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观察:国际秩序转型 中美合作大于竞争
随着特朗普再度入主白宫,与拜登时期全面遏制中国的政策相比,中美两国合作的机率与空间在上升,应在相互尊重基础上,照顾核心关切,管控彼此分歧,在互利互惠基础上拓展合作领域,共同探索出一条既有利于两国、又造福世界的正确相处之道。双方可务实展开以下领域的合作:
第一、在政治领域:
中美双方应在维护各自红线的基础上,继续推动元首外交,积极利用多边国际活动深化互动,进一步增进双方的政治互信。在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层面推进各领域的务实合作对话。中美两国在地方城市层面,不断拓展在绿色能源、公共卫生等领域的对口协作,推动中美关系深入发展。
目前,中美双方最现实的选择是“管控冲突、扩大合作面”、务实对话,以更灵活、多层次的方式推进中美关系实质性发展。
在气候变化、公共卫生等全球性挑战方面,离不开中美两国的协调领导力。中美合作至关重要,中美两国相关部门应进一步展开务实诚恳的对话与协调,携手制定减排目标、推动绿色技术创新,为全球气候治理注入强大动力,实质性推动国际社会积极应对全球性公共挑战,提升全球治理水平。
同时,中美两国还可积极深入拓展司法、网络安全等非传统安全议题对话。
第三、在经贸投资领域:
尽管特朗普2.0对华政策尚未完全成形,提振国内经济、巩固科技霸权成为特朗普政府当前的优先事项。但其“商人特质”可能将为中美双方务实谈判创造空间。中美两国经济社会的深层联结有助于中美关系的稳定性,“脱钩断链”只能损害双方利益。若中美两国能聚焦共同利益领域,进一步实质性提升中美关系,并为长期两国的竞争关系注入稳定性,以进一步推动双方的良性竞争。
目前,中美两国都面临经济转型压力,而减少地缘政治压力、一心一意谋发展是中国的核心诉求。中国市场规模与供应链地位在全球难以替代、以及美国盟友体系在经贸议题上对华依赖度持续上升等客观存在,决定了中美经贸合作应走互利共赢之路。中美双方应以不损害第三方利益为前提,聚焦中美经贸结构性矛盾,美国需缩减贸易逆差与财政赤字,中国则需稳定外贸与资本安全。
单方面加征关税、发动贸易战,不仅决不会让美国“优先”或再次“伟大”,而且必将引起全世界的共同反制回击。特朗普这种“交易型外交”,其实质不过是基于强权的胁迫外交,并不能从根源上解决问题,只考虑美国自身利益,不顾相关方诉求而陷入僵局,最终将严重损害美国自身的利益。因此,美方应客观理性看待中国发展,积极务实地开展对华交往。中美双方应积极在经贸投资、科技准入等领域努力达成共识,为企业共同务实创造双边稳定的预期,美方应及时澄清投资审查政策边界,中方应主动化解美方对华“脱钩”矛盾,制定优惠政策,积极鼓励中资企业赴美设厂,创造并带动当地就业。
国际新旧秩序是一个混合共存的状态。即使在地缘政治紧张加剧的背景下,行业标准、企业实践与跨国利益仍能成为新旧秩序转变之时的“稳定器”。
在人工智能技术开发与治理方面,中美双方应在政府层面延续“AI对话机制”的同时,推动地方政府、企业及学术机构参与技术规则共建,避免“技术铁幕”。中美两国在巴黎人工智能安全峰会的互动表明:中美在制定前沿技术治理规则上存在“非零和博弈空间”,两国在算法透明度框架达成的阶段性共识,更说明了技术性信任积累有利于中美双方进一步增信释疑。
诸如高超音速武器、太空军事化与人工智能驱动的“算法战争”正在改写传统国际安全秩序的规则。技术扩散不仅削弱大国的垄断性威慑能力,更使“非对称冲突”成为常态。未来国际秩序的稳定性取决于中美两国能否达成技术红线管控的共识。
另外,从跨大西洋关系视角来看,中美欧三方在供应链安全、绿色转型等领域存在利益交汇点,若能建立务实的“小多边机制”,可缓解系统性对抗风险,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进一步推动全球的稳定与繁荣。
中美关系稳定健康发展,不仅符合两国人民根本利益,也是全球稳定繁荣的重要力量。国际社会期待中美双方以全球和长远眼光看待双边关系,摒弃零和博弈思维,通过对话协商解决分歧,积极开展务实合作与良性竞争,共同推动世界的繁荣与发展。
(作者:胡志勇,浙江外国语学院特聘教授、上海社科院国际问题研究所研究员)
随着特朗普再度入主白宫,与拜登时期全面遏制中国的政策相比,中美两国合作的机率与空间在上升,应在相互尊重基础上,照顾核心关切,管控彼此分歧,在互利互惠基础上拓展合作领域,共同探索出一条既有利于两国、又造福世界的正确相处之道。双方可务实展开以下领域的合作:
第一、在政治领域:
中美双方应在维护各自红线的基础上,继续推动元首外交,积极利用多边国际活动深化互动,进一步增进双方的政治互信。在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层面推进各领域的务实合作对话。中美两国在地方城市层面,不断拓展在绿色能源、公共卫生等领域的对口协作,推动中美关系深入发展。
目前,中美双方最现实的选择是“管控冲突、扩大合作面”、务实对话,以更灵活、多层次的方式推进中美关系实质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