸关系进入了交流交往的阶段。两岸在政治上仍处于对立之中,而经济社会各领域的交流快速发展。虽然李登辉和陈水扁执政时期曾提出“戒急用忍”和“积极开放,有效管理”等政策,但是两岸交流仍持续上升。2008年两岸关系进入和平发展期以后,两岸各层面的交流都全面展开。

  李秘说,2016年民进党上台后,开始缩限两岸交流。一是拒不承认“九二共识”,让两岸“两会”交流被迫中断;二是限制台商对大陆的投资,并通过“台商回流”和“新南向”推动台商撤出大陆。特别是从2019年开始,民进党当局以疫情为借口,阻挠两岸人员往来,并出台“反渗透法”、修订“国安五法”来恐吓台湾民众。与此同时,美国拜登政府为了遏制中国发展,也在蓄意制造两岸紧张,阻挠两岸交流。赖清德上台后,更是一再公开宣称“两岸互不隶属”,大肆宣扬分裂谬论,升高两岸对立对抗。最近赖清德又直接将大陆定性为“境外敌对势力”,推出了十七项应对策略,企图全面切断两岸各项交流,对抗统一大势。如果这“十七项策略”得到落实,两岸自1987年以来的交流交往局面将被改变,两岸关系将进入一个“高密度对抗,低密度交流”的新时期。

  李秘提出,两岸和平统一的可能性仍然存在。李秘说,赖清德“十七项策略”的后续实施与影响效应,将成为影响台海未来局势的关键因素之一。但是赖清德要抗拒统一,离不开三个要件:一是美国的撑腰,二是台湾经济的支撑,三是岛内的战争动员。三者缺一不可。但目前看,这三个方面都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道德经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