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中评电讯 > 中评论坛:展望后疫情时代中日关系

热点搜索

中评论坛:展望后疫情时代中日关系

“展望后疫情时代之中日关系——两岸三地之视野”研讨会在线上举行,此为视频会议截图。其中,第一排左图为日本明治学院大学经济学部教授宋立水、中图为台湾政治大学国际关系研究中心教授汤绍成、右图为日本创价大学世界语言中心教授汪鸿祥;第二排左图为中评智库董事长助理郭至君、中图为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教授陈多友、右图为清华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教授刘江永;第三排左图为台湾辅仁大学日本研究中心教授何思慎、中图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王键、右图为外文局《人民中国》副总编辑陈言。(中评社图片)

  中评社北京7月13日电(中评社报道组)7月10日,由中评智库基金会、中国评论通讯社主办,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东方学研究中心暨中日韩合作研究中心协办的“展望后疫情时代之中日关系——两岸三地之视野”研讨会在线上举行。会议邀请了八位两岸三地的重量级专家学者,从政治、安全、经济、文化等方面对未来一段时间的中日关系进行了把脉。与会学者有:清华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教授刘江永、外文局《人民中国》副总编辑陈言、日本明治学院大学经济学部教授宋立水、日本创价大学世界语言中心教授汪鸿祥、台湾辅仁大学日本研究中心教授何思慎、台湾政治大学国际关系研究中心教授汤绍成、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教授陈多友、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王键。中评智库董事长助理,研究员郭至君主持了是次会议。

  清华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教授刘江永表示,新形势下的中日关系不容乐观。日本在“后安倍时代”面临的战略选择:第一,日本是修改宪法,成为西方“能战国家”的一员,参与暴力强权的多边主义,还是继续在《日本国宪法》下走和平发展道路,坚持和平的多边主义?第二,是搞排他性经济集团,远交近攻,以中国为竞争对手,还是坚持开放的地区主义与国际协调,加强中日区域合作?第三,是利用中美对立从中渔利,还是促进中美协调,避免在中美之间“选边站”?第四,是重走历史老路或与“台独”势力为伍,还是从中日两国关系大局和长远利益出发,妥善处理台湾问题和围绕钓鱼岛归属认知的争议?第五,是囿于冷战思维和传统权力政治、地缘政治的现实主义决策逻辑,同中国搞战略对抗,还是树立共同安全、综合安全、合作安全、可持续安全的新安全观,与中国合作建立具有建设性的安全关系?

  刘江永建议,中日作为和平国家推进可持续安全合作,是面向未来的正确选择。尝试在非传统安全领域开展合作,有利于中日两国及世界各国的共同利益。

  日本创价大学世界语言中心教授汪鸿祥表示,疫情下,中日关系和日本对华政策动态喜忧参半,中国疫情初期,日本各界积极支持中国抗疫,随着日本疫情日益严重,中国也向日本提供了支援,中日合作抗疫,促进了两国的民意改善,客观上起到为中日关系赋能的效果。但是日本疫情加剧后,日本对华出现一系列负面的举动,包括产业链条问题、病毒源头问题、520日本政要向台湾表示祝贺,冲绳县关于钓鱼岛改名的问题,还有香港问题,以及自民党要求政府终止中国元首访日的问题,这些都为中日关系带来不和谐的声音。

  汪鸿祥认为,中日双方缺乏互信,所以许多问题浮现。中美战略竞争加剧和中国实力增长都影响了中日关系。尽管新冠疫情导致习主席访日延期,但2019年中日两国领导人达成的共识依然存在。日本对华的态势还是竞争中的协调,合作中的博弈。在涉华问题上,日本还是会和美欧一起表态,但会比以往更谨慎,日本谋求在中美之间左右逢源。后疫情时代,中日关系将走向竞合并存的新常态。

  明治学院大学经济学部教授宋立水表示,在世界大格局的框架下把握并处理好中日关系,对中国在世界格局中大变动的博弈处于不败之地至关重要。中日关系是在世界大格局博弈中的存在,把握中日关系需要注意的有六几个层面:国家主权关系层面、经济关系的层面、安全保障关系的层面、文化关系的层面、历史关系的层面以及国民感情关系的层面。与此同时,如何判断日本的对中战略也很重要。日本目前已经形成倾向于美国的安保和经济靠美国,同时经济也需要依靠中国的双轨外交路线。按照日本的国民性,在中美博弈之间,日本会机会主义的判断选择。中国持续稳定的发展壮大自己,对中日关系也具有十分积极的影响。

  他认为,在中美博弈的大格局中,日本是美国的一个棋子。在对日关系上的把控上,我们需要了解日本的心态和基本外交战略的思路。中日间主权摩擦的问题要相信政府的对应。民间要专注于经济关系的发展,科技学术、文化、国民交流,特别是要重视与日本民间友好团体的交流。政府和企业和民间都应携手促进中日青少的往来和交流。我们也需要在中美博弈中把控日中关系为我所用。

  台湾政治大学国际关系研究中心教授汤绍成从中日关系发展的角度分析了此次钓鱼台更名的事件。汤绍成表示,从奥巴马时期到特朗普时期,美日紧密关系发生动摇,相应的中日关系也由对峙逐渐改善。最近新冠疫情肆虐,日方原本积极援助大陆,双方关系一度友好,后因疫情恶化,日本也受伤甚重,因而也有意跟随美方向中国求偿,再加上“香港国安法”实施,中日关系再度恶化,钓鱼台问题再现。

