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满时节如何养生?国家卫健委回应健康关切
中评社北京5月21日电(记者 海涵)5月21日是小满节气。20日,国家卫生健康委以“时令节气与健康”为主题举行新闻发布会,就小满时节养生保健、食品营养、健康睡眠、儿童青少年健康体重管理等相关问题进行解答。
预防呼吸道传染病,应重视疫苗接种
“近期部分国家和地区新冠疫情呈小幅上升趋势,但疾病的临床严重性没有发生显着变化。”中国疾控中心研究员安志杰建议,预防呼吸道传染病,在日常生活中要保持良好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多通风。长途旅行、长时间乘坐密闭的交通工具,如飞机、火车等,建议佩戴口罩,特别是老年人要注意做好个人防护。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毛巾或手肘遮住口鼻。注意手卫生,避免用不洁净的手触摸眼、鼻、口。同时要均衡饮食、适量运动和充足休息,养成健康生活方式,增强身体免疫力。低龄儿童、老人及慢性病患者等免疫力较弱人群,建议接种预防呼吸道传染病的相关疫苗。
针对结核病防治,安志杰介绍,结核病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慢性感染性疾病,可分为肺结核和肺外结核,其中肺结核占90%以上,主要通过空气传播,人群普遍易感。要尽早发现结核病患者,患者确诊后要严格遵医嘱服药,定期复查;针对新发现的肺结核患者的密切接触人群,开展结核病排查;适龄儿童应尽早接种卡介苗,同时通过均衡饮食、加强营养、适量运动、充足睡眠等健康生活方式提高自身免疫力。
节气养生,可护阳气、调睡眠
小满时节,民间素有“不吃生冷”的说法。对此,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主任医师袁盈说,此时人体阳气属于升散状态,进食较多寒凉食物易损伤脾阳,导致脾胃运化功能失调,出现腹痛、腹泻、食欲不振等症状,特别是老人、儿童和体质虚弱者更应注意。针对平时容易上火的人群,可以适当食用养阴润燥食材,像冬瓜、西瓜、荸荠、藕、绿豆、菊花、银耳汤等,兼具清热利湿或清热生津作用。
专家特别提示,对于脾胃虚寒的人群,要注意保护脾胃阳气,多进食薏苡仁、莲子、山药、白扁豆、茯苓等健脾益气祛湿的食物;进食海鲜等寒凉食物时,可以加一些姜末、蒜末、胡椒粉等以节制寒性,保护脾胃阳气。平时也可以喝苏叶、陈皮水,起到健脾温中化痰的作用。
睡眠问题也是小满时节的常见困扰。“中医认为,平息亢奋的阳气和滋补耗损的阴津是改善睡眠质量的重要因素。”袁盈建议,保持规律作息,每天尽量保持在同一时间就寝与起床,不要熬夜;睡眠环境尽量安静、遮光等;尽量放松身心,避免睡前过饱或者过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