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在京聚焦亚太:合作对抗与台海之思

专家们正在讨论亚太地区问题(姜宜芃 摄)

  中评社北京3月24日电(实习记者 陈思远)3月21日下午,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CISS)第七届战略与安全国际论坛在京举行。在“亚太地区:合作还是对抗”议题讨论中,多位中外专家围绕亚太地区局势各抒己见。专家们普遍认为,中美竞争加剧背景下,美国在亚太战略有很强持续性,未来亚太和平稳定依赖于大国间的有效对话与合作,需推动多边安全合作机制以维护地区秩序稳定。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国际关系学系教授、中美关系研究中心主任陈琪担任主持人。

  从俄乌冲突的戏剧性变化中,陈琪认为亚太地区可能汲取到两种教训:一种是地区国家应该要保持某种程度的战略自主性,来捍卫自己的地区的安全;另外一种可能是相反的教训,也就是说,地区国家可能没办法维持自己的安全,必须依赖外部的国家来维持。

  亚太国家到底从中汲取了第一种教训还是第二种教训?专家们从各自的研究领域回答了这一问题。

  北京大学海洋战略研究中心主任胡波指出,亚太地区在经济领域合作是主流,安全领域虽未到竞争对抗阶段,但合作存在着困难。原因包括朝核热点问题、东亚国家对主权敏感以及美国在区域扮演“分裂性”角色等。同时,中国在敏感问题上保持克制,中美虽有竞争但都不希望发生战争,多数国家也不愿在中美间选边站队。

  澳大利亚全球基金会秘书长史蒂夫・霍华德认为,亚太地区应避免零和博弈,以经济安全为保障。中澳两国应加强合作,在能源转型等领域中国可为澳大利亚提供经验,双方之间的人文交流也很重要。他还提到,中美合作可成为亚太稳定器,否则也可能成为引起动荡的因素。

  韩国世宗研究所研究员李相贤表示,亚太问题的答案取决于大国关系,以及更广泛的国际形势的发展。当下世界走向多极化,亚太相对欧洲更稳定,但朝鲜半岛、台湾海峡等热点问题是影响地区安全的关键。从地缘政治来说,李相贤认为需建立对话机制、形成共识规则,改善国与国之间的关系。

韩国世宗研究所研究员李相贤(中)(姜宜芃 摄)

  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研究员周波分析,俄乌冲突加速地缘重心东移,中美竞争为主流。美国的亚太地区盟友在中美间态度不一,如日本或支持美国、澳大利亚不想卷入台海摩擦、韩国在地缘上需争取中国支持等。

  新加坡尤索夫·伊萨东南亚研究所区域战略和政治研究项目高级研究员李淑英认为,要关注特朗普的动作,特朗普政府或想让欧洲自担防御费用,以便集中力量应对中国,因此对亚太的关注度未来可能增加。她指出,也可能存在“机会窗口”,特朗普可能调整对华强硬立场以达成重大交易。

  李淑英进一步提出亚太地区应对的三重策略。一是底线思维,做好应对最坏情况的准备,强化关键领域抗压能力,适应保护主义环境。二是灵活结盟,承认价值观外交局限性,务实推进基于具体利益的合作。三是企业赋能,呼吁企业扮演“诚实斡旋人”角色,建立跨辖区信任机制,避免非此即彼的二元选择。

  最后,现场记者就台海局势及中国换取美国战略克制的条件向胡波和周波提问。

  胡波认为特朗普上台后,美国加大了对亚太地区军事部署,并接近高峰期,但目前很多行动趋稳。这是因为美国在其他地区也有密集军事部署,缺乏更多军事平台,同时也是应对解放军在亚太地区相关活动的策略。

  周波认为美国不太可能因中国提出某些条件就对台海问题战略克制,不过中美在台海相关问题上有谈判空间。中美在台湾问题上形成了某种“战略僵持”,美国通过军事存在维持在台影响力,中国则以技术反制巩固主动权。比如美国对台军售更多是出于本国军事工业利益,对台军的训练也无法改变两岸军事力量的对比。因此,在这些问题上,中美之间还是存在谈判空间。

新加坡尤索夫·伊萨东南亚研究所区域战略和政治研究项目高级研究员 李淑英(姜宜芃 摄)

专家们正在讨论亚太地区问题(姜宜芃 摄)

  中评社北京3月24日电(实习记者 陈思远)3月21日下午,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CISS)第七届战略与安全国际论坛在京举行。在“亚太地区:合作还是对抗”议题讨论中,多位中外专家围绕亚太地区局势各抒己见。专家们普遍认为,中美竞争加剧背景下,美国在亚太战略有很强持续性,未来亚太和平稳定依赖于大国间的有效对话与合作,需推动多边安全合作机制以维护地区秩序稳定。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国际关系学系教授、中美关系研究中心主任陈琪担任主持人。

  从俄乌冲突的戏剧性变化中,陈琪认为亚太地区可能汲取到两种教训:一种是地区国家应该要保持某种程度的战略自主性,来捍卫自己的地区的安全;另外一种可能是相反的教训,也就是说,地区国家可能没办法维持自己的安全,必须依赖外部的国家来维持。

  亚太国家到底从中汲取了第一种教训还是第二种教训?专家们从各自的研究领域回答了这一问题。

  北京大学海洋战略研究中心主任胡波指出,亚太地区在经济领域合作是主流,安全领域虽未到竞争对抗阶段,但合作存在着困难。原因包括朝核热点问题、东亚国家对主权敏感以及美国在区域扮演“分裂性”角色等。同时,中国在敏感问题上保持克制,中美虽有竞争但都不希望发生战争,多数国家也不愿在中美间选边站队。

  澳大利亚全球基金会秘书长史蒂夫・霍华德认为,亚太地区应避免零和博弈,以经济安全为保障。中澳两国应加强合作,在能源转型等领域中国可为澳大利亚提供经验,双方之间的人文交流也很重要。他还提到,中美合作可成为亚太稳定器,否则也可能成为引起动荡的因素。

  韩国世宗研究所研究员李相贤表示,亚太问题的答案取决于大国关系,以及更广泛的国际形势的发展。当下世界走向多极化,亚太相对欧洲更稳定,但朝鲜半岛、台湾海峡等热点问题是影响地区安全的关键。从地缘政治来说,李相贤认为需建立对话机制、形成共识规则,改善国与国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