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中评电讯 > 青年学者谈疫后中俄关系:积极应对疫后问题

热点搜索

青年学者谈疫后中俄关系:积极应对疫后问题

活动宣传海报(中评社图片)

中国传媒大学政治与法律学院研究生、俄罗斯赴中国留学生 Natalia Demina(中评社 李舒展摄)

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2019级直博生 宋佳欣(中评社 李舒展摄)

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博士后 庄仕琪(中评社 李舒展摄)

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2019级直博生 邹文卉(中评社 李舒展摄)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博士研究生 谭学超(中评社图片)

莫斯科大学亚非学院一年级博士生 张君义(中评社图片)

北京大学国际战略研究院执行副院长、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 关贵海(中评社 李舒展摄)

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助理教授 施越(中评社 李舒展摄)

  中评社北京7月25日电(实习记者 李舒展)7月23日下午,由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主办的新芽沙龙第22期活动以线上会议的形式举办。本次活动的主题为:“疫情后的中国与周边关系——俄罗斯篇”。活动由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博士后庄仕琪主持。在活动中,青年学者们从中俄两国经济贸易往来、中国学生赴俄留学、中医在俄罗斯的发展等多个方面和角度对于疫后的中俄关系和形式进行深入讨论。

  中国传媒大学政治与法律学院研究生、俄罗斯赴中国留学生Natalia Demina在活动的开始,以《疫情打击下的中俄经济联系》为主题进行了演讲。

  Natalia表示,近几个月来中俄两国都采取各种措施,积极稳定国民经济,在这个过程中可以明显看出,疫情爆发之前中俄两国已经建立起了紧密的经济联系。特别突出的三个领域是石油天然气、电子产品和旅游。

  “2018年在俄罗斯对中国的商品出口额当中,石油产品的出口额占到了71.6%,俄罗斯连续三年成为中国第一大石油进口国。2019年底中俄两国开启“西伯利亚力量”天然气管道项目,根据合同俄罗斯每年向中国出口380亿立方米天然气,为期30年。在2019年的前5个月,在俄罗斯市场上的智能手机销售量中,中国智能手机占到了45%;2019年中国赴俄罗斯游客达到150万人次,成为俄罗斯第一大游客来源国。2018年俄罗斯是中国第四大游客来源国。”她介绍道。

  同时,她指出,疫情严重影响了中俄两国经济联系,给两国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在石油和天然气领域,疫情爆发之后中国对石油的需求量减少,中国每天的石油消费量下降了200万桶。与此同时,国际石油价格也在下降,仅仅在2月的最初几个星期,国际石油价格就下降了15%,天然气的情况大体相同,中国可能取消70%的天然气进口订单,国际天然气价格下降了大约20%。这样以来在对中国的石油天然气出口方面,俄罗斯受到的经济损失是非常大的。

  在旅游业和电子产品制造和销售的方面同样也是这样。

  Natalia表示:“为了防范疫情,俄罗斯政府在2月下旬禁止中国游客进入俄罗斯,相同中国政府在3月下旬禁止外国人进入中国,这些措施在比较大的程度下影响了两个国家的旅游行业,也对中国和俄罗斯两国之间的经济关系,带来了破坏性的影响。有人估计由于赴俄罗斯的中国游客急剧减少,俄罗斯的经济损失可能达到1亿美元,如果疫情持续下去中俄两国经济都会受到重大损失。”

  Natalia表示,尽管,中俄经济往来在疫情的影响下受挫不小,但是中俄两国双方积极恢复疫后经济合作的愿望强烈,不久前中俄两国元首互相通电话,展示了积极的姿态,特别是中国减少了从加拿大的石油进口份额,增加从俄罗斯的石油进口份额,这个决策具有重大的象征意义。

  “疫情虽然影响了中俄经济联系,但是没有改变两国的政治合作,中俄经济联系的重要依存依然存在。”Natalia说。

  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2019级直博生宋佳欣基于对中医药在俄罗斯发展现状的了解和研究,对于疫后中国推进中医药在俄传播的问题上提出了几点建议:首先,从政府方面来说,中国政府是制定中医外交宏观框架和行为规则的主体,可以通过政治、经济、法律等各种手段,为中医药在俄罗斯争取更多的合法化机会。中医药在俄罗斯拥有合法身份,受到俄罗斯政府更多的认可后,才能在俄罗斯长久立足和传播。

  其次,从智库和媒体方面看,目前俄罗斯的智库和媒体对中医的关注度较低,未来有很大的宣传提升空间。中俄两国政府未来可以通过两国智库交流的方式,增强俄方智库媒体对中医更多的关注。媒体宣传重点可从中医重视养生的理念出发,强调中医养生在健身、食补等方面有利于提高人体免疫力,得到了社会比较广泛的认可。

  最后,中方政府可与俄方政府交涉,适当降低中医药企业在俄罗斯的市场准入门槛,适当放宽对中医药的严格审查,灵活调整中医药在俄的临床实验期。中方企业也应积极利用商业协会的平台,获取对自身有利的信息,与同类型企业抱团发展,共享资源,协同开拓俄方市场。

