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中评电讯 > 国关讨论:疫情后的中国与东南亚关系

热点搜索

国关讨论:疫情后的中国与东南亚关系

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疫情后的中国与周边关系:东南亚篇”新芽沙龙(中评社图片)

北京外国语大学亚洲学院副教授、地区研究教研室主任宋清润(中评社图片)

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副院长、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翟昆(中评社图片)

  中评社北京7月19日电(实习记者 齐媛)7月18日,由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主办的“疫情后的中国与周边关系:东南亚篇”新芽沙龙在线上举行。沙龙邀请来自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中国人民大学、香港大学、厦门大学、泰国玛希隆大学等国内外院校的六名青年研究者进行主题发言,由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副院长、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翟昆,北京外国语大学亚洲学院副教授、地区研究教研室主任宋清润担任评议嘉宾。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博士后徐传博主持沙龙。

  香港大学地理学系博士生刘晓凤以东南亚国家在疫情期间的边界控制措施及影响为切入点展开研究,指出新冠疫情导致世界范围内国家、地区到市镇、社区尺度上边界的封锁和控制,边界作为一种防疫工具重新出现并以新的多样化的形式被生产,深刻影响疫情进程并产生了广泛的社会问题。疫情期间东南亚边界的演化呈现出像素化、技术化和缓冲区化三个特征,为东南亚的非传统安全、旅游业及产业链等各个领域都带来了严峻挑战。刘晓凤表示,随着后疫情时代的到来,作为防疫工具的边界逐渐消退,而短期边界和长期边界仍将持续存在,推动产业链的本国化、区域化以及医疗等领域新的国际和区域合作,将成为东南亚国家的普遍趋势。

  泰国玛希隆大学亚洲语言与文化研究所博士生曾伟富认为,此次新冠疫情对东盟一体化进程构成了挑战,东盟各国的抗疫路径选择分化为中国治理模式或西方治理模式。新冠疫情暴发以来采取西方治理模式抗疫的国家接二连三“沦陷”,预示着西方治理模式逐渐失去其先进性,世界各国亟需寻找更加适合未来世界的新国家治理模式。曾伟富指出,中国的国家治理模式在此次疫情期间彰显了巨大的优越性,呈现出领导贤能、政策实践、回应治理的典型特征,日益成为了世界国家治理模式的新选项。

  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博士生张玉菊以缅甸疫情发展为主线,梳理了疫情之下中国对缅甸的抗疫援助,并从国际战略博弈、中缅两国关系、我国海外利益以及沿缅边境地区社会稳定等角度,分析阐述了中国对缅援助的原因及意义。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博士生张奕凡通过翔实的调研访谈研究了中资项目在缅甸皎漂的现状与突破,主要关注中资项目地周边人群对于相关项目的负面认知和评价,挖掘其中原因并提出相关建议。张奕凡指出,缅甸皎漂的皎漂港和中缅油气管道等项目均是“一带一路”中的亮点工程,对于“一带一路”的畅通以及中国与东南亚、南亚的互通有无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但同时“一带一路”也是民心之路,在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漫漫征途之中,两国民心相通事业的发展仍任重道远。中资企业在项目地应做的不仅仅是政府与政府间的接触合作,更多的是民心的构建。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亚洲太平洋研究系硕士生梁劲以新加坡、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为例,考察分析了新冠肺炎疫情下东南亚移民劳工的生存困境、治理困境及其对“一带一路”建设的影响,并呼吁各方加强对移民劳工的重视,敦促东盟和东道国积极承担责任,解决跨国移民劳工的一系列困境。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硕士生何宜贤关注中国“口罩外交”之下的马来西亚及其国内政治,运用对冲理论解释马来西亚疫情期间的对华外交,并指出后疫情时期马来西亚与中国的外交互动将呈现出主动与被动两个方面,马来西亚将在国家基本主权特别是中国南海问题以及地区事务上主动出击,而在一些领域迫于经济因素、疫情治理以及国情的制约将采取被动的外交策略。何宜贤还就马来西亚前总理马哈蒂尔有关“华人带‘菌’论“的论述展开了探讨,针对公共媒体作为非国家行为体在跨国疫情治理中的角色、一国抗疫成效对国家外交行为的影响、公共领域与疫情下的政治论述之间的关系等问题阐述了自己的思考。

  北京外国语大学亚洲学院副教授、地区研究教研室主任宋清润分别对六位研究者的发言进行了评议。针对东南亚国家在此次疫情期间的边界管控问题,宋清润教授指出,边界的管控是有形或无形的“墙”,而“墙”推倒后便成了“桥”,建议进一步关注快捷通道和边界管控的关系,并继续观察边界管控放松后相关国家的疫情后续状况。对于中国国家治理模式的探讨,宋清润表示要把握好中国与东盟间关系的复杂性,比起宏观的国家治理模式,从微观层面入手分析特定时期如疫情期间各国所采取的危机管理措施,进而进行借鉴与共享,将更具理论和实践价值。围绕不同的发言主题,宋清润教授均逐一进行了点评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副院长、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翟昆在评议中提出了四个维度的评价指标,分别为时代性的学以致用、地方性知识的特殊呈现、学术完成度以及表达与互动,并鼓励各位青年研究者在国际大变局背景下积极为区域国别的学术研究提供新知识、新问题、新理论、新方法和新建议。

本文网址:http://www.crntt.cn/108006.html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