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
【摘要】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实践向度上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与向心力,在思想向度上有利于共拥民族团结和国家完全统一,在目标向度上有利于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当下,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面临着本然和实然两方面的困境。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以巩固爱国统一战线为先导,系好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的“中国结”;以中华文化认同为根基,加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出海”;以“乡愁”为情感纽带,促进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与祖国心灵契合;以华文教育为抓手,培育海外华侨华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把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紧紧团结在一起,同心协力,共促国家完全统一和民族团结发展。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网”,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任务。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少不了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更离不开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的支持和参与。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内在遵循,是推动“一国两制”行稳致远的应有之义,对深化中华民族认同、维护国家统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意蕴
从历史和现实的视角来看,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不可或缺的参与者、推动者和受益者,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最终指向是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民族共同繁荣。引导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争做海内外文化交流的传播者、助力国家完全统一的先行者和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践行者,是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应有之义。
(一)实践向度:涵养家国情怀,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与向心力
家国情怀是人们作为社会主体对家国共同体的真挚的“情感价值认同”,是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品格,是一种共同的价值理念。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具体实践意义而言,就是要凝聚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家国情怀,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引导他们理解幷认同“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发展紧密相连。
家国情怀是一种深厚的情感和思想状态,表现为对祖国的忠诚、热爱和责任感,是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先决条件。一方面,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身处多元文化交融的前沿,成长于中外文化交流碰撞之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意味着他们要在尊重文化差异的基础上,深刻理解国家的历史、文化和现状,涵养爱国之情,培育爱国之志,凝聚爱国情怀。另一方面,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能够提升其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让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在内心深处树立起对国家和民族的深厚感情,消除地域偏见和民族隔阂,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二)思想向度:夯实思想根基,共拥民族团结和祖国完全统一
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完全统一是各民族共同需要,符合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利益。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重要成员,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他们的思想根基是否牢固,直接关系到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夯实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的思想根基,不仅是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的需要,更是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重要保障。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利于更广泛团结海内外中华儿女,统一思想,形成共识,共同维护民族团结,拥护祖国完全统一。
民族团结和国家完全统一既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前提,又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落脚点和归宿。民族团结和国家完全统一离不开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的支持,要在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中发展壮大爱国爱港、爱国爱澳、爱国统一力量,夯实思想根基,增强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的国家意识和爱国精神,促进海内外同胞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共同创造祖国完全统一、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荣伟业。
(三)目标向度:汇聚强国力量,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
习近平总书记提到新时代爱国统一战线的基本任务是促进海内外中华儿女团结奋斗,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汇聚磅礴伟力。①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是极其重要的强国力量,是爱国统一战线的重要力量,是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重要力量。
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有着特殊的文化背景和成长经历,拥有跨文化的视野和沟通能力,既深谙中华文化的精髓,又瞭解不同地域的文化特色。这种多元文化的交融,使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在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展现出独特的优势,能够向世界展示一个开放、包容、多元的中国形象。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通过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参加社会服务、参与国家和基层治理,为国家发展汇聚能量。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团结广大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同心同行,共谋祖国发展,把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不断推向前进。
二、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实困境
只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为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提供重要思想保证。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战略目标就是牢固树立共同体理念,保障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实现这一战略目标离不开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的参与和支持,新形势下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面临两方面的困境:
(一)本然困境:多元文化下的价值观差异影响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
当今世界多元文化幷存,地区与地区之间、人与人之间交流互动频繁,不同的文化相遇和交融带来了文明模式、价值观念的碰撞与冲突。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价值观念离不开经济与政治。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是中国与其他国家经贸往来、政治互动和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和纽带,历史上港澳台地区都曾受到其他国家的殖民统治,在海外谋生的侨胞也经历着不同的政治制度。一方面,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所在地区的政治体制与中国大陆不同,不同历史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与中国大陆存在着差别,港澳台地区逐渐形成地方独特的文化价值,海外华侨华人也逐渐融入居住地的主流文化之中,呈现出具有居住地特色的文化特征。