  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博士后庄仕琪以亲历者的身份以及结合重要材料为大家讲述了疫情爆发之后中国人赴俄罗斯留学。

  庄仕琪表示,在过去10多年中国人赴俄罗斯留学的留学生总数迅速增长,中国学生赴俄罗斯留学起到了重要的信息传播功能。从中国社会上来说,中国留学生带回来的信息,有助于打破中国公众在上个世纪普遍形成的对俄罗斯的刻板印象。

  “尽管受到疫情的影响,申请俄罗斯高校的中国学生并没有减少,甚至有所增多。原因很简单,那就是构成俄罗斯高校吸引中国人的两大支柱并没有减少,其中一个是本国的经济困境,另一个中俄两国对于留学生事业的赋予重大的政治意义。”庄仕琪说。

  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2019级直博生邹文卉在活动上做主题报告《从新冠疫情应对看俄罗斯强国家、强社会公共危机管理机制的基层社区运作》。

  邹文卉表示,普京总统执政后签署的《俄罗斯联邦紧急状态法》和《俄罗斯联邦战时状态法》,都标志着俄罗斯公共危机管理事件法律体系的基本确立,使得它们在危机管理工作中可以有法可依。但是国家能力在实际行动中却难以发挥根本作用。

  首先,由于政策的制定是自上而下,存在着一定不合理和操作困难的情况。“4月中旬的时候在莫斯科,对驾驶私人汽车或者乘坐公共交通的出行人员,实行了一个数字通行证的制度,然后由于缺乏对于基层民众,出行需求体量的调查,和实际运行的准备,在发行通行证第一天,市政厅网站就出现了无故取消通行证的故障,同时由于通行证发放数量过大,仅13号一天就发放了将近200万张,占到了莫斯科总人口的1/5。但是它的检查措施不成熟,不合理,使得地铁入站口和当天的道路,都发生大规模拥堵,反而造成了大规模人群聚集和感染的风险。”邹文卉说。

  同时,邹文卉表示,从政治结构来看,当代俄罗斯的基层治理主要通过地方自治来实现,一方面俄罗斯联邦规定对自治当地领导人约束力较低,区域权利体系中非正式机制,包括人情往来、权钱交易等等,这些普遍存在,也为形成一个当地威权主义提供了条件。一方面,国家往往难以提供真正的保障,国家职权虽然下放到了自治地方,但是没有物质财政的保证,连最起码的预算保证很多时候也是空头支票。

  “普京上任之后着重调整治理理念,他将民主政治的重心重新放在了强调可控性,以及建立一个强有力垂直权力系统之上。落实到非政府组织领域,普京也一改叶利钦时期放任自由的态度,通过立法对非政府组织进行约束,同时他也面向强国家、强社会的治理目标,通过资金支持和举办公民论坛这种形式,鼓励非政府组织积极去参与国家的政治生活。在疫情期间普京也曾在视频会议中宣布推出,面向非政府组织和民间志愿者一揽子支持计划。比如说非政府组织,将和那些受到疫情影响的中小企业一样,享受6个月的税收递延等优惠政策。”邹文卉表示。

  同时,邹文卉表示,必须承认俄罗斯非政府组织在此次的新冠疫情中,的确在物资援助、心理支持、法律服务、信息收集、基础设施,以及政策反馈等方面,都为民间治理作出了一定贡献。但是综合各方面数据来看,社会力量的覆盖能力和援助力度还是相当有限,并不能承担起基层社区自治的重任。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博士研究生谭学超从疫情危机下中国和俄罗斯的政治道义互助的角度表示,就目前中俄关系而言中国跟俄罗斯政府之间的道义互助,并非只是出于现实的考虑,而是有更为深层次的历史跟国情的原因。双方在这些核心的原则跟立场上面,是有基本一致的共识。不可否认疫情危机对中国和俄罗斯都造成不同程度的冲击与考验,然而这些挫折与挑战,和这些历史原因,以及当前的一些现实环境进行有机的结合,为中俄两国的外交与合作,以及强化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创造了一个特殊的契机跟环境,并且赋予了更大现实意义。

  莫斯科大学亚非学院一年级博士生张君义从新冠疫情背景下中俄科技合作中的重点领域角度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表示,第一,中俄之间的科技合作,就目前的发展态势来看,中俄科技方面的合作会长期集中在中国较为弱势的重工业与国防工业领域。第二,中国缺乏在冷战条件下维持和建设国家能力的经验,而俄罗斯在充分组织和利用国内资源维持和建立国家能力方面拥有非常丰富的经验。因此从长期角度审视,中俄科技合作不仅潜力巨大,而且合作层次必然从单纯的技术合作上升为体系合作,合作范围也必然从单纯的具体技术合作,延展为科技政策合作。

  在沙龙活动的最后,北京大学国际战略研究院执行副院长、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关贵海与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助理教授施越作为评议教师,对于同学们的报告和观点提出建议和意见,本次活动在浓郁的学术氛围下落下帷幕。

本文网址:http://www.crntt.cn/109182.html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