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中评电讯 > 中评论坛:中评青年纵论百年大变局

热点搜索

中评论坛:中评青年纵论百年大变局

中评智库副研究员、舆情分析师陈倩羚(中评社 陈曦紫摄)

中评智库研究员、学术交流部主任束沐(中评社 沈而忱摄)

第七届中评青年论坛3日举办

中评智库研究员、中评社北京记者站站长林艶(中评社图片)

论坛现场(中评社 沈而忱摄)

中评智库研究员、国际部主任郭至君(中评社 沈而忱摄)

中评智库副研究员、舆情分析部执行主任金裕超(中评社 沈而忱社)

中评智库副研究员、工程技术部主任曹润来(中评社 沈而忱摄)

中评智库副研究员、工程师付佳琪(中评社 陈曦紫摄)

  中评社香港7月6日电(记者 沈而忱 陈曦紫)由中评智库基金会、中国评论通讯社主办的第七届中评智库青年论坛3日在线上举行,身处北京、香港两地的七位青年研究员选择了各自感兴趣的话题,围绕中国外交、中美关系、两岸关系、港台关系、香港问题、新基建、大数据等议题各抒己见,展开了深入的探讨。

  此次中评青年论坛由中评智库研究员、国际部主任郭至君主持;评论员有中评智库研究员、中评社北京站站长林艶,中评智库研究员、学术交流部主任束沐,中评智库副研究员、舆情分析部执行主任金裕超,中评智库副研究员、舆情分析师陈倩羚,中评智库副研究员、工程技术部主任曹润来,中评智库副研究员、工程师付佳琪。

  与会者普遍认为,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对世界的冲击涉及公共健康、政治、经济、国际关系等多个方面。面对复杂、激荡的国际形势,中国外交需运用好哲学思维,冷静思考中美关系,避免将中美关系推入“新冷战”的深渊;同时,中国要抓住“新基建”的发展机会,利用大数据的优势进行高质量的发展。与会者也认为,香港国安法刊宪实施,对香港青年问题、港台关系,以至于两岸关系都有较大影响,或将出现更多新现象,其态势发展非常值得观察。

  中评智库研究员、中评社北京站站长林艶表示,疫情下的中国外交,既是“危机外交”,也是“新常态外交”;既要解决好与疫情本身有关的一系列外交问题,又要应对好美国和西方在此期间发起的“围堵战”、“遏制战”;既要维护疫情下尽可能有利的国际环境,又要着眼后疫情时代提前布局。难度之大,挑战之多,可以说是前所未有。她认为,面对风云际会、震荡改组、重新洗牌的时代变局,如何在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中进行“斗争”与“合作”将成为长期伴随中国发展的主要课题。因此,中国外交要运用好哲学思维,在乱局中解局,在变局中筑局。

  林艶从“斗争哲学”与“合作哲学”的角度对疫情下的中国外交进一步作出了分析。她表示,面对疫情搅动下波诡云谲的国际形势,中国外交斗争的一面注定上升,这一趋势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在这一背景下,在斗争中“坚持什么,巩固什么,发展什么”,就成为摆在中国斗争外交哲学面前的重大课题。对此,她认为,既要坚持维护核心利益的原则底线,又要巩固于我有利的多边主义格局,还要发展符合时代特点的斗争手段。同时,她也指出求同存异、合作共赢是中国外交的长期理念,中国外交合作哲学中与西方不同的独特理念:一是超越现实主义的义利观;二是跳脱零和博弈的共赢思维;三是绝不以邻为壑的格局胸怀。

  中评智库研究员、学术交流部主任束沐表示,今年是台海局势最严峻、最复杂、最敏感的一年,在岛内局势和外部环境极不稳定的情况下,仅依靠观察台海有关各方的言行,完全不足以判断今后台海局势,必须站在历史和宏观的高度,方能把握局势,有四组辩证关系可供借鉴。