另一方面,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在家庭教育中接受着许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比如仁爱、孝亲友善、家国情怀等,这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传输的价值观念与当地的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传输的文化价值之间产生交锋与博弈,“普世价值”、功利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社会思潮持续渗透年轻一代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对他们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产生一定的影响。异域文化与本土文化,移民文化与主流文化的交锋带来西方价值观念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观念之间的强烈博弈,这种多元文化交锋博弈产生的价值观念差异成为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所要面对的本质困境。
(二)实然困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存在“差序格局”的现实问题
“差序格局”原本是对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描述,强调以个人为中心的亲疏远近关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也存在着从中心向边缘逐渐传递,影响逐渐式微的“差序格局”现象。一方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阐释和现实解释还有待进一步提升。目前学术界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研究成果,在理论阐释层面,研究主要集中在逻辑缘起、历史来源、核心要义、价值逻辑、关系建构等方面。在现实解释层面,研究主要集中在遇到的困境、实践的路径、话语如何建构、现实意义等方面。而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旨归部分,仍需要结合历史和政治的因素,从国家完全统一的视域出发,在理论阐释和现实解释方面深入研究,向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传递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要义,凝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能量。
另一方面,从研究的主体视角分析,主要集中在少数民族、高校学生、青少年等群体,大多围绕如何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这一主题,而对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研究相对较少。从地域来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国内逐渐向港澳台地区和海外华人区域逐渐拓展;从对象来说,从境内各民族逐渐向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拓展,在这种现实存在的“差序格局”之下,铸牢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面临着实际存在的困境。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不断巩固各民族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政治基础。③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战略目标就是团结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铸牢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以巩固爱国统一战线为先导,以中华文化认同为根基,以“乡愁”为情感纽带,以华文教育为抓手,将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与祖国紧紧团结在一起,同心协力,推动民族团结,共促祖国完全统一。
(一)以巩固爱国统一战线为先导,系好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的“中国结”
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法宝之一,推动着中国共产党的各项事业不断向前发展。爱国统一战线与中华民族命运息息相关,近代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伟大壮举离不开爱国统一战线的支持,爱国统一战线蕴含着深厚的民族情怀,凝聚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内涵。习近平总书记提到只要把民主党派、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等统一战线成员团结起来,就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增添强大力量。④进入新时代,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系好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的“中国结”,汇聚社会各阶层各领域以及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的人心和力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途径。
一方面,爱国统一战线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广泛政治联盟,是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的重要法宝。在港澳台侨工作中,巩固爱国统一战线就是要加强与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的沟通联系,增进相互理解和信任,共同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通过深化统战工作,可以更好地团结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引导他们为国家的繁荣稳定贡献智慧和力量。
另一方面,系好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的“中国结”则需要不断创新统战工作的方式方法,注重情感联结和关照文化认同。国家要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心态,倾听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的声音,理解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的诉求,解决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的困难,让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真切感受到祖国的温暖和关怀。
通过深化文化交流,举办各种文化活动,让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更加深入地瞭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通过加强教育合作,推动港澳台与中国大陆之间的教育交流,为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提供更多的教育机会和资源,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责任感;通过促进经贸往来,加强与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的经济合作,推动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参与国家的经济建设和发展,共享国家发展的成果,增进他们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使“中国结”越系越紧,成为连接海内外中华儿女的牢固纽带。
(二)以中华文化认同为根基,加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出海”
文化是包含全部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的才能和习惯的复合体。⑤中华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文明符号,反映着中华民族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内核与支柱。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多元”的民族文化向“一体”的国家文化聚合、认同的过程,是主导文化权力在现实意义获得中的体现。⑥以中华文化认同为根基,加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出海”,是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增强国际影响力的重要举措。
一方面,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先构筑好中华文化认同的根基。习近平总书记提到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⑦只有文化认同的问题解决了,才能有对民族、国家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进而才能在这个基础上去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高楼大厦。因此,要在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中发展壮大爱国爱港、爱国爱澳、爱国统一力量,增强他们的中华文化认同、国家意识和爱国精神。
另一方面,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不断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出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不竭源泉,加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出海”,既可以坚定中华文化自信,在港澳台侨地区凝聚强大感召力,又可以推进文化交流与共融,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进一步涵养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的爱国情怀。
(三)以“乡愁”为情感纽带,促进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与祖国心灵契合