  他分析,此次日本改名钓鱼台的行动,就意在明确化日本对钓岛拥有实际管辖权,对内对外都能表示日本强烈的决心,让国内外都能知道钓岛是石垣市的行政区域。此乃日方得寸进尺与以名符实的策略达阵。而面对日方这一举措,台湾官方却敷衍塞责,在野人士见难而退,一次保钓行动,雷声大雨点小,最后只能望洋兴叹。

  “由此可见,美日中三边关系的互动变化,日美关系是动因,日中关系是结果,美日若接近,中日则疏远,反之亦然,因而当前日方又在钓鱼台问题上偷渡成功。目前美日中三方关系的这个格局尚难改变,而两岸关系的僵局更对钓鱼台的情势不利,”汤绍成说。

  外文局《人民中国》副总编辑陈言就新冠疫情后东亚经济关系的重组表达看法。他指出,从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的严重程度来看,东亚比欧美轻许多。无论是疫情的蔓延程度还是经济遭受打击的程度,东亚国家都要轻微许多。这是当前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

  陈言指出,疫情发生以后,中国的数据经济取得了飞速发展,这是包括日本在内的世界其他国家都未能做到的事情。随着数据经济的迅猛发展,中国经济向5G、互联网转变的趋势也会随之加快。中国在数据经济领域赶超美国将成为一个必然的趋势。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国数据经济的发展将带来东亚经济的新一轮提升,东亚经济在世界经济中的火车头作用或将更加显着。

  陈言认为,疫情之下,东亚的中日韩三国之间的产业链并未发生大的变化。东亚之间的产业链是紧凑型的,可能会在疫情之后得到进一步巩固。而更长的产业链,比如,中国和美国之间,中国和欧洲之间这种产业链可能会出现一些变化。尽管东亚产业链未受太大影响,但未来中日之间的合作依然存在一些困难。疫情之后,若中日之间没有在医疗上合作的态势,真正可以信任的中日关系的确立就会比较困难。

  台湾辅仁大学日本研究中心教授何思慎在发言中谈及安倍内阁安全战略下的台日关系。他指出,的确面对中国的崛起,台、日有共通的安全顾虑。台湾扼住日本南疆,台海局势攸关日本的周边安全。然而,这不意味日本在对台政策上将改弦更张,扬弃“七二年体制”,超越中美关系框架,建构台、日间具主权意涵的关系。由于中、日、台三方的互动模式仍然被局限于“七二年体制”,因此日中关系及两岸关系仍然左右着台日关系的发展。日方在发展台日关系之际必观望中日关系、两岸关系的发展。当中日关系处于低点、两岸关系稳定的情况下,台日关系最可能有实质的进展。

  他认为,民进党主政下的台日关系依旧停留在过去,并未取得实质性突破。台日关系是受到结构所影响的,不会因一些领导人的私交而产生大的转圜。在日本的东亚外交格局中,台日之间的关系是一个非常下位的关系,会受到两岸关系、中日关系、美日关系的牵动。日本在处理中日关系的时候,很少打“台湾牌”。台湾对日本而言是一个很稳定的存在,故而日本不会多在台湾身上加码。相反,中日关系的改善会给日本带来更多利益,日本因而会圈里改善对中外交。

  中国社科院研究员、中评智库高级研究员王键表示,中日两国曾就构筑“战略互惠关系”达成共识,但中国或更强调“战略”,而日本则更强调“互惠”,而定位差异则是造成两国“战略互惠关系”呈现波折跌宕的一个重要原因。按照新现实主义理论,近年来中日关系的曲折复杂的决定性因素并非“中国崛起”所带来的权力变更,而是日本强化在日美同盟“遏制中国”战略下的政策选择。

  王键说,中日作为世界第二、第三大经济体,唯有共克时艰、共渡难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切实把握中日合作的新契机,增进政治互信,扩大共同的经济利益,此为推动中日战略互惠关系向纵深发展的必由之路。

  他续指,但在新冠疫情没有得到有效控制之下,中日关系转圜不会一帆风顺,战略互惠关系归位亦需要时日,由此,不仅需要两国政治家审时度势、悉心引导,也需要两国民众相互信赖、共创未来。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教授陈多友表示,尽管中日关系存在诸多难以预料的不确定因素,但是稳定持续长达40余年的经济贸易与技术合作关系,已经紧紧地将二者联结在一起。面对如此“质子经济”的现实,出于两国利益的整体考量,中日政府与民众变得更加理性,务实外交与人文交流会成为两国处理政治、军事、安全等领域摩擦或争斗的润滑剂。可以预料,中日关系总体会向好行稳。
 
  陈多友说,2019年6月中日两国领导人在大阪就“共同致力于构建契合新时代要求的中日关系”达成共识。这里的“新时代”是来自中国的声音,意味着中国要强化主体意识,强化引领作用。同时,“新时代”中日关系有其时代特色、有新的目标取向,对其样貌要做理性分析,并不是中日关系始终都是按着一种声音平稳前行,不时会有杂音,有时甚至会出现波折,遇到难题。但是,有问题并不等于不发展、不合作。这非常考验两国政府和政治精英的智慧。就日本国内政治走向看,“后安倍”时期,日本政治可能会出现反覆,其稳定性、政策连续性恐怕会打折扣。面对如此有可能出现的复杂局面,中国既要积极主动促进合作,也要沉稳应对挑战。始终坚持理性、务实、科学、合理的态度,严肃认真地研判问题,及时地作出判断,与日方一道管控风险、规避危机,推动两国关系健康发展。

  论坛整理稿全文,将在《中国评论》月刊和中国评论新闻网刊发。

本文网址:http://www.crntt.cn/106890.html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