  束沐说,第一是“急统”和“急独”的辩证关系。“急独”必然导致“急统”,“急独”并非仅仅指以公投、正名、制宪等名目的“法理台独”行径;根据《反分裂法》,只要是造成“台独”重大事变、或造成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的事实,都属于“急独”,都会导致“急统”。第二是“为和平统一创造广阔空间”和“不为‘台独’留下任何空间”的辩证关系。“为和平统一创造广阔空间”指的是,只要以追求两岸统一为大前提,台湾就可以争取到最广阔的政治空间和发展空间;“不为‘台独’留下任何空间”指的是,谋求任何形式“台独”分裂的任何活动,大陆绝对“零容忍”。第三是“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国处于近代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的辩证关系。这为我们带来两大启示,包括与岛内“台独”势力和外部反华势力作坚决斗争,以及坚持自身发展。第四是“中美关系进入临界点”和“中美实力对比进入转折点”之间的辩证关系,中美综合实力差距进入“毫厘区间”,对此中国无需盲目自大、亦无需妄自菲薄,只要扎实做好自己的事情,定能度过这段爬坡过坎的攻坚期。

  中评智库副研究员、舆情分析部执行主任金裕超认为,近年来港台两地相继出现规模性的“反中”思潮及活动,两地政治发展的联动效应愈加凸显。首先是香港政治发展逐渐“台湾化”。第一,香港形成了蓝黄二元政治结构。在台湾政治的影响,以及“占中”、反修例风波的催化下,建制与泛民阵营逐渐转化为蓝营与黄营,社会撕裂与对立程度比台湾有过之而无不及。第二,泛民走民主政治与民粹政两条路线夺取权力。香港泛民主派通过在体制内开辟战场、暴力冲击会议、诉诸街头暴力等方式夺取管治权,与台湾民进党高度相似。第三,香港人的国家认同严重缺失,分离主义意识上升,“港独”与“台独”合流态势出现且明显。

  金裕超续指,台湾政治发展中也增添了许多香港因素。香港发生“反修例”风波后,香港议题罕见成为台湾大选的主要议题。先是“一国两制”成为攻击箭靶,民进党将其视作选举提款机;再是“反中”逐渐成为政治正确,香港成为民进党打“反中牌”的新著力点;最后是美国对香港的支持进一步助长了台湾“拒统谋独”的气焰。港台两地的政治发展联动性的增强,不仅对两地各自的政治情势造成冲击,同时也对港台关系、两岸关系以及内地与香港关系产生复杂而深远的影响。

  中评智库副研究员、舆情分析师陈倩羚从香港街头暴力趋势、青年国家观念、青年上流发展三个层面,分析了国安法下香港青年问题的形势。她指出,香港国安法通过后,煽动青年参与违法暴力行为的头面人物明显退缩,但这并不代表“黑暴”动乱的根源——青年问题已经得到解决。在国安法的新常态下,香港青年问题外化为大规模暴力的可能性虽然降低,但也面临着更多严峻且复杂的新考验。

  陈倩羚指出,街头暴力方面,反对派青年头目退场虽有一定的示范作用,当在“无大台”的流水社运下,仍然无法左右个体的政治选择;再者,所谓“退出”只是策略战术调整,“保存实力、韬光养晦”才是真实企图,可以预见,反对派的公开对抗行为未来可能持续减少,但街头暴力并不会就此消失,可能呈现进一步“地下化”、“去组织化”的危险趋势。香港青年国家观念方面,随着国安法逐步落实,教育系统也将作出相应配合,这将弥补爱国教育长期以来的缺位,对香港青年提升国家民族意识有一定帮助。但是,在“黄丝”教师把持的教育系统下,国安教育能否“不变形、不走样”地落实,还待观察。随着国安法的落实,香港社会将迎来由乱及治的重要转折点,相信将为特区政府集中处理经济民生问题、为青年创造更多发展机会提供有利环境。
  中评智库副研究员、工程技术部主任曹润来表示,新基建的“新”体现在领域、形态、主体等方面,是大变局背景下中国发展的必然要求。从内部需求看,基础设施建设具有民生导向和社会乘数效应,需要更前瞻的顶层设计来进行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从外部环境来看,中美博弈中,科技战场已经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战场,体现了发展自身基础实力的重要性;从当前经济环境来看,“新基建”有利于缓解疫情对中国经济带来的冲击,有利于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和增长方式的转变,有利于增强中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包括5G、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在内的新基建为中国经济带来了更大的空间和更多的产业形态,特别是中美摩擦过程中备受关注的芯片问题。芯片是自中美贸易战以来,我方最受制于人的领域之一,中国大力发展芯片及相关的半导体产业,正是变局中寻求突破的有效手段。

