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十字路口 如何改写全球秩序的临界点
中评社北京3月25日电(实习记者 姜宜芃)2025年3月21日,由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CISS)主办的第七届战略与安全国际论坛进入第四议题讨论环节。本场议题以“国际秩序:最好的还是最坏的时代?”为主题,由清华大学国际关系学系教授、CISS主任达巍主持,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执行院长朱锋、美国保尔森基金会高级副主席保罗·特里奥洛(Paul Triolo)、前欧盟驻华、驻俄大使艾德和(Markus Ederer),以及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李晨作为讨论嘉宾,围绕国际秩序转型的本质、风险与机遇展开深度对话。
达巍以英国作家狄更斯在《双城记》中的经典名句“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智慧的时代,这是愚蠢的时代“为会议开篇并抛出核心问题:我们是否已处于新的国际或全球秩序中?若答案是肯定的,我们应如何定义并面对这一新的秩序?
朱锋指出,冷战后形成的美国单极时刻已终结,多极化时代到来。他形容当下的国际秩序处于“既非最坏、亦非最好”的过渡期。一方面,全球化推动权力再分配,多极化格局加速形成;另一方面,美国主导的自由国际秩序因自身政治极化与社会分裂陷入失能,加剧全球不稳定。朱锋以俄乌冲突与中美科技竞争为例,强调“旧秩序坍塌”的风险。特朗普时代开启的“美国优先”政策不仅将削弱国际协调机制,更会让世界陷入“无规则竞争”的阴影。若主要大国无法重建合作框架,国际社会可能滑向丛林法则的深渊。不过,中国、欧盟等力量在气候治理、数字经济等领域的积极尝试,证明了多边主义的韧性仍是未来希望所在。
保罗·特里奥洛从企业实践视角提出秩序重构的碎片化特征。他认为,当前国际秩序并非单一体系,而是由贸易、金融、科技、安全等不同领域的规则网络交织而成。他以中美在跨境审计监管、数字货币标准、人工智能治理等具体领域的合作为例,强调局部共识对整体秩序的关键作用。在金融监管协调方面,中美就中概股审计监管达成的协议,既体现中国对全球资本市场规则的接纳,也反映双方在维护金融市场稳定上的共同利益; 同时,中美数字规则趋同化进程正在加速,中国近期调整跨境数据流动政策、向欧盟《通用数据保护条例》(GDPR)靠拢的举措,为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等高标准贸易框架奠定基础;人工智能的治理合作方面,中美在巴黎人工智能安全峰会的互动也表明,两国在制定前沿技术治理规则上存在“非零和博弈空间”, 两国在算法透明度框架达成的阶段性共识,正是基于这种技术性信任积累的成果。特里奥洛总结称,新旧秩序并非非此即彼,而是一个混合共存的状态。即使在地缘政治紧张加剧的背景下,行业标准、企业实践与跨国利益仍能成为新旧秩序转变之时的“稳定锚”。
艾德和从欧洲经验出发,直言当前国际秩序面临三重危机:合法性危机、执行力危机和价值观危机。他特别强调俄乌冲突对欧洲安全观的颠覆性影响:北约的“再军事化”与欧盟“战略自主”的加速推进,标志着欧洲试图在“美国保护伞”与“多极自主”之间寻找新平衡。不过,他亦对中美欧三边关系持审慎乐观态度。艾德和认为,中美欧三方在供应链安全、绿色转型等领域存在利益交汇点,若能建立务实的“小多边机制”,或可缓解系统性对抗风险。
李晨从军事技术维度补充分析。他认为,高超音速武器、太空军事化与人工智能驱动的“算法战争”正在改写传统安全秩序的规则。技术扩散不仅削弱大国的垄断性威慑能力,更使“非对称冲突”成为常态。他表示,未来国际秩序的稳定性,将取决于主要国家能否就技术红线的管控达成共识。
会议最后,达巍在总结中指出,国际秩序转型的本质是权力再分配与规则重构的双重进程。本场讨论既揭示了国际秩序转型所遇的复杂性与风险,也凸显了各方寻求合作路径的迫切性。他特别提到中国在其中的独特角色,作为“旧秩序”的受益者与“新秩序”的倡导者,中国如何平衡改革者与建设者身份,将是未来十年的核心命题。
第七届战略与安全国际论坛由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CISS)主办,系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国际战略对话平台之一。本届论坛以“全球秩序的重塑与未来路径的选择”为主题,汇聚来自60余国的政要、学者及行业领袖,下设12场专题讨论,涵盖大国博弈、技术治理、气候金融等前沿议题,为推动跨领域、跨意识形态的务实对话与全球治理提供多元化解题思路。
中评社北京3月25日电(实习记者 姜宜芃)2025年3月21日,由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CISS)主办的第七届战略与安全国际论坛进入第四议题讨论环节。本场议题以“国际秩序:最好的还是最坏的时代?”为主题,由清华大学国际关系学系教授、CISS主任达巍主持,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执行院长朱锋、美国保尔森基金会高级副主席保罗·特里奥洛(Paul Triolo)、前欧盟驻华、驻俄大使艾德和(Markus Ederer),以及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李晨作为讨论嘉宾,围绕国际秩序转型的本质、风险与机遇展开深度对话。
达巍以英国作家狄更斯在《双城记》中的经典名句“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智慧的时代,这是愚蠢的时代“为会议开篇并抛出核心问题:我们是否已处于新的国际或全球秩序中?若答案是肯定的,我们应如何定义并面对这一新的秩序?
朱锋指出,冷战后形成的美国单极时刻已终结,多极化时代到来。他形容当下的国际秩序处于“既非最坏、亦非最好”的过渡期。一方面,全球化推动权力再分配,多极化格局加速形成;另一方面,美国主导的自由国际秩序因自身政治极化与社会分裂陷入失能,加剧全球不稳定。朱锋以俄乌冲突与中美科技竞争为例,强调“旧秩序坍塌”的风险。特朗普时代开启的“美国优先”政策不仅将削弱国际协调机制,更会让世界陷入“无规则竞争”的阴影。若主要大国无法重建合作框架,国际社会可能滑向丛林法则的深渊。不过,中国、欧盟等力量在气候治理、数字经济等领域的积极尝试,证明了多边主义的韧性仍是未来希望所在。
保罗·特里奥洛从企业实践视角提出秩序重构的碎片化特征。他认为,当前国际秩序并非单一体系,而是由贸易、金融、科技、安全等不同领域的规则网络交织而成。他以中美在跨境审计监管、数字货币标准、人工智能治理等具体领域的合作为例,强调局部共识对整体秩序的关键作用。在金融监管协调方面,中美就中概股审计监管达成的协议,既体现中国对全球资本市场规则的接纳,也反映双方在维护金融市场稳定上的共同利益; 同时,中美数字规则趋同化进程正在加速,中国近期调整跨境数据流动政策、向欧盟《通用数据保护条例》(GDPR)靠拢的举措,为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等高标准贸易框架奠定基础;人工智能的治理合作方面,中美在巴黎人工智能安全峰会的互动也表明,两国在制定前沿技术治理规则上存在“非零和博弈空间”, 两国在算法透明度框架达成的阶段性共识,正是基于这种技术性信任积累的成果。特里奥洛总结称,新旧秩序并非非此即彼,而是一个混合共存的状态。即使在地缘政治紧张加剧的背景下,行业标准、企业实践与跨国利益仍能成为新旧秩序转变之时的“稳定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