乡土社会的中国表现出强大的根亲文化,对家乡和家族的独特情怀是中华民族深藏内心的一种民族特性。近年来,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作为中华民族一分子,回到祖国大陆寻根问祖逐渐增多,寻根问祖的乡愁情结深深地根植在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的内心深处。乡愁蕴含着诚信、博爱、互助、团结、爱国等价值取向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源头活水,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建设提供价值引领。⑧乡愁作为一种深刻而独特的文化情感,不仅是连接个人与故乡的纽带,还是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与祖国之间情感交流的桥梁。
一方面,要运用好“乡愁文化”,增进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对家乡的思念、对民族和国家的认同。通过举办各类以“乡愁”为主题的文化创作、展览、演出等活动,让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在欣赏和参与中感受到家乡文化的魅力。同时,利用网络平台和各类社交媒体开展乡愁文化的宣传与交流,搭建好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与家乡之间的即时沟通桥梁,让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能够随时随地瞭解家乡和祖国的发展与变化,唤醒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的文化自觉,从而将“乡愁”的文化力转化为增进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对家乡、民族和国家认同的强大动力。
另一方面,要运用好“乡愁经济”,激发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对家乡和祖国的投资热情,促进家乡和国家的经济发展。乡愁不仅承载着深厚的文化意义,更蕴含着巨大的经济潜力。“乡愁经济”是以乡愁情感为纽带,通过挖掘和利用乡愁文化资源,吸引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回乡投资、创业、消费的一种经济模式。它不仅仅是一种经济行为,更是一种文化认同和情感归属的体现。通过发展“乡愁经济”,让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在回乡投资、创业的过程中感受到家乡文化的独特魅力和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这既增进了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对中华民族文化的瞭解和认同,又促进了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中华儿女与祖国心灵契合。
(四)以华文教育为抓手,培育海外华侨华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习近平总书记提到要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推动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⑨华文教育是面向海外华侨华人子女教授中国语言文化的教育。海外华文教育除了承担着教育的使命外,还是海外华侨华人与祖国文化连接的桥梁,不仅承载着传授中文语言知识的使命,还承载着传承中华文化、凝聚海外华人族群意识、传递中华民族文化精髓与弘扬民族精神的重任。
在培育海外华侨华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具体实践中,一方面,要办好海外华文教育,助力中华文化海外传播,增强海外华侨华人文化认同。海外华文教育不仅仅是语言的教学,更是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弘扬。通过学习中国历史、文学、哲学等丰富多彩的文化内容,能够让海外华侨华人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更加深入地理解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涵,这种文化上的认同和归属感,是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基石。通过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学术交流和各类夏令营等,可以加强海外华侨华人子女与国内青少年的接触与互动,增进彼此之间的瞭解,这种跨越地域和文化的交流,有助于打破隔阂,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另一方面,要运用好海外华文教育,推动中华文化在地化传播,凝聚海外华侨华人中华民族意识。凝聚海外华侨华人中华民族意识,是海外华文教育的终极目标。海外华文教育可以通过文化融合、社会参与和内容创新三个维度,将华文教育与当地的文化环境相结合,创造出既具有中华文化底蕴又符合当地文化接受习惯的教育模式,在教学内容、方法、教材等方面进行创新,融入更多当地元素,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使中华文化在海外生根发芽,与当地文化和谐共生。这既可以使得中华文化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又能在海外华人心中激发出更强的民族自豪感和归属感,有效地培育海外华侨华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海外华人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21&ZD021)、中央社会主义学院统一战线高端智库课题“‘迁台记忆’档案服务台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ZK01202401064)、福建省委统战部B类人文社科项目“在闽台湾青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TB22046s)阶段性成果
注释:
①习近平:《促进海内外中华儿女团结奋斗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汇聚伟力》,《人民日报》,2022年7月31日,第01版。
②习近平:《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人民日报》,2021年8月29日,第01版。
③习近平:《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巩固发展中华民族大团结》,《人民日报》,2024年9月28日,第01版。
④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304页。
⑤(美)爱德华·泰勒,连书声(译):《原始文化》,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年版本,第1页。
⑥王喜斌、陈振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学阐释:理论意涵、机制导向与实践理路》,《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年第4期,第1页。
⑦习近平:《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建设团结富裕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人民日报》,2020年8月30日,第01版。
⑧王兰、何生海:《以乡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机理与实践路径》,《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24年第6期,第56-57页。
⑨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人民日报》,2022年10月17日,第03版。
(全文刊载于《中国评论》月刊2025年3月号,总第327期,P91-96)
【摘要】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实践向度上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与向心力,在思想向度上有利于共拥民族团结和国家完全统一,在目标向度上有利于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当下,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面临着本然和实然两方面的困境。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以巩固爱国统一战线为先导,系好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的“中国结”;以中华文化认同为根基,加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出海”;以“乡愁”为情感纽带,促进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与祖国心灵契合;以华文教育为抓手,培育海外华侨华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把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紧紧团结在一起,同心协力,共促国家完全统一和民族团结发展。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网”,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任务。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少不了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更离不开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的支持和参与。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内在遵循,是推动“一国两制”行稳致远的应有之义,对深化中华民族认同、维护国家统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意蕴
从历史和现实的视角来看,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不可或缺的参与者、推动者和受益者,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最终指向是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民族共同繁荣。引导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争做海内外文化交流的传播者、助力国家完全统一的先行者和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践行者,是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应有之义。
(一)实践向度:涵养家国情怀,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与向心力