  曹润来提到,当前国际环境正处于“逆全球化”的浪潮中,经历着百年未有的大变局。纵观历史,每一次的大变局都孕育了大机会,每一次的基础设施建设也都引领了一轮新的经济增长。而“新基建”正是在大变局中的一次机会,我们要抓住机会,化危机为转机,让“新基建”成为未来新经济、新技术、新产业的核心动力,成为大国竞争的决胜点。
  中评智库副研究员、工程师付佳琪认为,在新冠疫情席卷全球后,大数据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疫情初期、中期与生产复工时期都提供了重要的信息支撑和技术保障,具体体现在五点点。第一,大数据技术迅速确定疫情相关人员流动轨迹;第二,大数据技术提供了科学决策的精准信息;第三,大数据技术也直接为疫情诊断与疫情研究方面提供帮助;第四,大数据技术有助于疫情信息和知识的传播;第五,大数据技术在疫情期间便利了居民生活。

  付佳琪表示,与此同时,大数据也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首先是数据来源有限,数据基本都来自于政府公开数据,而这些数据的纬度并不够高。其次,数据资源质量不高,数据不全或数据重复等原因导致许多数据质量较低,为后续的数据清洗和数据分析带来很大困难。再次,信息孤岛问题突出,由于缺乏数据共享交换协同机制,政府部门以及企业之间、甚至政府部门或企业内部之间都存在信息壁垒,很难实现共享和互通,严重抑制了大数据的效用。最后,个人信息安全隐忧。

  中评智库研究员、国际部主任郭至君则就当前的中美关系表达了一些看法。她认为,中美关系在失控的边缘徘徊。2018年美国向中国发动贸易战开始,中美关系已开始质变;今年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只是中美关系下行螺旋的助推器。目前处理中美关系需具备三大底线思维,方可避免将中美关系推入所谓“新冷战”的深渊。

  郭至君指出,第一,明确反战底线,决不可诉诸武力。目前美军在亚太地区长期以来维持着军事领域的绝对优势,但美方仍不断寻求在亚太地区增加军力部署,以图扩大和保持优势。作为两个军事大国,中美若出现武力冲突,后果不堪设想。因此,中美须彻底遵守约定,并在出现摩擦的情况下及时沟通,避免上升为擦枪走火的地区性冲突。第二,中美双方对“竞合”关系应达成共识。当前,战略“竞争”成为美国对华政策的关键字,而“合作”已经被边缘化,但中美有千丝万缕的合作关系和利益交织,完全可以双赢。中美双方除了商讨贸易摩擦,更应该恢复两国的经济对话,清楚认识“双赢”的部分可行性和阶段可行性,并积极执行。第三,中美应跳脱修昔底德陷阱之怪圈。面对中美关系逐渐恶化的情况,中方需要更敏锐、更充分地把握时代变化赋予的机会和条件,主动发出自己的声音,积极塑造美国的对华观念;中美不仅要保持元首沟通,也要保持定时、高质的高层战略对话,不断互相沟通,理解对方思维,争取最大程度上的互信。

  此外,各位中评智库的青年研究员还在论坛的自由讨论环节踊跃发言,充分交流了对很多议题的看法。论坛整理稿全文,将在《中国评论》月刊和中国评论新闻网刊发。

本文网址:http://www.crntt.cn/105628.html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