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中评电讯 > 李成语中评:中美需“尼克松去北京”时刻

热点搜索

李成语中评:中美需“尼克松去北京”时刻

李成解读“杨蓬会”与“尼克松去北京”之间的类似 中评资料相

蓬佩奥与杨洁篪在夏威夷对话十小时以上 图取自微信

  中评社华盛顿6月18日电(记者 余东晖)在中美关系危急时刻进行的“杨蓬会”,被美国知名华裔学者李成解读为又一个“尼克松去北京”的时刻。他对中评社表示,尽管两者间有很大不同,但相同点是,中国坚持与极端反共的美国强硬派对话,在美国国内不易引起舆论反弹,却有助于避免濒临悬崖的中美关系跌入深渊。

  “杨蓬会”之后,布鲁金斯学会约翰·桑顿中国研究中心主任李成接受中评社记者电话专访,谈他对此次非常时期中美高层对话的解读和看法。他指出,此次对话被认为具有“建设性”,“建设性”曾经被认为是空洞的外交语言,但是在当前中美关系的背景下,却变得非常有意义。

  李成表示,“建设性”的对立面就是“破坏性”。中美关系过去一段时间在全方位恶化,可能擦枪走火的事情不断发生。甚至有人说,两国关系已经在悬崖边上,或者说“自由下落”,很有“摧毁性”,离战争不远了。

  李成说,在这个意义上讲,双方能进行“建设性”对话,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美中两国的断裂和脱钩有可能继续深化,只要不是谈崩了,不欢而散,这种对话本身就是非常重要的。

  双方此次两天一共谈了10个小时以上,包括16日的晚宴和会谈,以及17日的近7个小时会谈。李成认为,总体情况应当比人们想象的要好一些,但好到什么程度,大家都不抱太大希望。他说,中美关系问题太多,只要能在悬崖边勒住,本身就是了不起的事情。

  李成解读,中方有可能将此次对话视为又一个“尼克松去北京”的时刻。

  李成阐明,首先需要解释,现在的情形与1972年尼克松去北京访问完全不同。第一,环境背景不同。当时是在冷战时期,主要对手是苏联;当时中国很弱,现在中国很强,美国主要对手已变成中国。第二,发展趋势不同。当时打开中国大门之后,中美关系往好的方向发展,但目前趋势是朝非常不好的方向发展。第三,对话对象不同。尼克松和基辛格是战略家,但没有人认为特朗普和蓬佩奥是战略家。

  不过,李成强调,将此次对话视为“尼克松去北京”时刻,说明两者有一定的相似之处:

  首先,蓬佩奥与尼克松一样,是极端反共的。在美国掀起新一轮反共浪潮的今天,蓬佩奥与共产党高层官员对话,本身就意味深长。其次,背景上有类似之处,即美国国内政治氛围糟糕,很多政策为国内政治斗争所驱动。特朗普打“中国牌”并未结束,甚至可能进一步打这张牌。第三,从中方而言,与美国的“友华派”打交道,目前容易引起舆论反弹,而与蓬佩奥这样极端反华反共的“强硬派”谈,不太会招致反弹,反而更有效果。

  李成表示,中美关系当然近期不可能有明显改善,但能让中美关系悬崖勒马,不要垂直下坠,这是此次对话最大的意义。他相信,经过这段时间的博弈,中方也在重新认识美国国内的两党政治,尤其是共和党正在发生一些新的结构性变化。

  “杨蓬会”举行当天,白宫前国安顾问博尔顿的新书,披露特朗普在外交政策上一些出人意料之举。李成认为,这会使得事情更加复杂化,但至于会对特朗普产生什么后果,现在断定还为时过早。博尔顿的书是想指称特朗普在出卖美国利益,有可能对美国精英产生一些影响,但对普通民众有何影响,还有待观察。

  

本文网址:http://www.crntt.cn/102474.html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