家国情怀是人们作为社会主体对家国共同体的真挚的“情感价值认同”,是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品格,是一种共同的价值理念。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具体实践意义而言,就是要凝聚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家国情怀,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引导他们理解幷认同“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发展紧密相连。
家国情怀是一种深厚的情感和思想状态,表现为对祖国的忠诚、热爱和责任感,是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先决条件。一方面,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身处多元文化交融的前沿,成长于中外文化交流碰撞之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意味着他们要在尊重文化差异的基础上,深刻理解国家的历史、文化和现状,涵养爱国之情,培育爱国之志,凝聚爱国情怀。另一方面,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能够提升其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让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在内心深处树立起对国家和民族的深厚感情,消除地域偏见和民族隔阂,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二)思想向度:夯实思想根基,共拥民族团结和祖国完全统一
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完全统一是各民族共同需要,符合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利益。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重要成员,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他们的思想根基是否牢固,直接关系到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夯实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的思想根基,不仅是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的需要,更是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重要保障。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利于更广泛团结海内外中华儿女,统一思想,形成共识,共同维护民族团结,拥护祖国完全统一。
民族团结和国家完全统一既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前提,又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落脚点和归宿。民族团结和国家完全统一离不开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的支持,要在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中发展壮大爱国爱港、爱国爱澳、爱国统一力量,夯实思想根基,增强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的国家意识和爱国精神,促进海内外同胞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共同创造祖国完全统一、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荣伟业。
(三)目标向度:汇聚强国力量,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
习近平总书记提到新时代爱国统一战线的基本任务是促进海内外中华儿女团结奋斗,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汇聚磅礴伟力。①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是极其重要的强国力量,是爱国统一战线的重要力量,是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重要力量。
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有着特殊的文化背景和成长经历,拥有跨文化的视野和沟通能力,既深谙中华文化的精髓,又瞭解不同地域的文化特色。这种多元文化的交融,使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在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展现出独特的优势,能够向世界展示一个开放、包容、多元的中国形象。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通过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参加社会服务、参与国家和基层治理,为国家发展汇聚能量。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团结广大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同心同行,共谋祖国发展,把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不断推向前进。
二、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实困境
只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为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提供重要思想保证。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战略目标就是牢固树立共同体理念,保障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实现这一战略目标离不开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的参与和支持,新形势下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面临两方面的困境:
(一)本然困境:多元文化下的价值观差异影响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
当今世界多元文化幷存,地区与地区之间、人与人之间交流互动频繁,不同的文化相遇和交融带来了文明模式、价值观念的碰撞与冲突。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价值观念离不开经济与政治。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是中国与其他国家经贸往来、政治互动和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和纽带,历史上港澳台地区都曾受到其他国家的殖民统治,在海外谋生的侨胞也经历着不同的政治制度。一方面,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所在地区的政治体制与中国大陆不同,不同历史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与中国大陆存在着差别,港澳台地区逐渐形成地方独特的文化价值,海外华侨华人也逐渐融入居住地的主流文化之中,呈现出具有居住地特色的文化特征。
另一方面,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在家庭教育中接受着许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比如仁爱、孝亲友善、家国情怀等,这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传输的价值观念与当地的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传输的文化价值之间产生交锋与博弈,“普世价值”、功利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社会思潮持续渗透年轻一代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对他们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产生一定的影响。异域文化与本土文化,移民文化与主流文化的交锋带来西方价值观念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观念之间的强烈博弈,这种多元文化交锋博弈产生的价值观念差异成为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所要面对的本质困境。
(二)实然困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存在“差序格局”的现实问题
“差序格局”原本是对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描述,强调以个人为中心的亲疏远近关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也存在着从中心向边缘逐渐传递,影响逐渐式微的“差序格局”现象。一方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阐释和现实解释还有待进一步提升。目前学术界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研究成果,在理论阐释层面,研究主要集中在逻辑缘起、历史来源、核心要义、价值逻辑、关系建构等方面。在现实解释层面,研究主要集中在遇到的困境、实践的路径、话语如何建构、现实意义等方面。而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旨归部分,仍需要结合历史和政治的因素,从国家完全统一的视域出发,在理论阐释和现实解释方面深入研究,向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传递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要义,凝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能量。
另一方面,从研究的主体视角分析,主要集中在少数民族、高校学生、青少年等群体,大多围绕如何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这一主题,而对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研究相对较少。从地域来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国内逐渐向港澳台地区和海外华人区域逐渐拓展;从对象来说,从境内各民族逐渐向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拓展,在这种现实存在的“差序格局”之下,铸牢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面临着实际存在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