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张氏帅府 台胞:对历史的体悟更深刻了

台湾少数民族辽宁参访团于张学良雕像前合影留念(中评社 海涵摄)

  中评社沈阳2月24日电(记者 海涵)在中国近现代的历史上,东北是无论如何也无法绕过的一个重要参与者。在这片黑土地上,发生了太多精彩的故事。而故事的主角中,有一对姓张的父子家喻户晓,他们就是张作霖和张学良。

  人称“东北王”的张作霖自幼出身贫苦农家,参加过中日甲午战争,后投身绿林,势力壮大,清政府无力征剿,就将其招安。张作霖协助清廷剿灭杜立三等土匪势力,后又消除蒙患,维护国家统一,逐步提升,先后担任奉天督军、东三省巡阅使等,成为北洋军奉系首领。成立东三省陆军整理处,与孙中山、段祺瑞及卢永祥结成同盟。第二次直奉战争胜利后,张作霖打进北京,任陆海军大元帅,代表中华民国行使统治权,成为国家最高统治者。

  张作霖在位期间曾多次抵制日本人的拉拢,拒绝签订卖国条约。也正因为此,这个“东北王”成为了日本人的“眼中钉、肉中刺”。1928年6月4日,张作霖乘火车被日本关东军预埋的炸药炸成重伤,当日送回沈阳官邸后即逝世。这就是载入史书中的“皇姑屯事件”。

  所谓“虎父无犬子”,张作霖的儿子张学良毕业于东三省陆军讲武堂,先于奉系军中担任要职,“皇姑屯事件”之后,继任为东北保安军总司令,拒绝日本人的拉拢,坚持“东北易帜”,为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做出了贡献。后任中华民国陆海空军副司令,陆军一级上将。张学良积极主张抗日,反对内战,曾同杨虎城将军一起发动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促成国共二次合作,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西安事变后遭蒋介石父子长期软禁。1990年,恢复人身自由。1995年,离台侨居美国夏威夷。2001年10月14日,病逝于檀香山,享年101岁。

张氏帅府还被列为“海峡两岸交流基地”(中评社 海涵摄)

  英雄的雄姿已难在亲睹,而在沈阳,张氏父子当年的官邸和私宅还被完好地保留着,是为“张氏帅府”,又被称为“大帅府”或“少帅府”,台湾少数民族辽宁参访团一行于23日上午参观了这座走过风风雨雨历史却屹立不倒的“大帅府”。

  张氏帅府始建于民国三年(1914年),总占地3.6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为2.76万平方米。民国五年(1916年)张作霖正式入住,以后又不断扩建,逐步形成了由东院、中院、西院和院外建筑等四个部分组成的的建筑体系。各个建筑风格各异,有中国传统式、中西合璧式、罗马式、北欧式、日本式。主要有大青楼、小青楼、西院红楼群及赵四小姐楼等建筑。20世纪后期,“张氏帅府”被国家列为全国优秀近代建筑群。1985年,沈阳市人民政府依法以“张氏帅府”称谓公布这一建筑群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辽宁省政府也以“张氏帅府”名称公布其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国务院以“张学良旧居”称谓公布其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辽宁省在此设立“张学良旧居陈列馆”。[1]2002年更名为张氏帅府博物馆暨辽宁近现代史博物馆。张氏帅府是东北地区保存最为完好的名人故居,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7年12月2日,入选第二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名单。

  参观罢张氏帅府,来自台湾的阿美族朋友黄荣辉有感而发。他告诉记者,此行收获颇丰,最大的感受是对历史的认识更加深刻了。他坦言,以前对张作霖、张学良夫父子的认识主要来源于老师的讲解,虽然课本上也有,但不过是稍有提及。而从大陆过台湾的老师则能在历史课程中告诉他们更多书本上没有的东西。可即使如此,此前对这段历史的了解也是很片面的。来到张作霖、张学良故居参观并听了导游的讲解后,感觉到与之有关的历史变得更加生动了。

  黄荣辉还特别提到张作霖在历史长河中的关键作用。他表示,如果张作霖当年没有被日本人炸死在皇姑屯,历史的走向或许就不一样了,毕竟,张作霖是当时局面下的关键人物。谈到张学良,他说,张学良后来赴台之后一直是隐居的生活状态,很少露面。

张氏帅府的照壁(中评社 海涵摄)

张氏帅府大门前的上下马石(中评社 海涵摄)

张氏帅府的大门(中评社 海涵摄)

张氏帅府的院落(中评社 海涵摄)

门上雕刻的莲花(中评社 海涵摄)

张作霖接送儿女上学用的车子(中评社 海涵摄)

院内门庭(中评社 海涵摄)

院内门庭(中评社 海涵摄)

参访团一行认真聆听讲解员解说(中评社 海涵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