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今日头条 > 中评深度专访:李慧琼谈如何为香港破局

热点搜索

中评深度专访:李慧琼谈如何为香港破局


民建联主席、香港立法会议员李慧琼接受中评社记者专访(中评社 王平摄)


民建联主席、香港立法会议员李慧琼接受中评社记者专访(中评社 王平摄)


民建联主席、香港立法会议员李慧琼接受中评社记者专访(中评社 王平摄)


民建联主席、香港立法会议员李慧琼接受中评社记者专访(中评社 王平摄)


民建联主席、香港立法会议员李慧琼接受中评社记者专访(中评社 王平摄)


民建联主席、香港立法会议员李慧琼接受中评社记者专访(中评社 王平摄)

  中评社香港6月15日电(记者 兰忠伟 王平)民建联主席、香港立法会议员李慧琼日前接受中评社记者专访时指出,时下23条立法已经被社会一部分人妖魔化、污名化,因此很难找到一个相对合适的契机,就23条立法达成一个极大的共识,或者说是有所谓的相对好的条件。她强调,林郑月娥应该在本届任期结束前重启23条立法,特区政府在发展经济民生时,应同步为23条立法做准备。

  李慧琼日前在香港立法会大楼接受中评社记者专访,她表示,香港爆发大规模的社会运动,需要看大形势和大环境,其次需要看议题。若香港经济发展稳步向好,民生问题得到逐步解决,则没有爆发大规模社会运动的条件;但遭遇金融风暴或是楼房价格骤跌,致使经济环境变差,再加上一些较为敏感的议题,不排除会有爆发大规模社会运动的可能性。
 
  谈及目前的议会生态,李慧琼则用重回正轨形容。她认为,成功修改议事规则,增加了反对派“拉布”的成本和门槛,使得疯狂“拉布”的情况有所减少,议案通过比较顺利。这次成功修改议事规则,是建制派团结的一次表现,相信在短期内不会再发生大规模修规的情况。她亦有充分信心“一地两检”可以在今年九月份,即本届立法会休会前通过。

  “年轻人需要立足香港、胸怀祖国、放眼世界。”李慧琼指出,香港年轻人需要突破思维的局限和框架,切勿将眼光只放在香港。由于香港的城市发展已经到较为成熟的阶段,难有跨越式的发展,因此年轻人应该多往外发展,把握粤港澳大湾区和“一带一路”的机遇。

  中评社专访李慧琼,全文如下:

  中评社:全国两会不久前在北京落下帷幕,您作为全国政协委员,出席了此次会议。从您的观察来看,中央对港政策是否有出现调整,您认为最大的变化是什么?
 
  李慧琼:今年是我第一次以政协委员的身份参加全国两会,亦是五年一次的换届选举,因此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如果说中央对港政策有改变,我认为是对香港越来越重视。第一,香港回归20周年,习近平主席亲临香港并发表重要讲话,言辞中,他对香港的发展寄予厚望;第二,通过全国政协换届安排可以看出,香港政协委员有200多位,数量比一般省市更多,这也体现出国家对香港的重视;第三,两会期间,习近平主席以及李克强总理在工作报告中,多次提到会推出一系列的措施,帮助香港人更好地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亦会便利香港人在内地生活、工作、就业、创业。习近平主席也提到,香港是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我认为,这些都足以证明,中央对港的政策是越来越重视。

  中央始终支持“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方针在香港落实,但是“一国两制”是一个概念,有基本法的条文,“一国两制”在实践的20年中,遇到了很多新的挑战,也迎来很多新的发展机遇,正因如此,随着“一国两制”不断走向纵深,即有不变,也有变的部分。

  “一地两检”就是变的部分。我们需要适应时代的发展,让香港更好地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紧跟国家发展趋势,所以也有变的需要。

  中评社:您在不少场合提出,要为香港想出破局之法,又要继续筹谋政党的发展。您怎样看香港现在的局面呢?
 
  李慧琼:过去一段时间,香港有一部分极端人士,不停地在钻牛角尖,他们以“假本土”的方式,严重地破坏“一国两制”,甚至推动“港独”。同时,也有一些别有用心之人,煽动年轻人做出一些暴力抗争的行为,这绝对不是香港的出路,只会破坏香港和内地的关系,破坏 “一国两制”。若“一国两制”受到破坏,香港每位市民的发展空间都受到牵连。

  香港是一个法治社会,破坏法治,年轻人一样需要负法律责任,这严重影响个人未来发展空间。每一次看到年轻人遭到判刑,都令我倍感伤心,因为香港的年轻人在香港出生是很幸运,亦有很多好的发展机遇,若选择了这一歪路,必须为此付出代价,这是很可惜的。

  如何为香港破局,我认为习近平主席在香港回归20周年,亲临香港的时候就已经说的很清楚,“一国两制”要行稳致远,香港市民要认清“一国”与“两制”之间的关系。民建联常常说,“一国两制”无论是过去、现在、将来,对国家和香港都是最好的安排。但是我们必须清楚,国家不容许香港成为破坏一国的一个基地。国家好、香港好,“一国两制”才能行稳致远。

  其实习近平主席也在发言中说的很清楚,“一国”是根,根深才能叶茂,所以我们不能利用“两制”的安排,刻意去破坏“一国”,或是做一些分裂国家的行为,这必定是死路一条。

  香港除了要在认清“一国”和“两制”的关系,亦需要抓住国家发展的重大机遇。香港回归20年,我们必须看到自身发展比周边的城市慢,香港面对发展瓶颈、产业结构20年未有变化,青年人和专业人士发展机会正在减少,楼房价格脱离市民承担能力都是香港要面对的棘手问题。要破解这样的困局,就要抓好国家发展的机遇,特别是大湾区的发展机遇。

  习近平主席访港期间,劝勉了港人一句说话︰“苏州过后无艇搭”。我认为,这句话就是香港破局的重点。大湾区的城市群的发展,是不会等香港,如果香港不抓紧机遇、不参与,过5-10年,大湾区发展到新的阶段,香港想参与也太迟了。

  香港参与或是不参与,大湾区都会发展,如果香港现在不用好大湾区发展的机遇,解决香港自身发展受限的问题,让香港整体发展有所突破,香港就只能继续在困局当中。无论是产业结构还是青年人、企业或者中产人士的发展机遇,在大湾区或者“一带一路”都可以找到。但是我们要有紧迫感,更要明白机会不会留给一个没有准备好的城市,亦不会自动送上门,香港的破局之法,就是要抓紧国家的发展机遇,特别是大湾区的机遇。

  中评社:近几年“港独”声势减弱后,香港社会回到了一种比较安宁的状态,现在有些学者认为,未来香港最大的问题是言论自由和全面管治权之间的冲突,您怎么看?

  李慧琼:香港回归20年,我认为一直是全国最自由的城市,最自由是体现在资金自由、讯息自由、言论自由,以及人才流动自由。过去是这样,未来亦会是这样。当然,自由并不是没有底线的,我们不能说一个自由的城市就可以无法无天,或者做一些破坏“一国两制”的事情,所谓的自由是有底线的。

  中评社:我们知道,从去年以来,“港独”声势有所减弱,时下香港社会氛围整体有所好转,有部分声音认为应重启23条立法,包括王志明主任也有多次提及23条立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您是如何看待的,您认为时下适合重启23条立法?是否西环比较着急,而中环比较不着急?

  李慧琼:我认为,林郑月娥这一届的特区政府确实要为23条立法做准备,并且在本届任期内开始启动。原因很简单,香港已经回归20年,20年还没有为《国家安全法》立法,确实是没有完成责任。如果说西环比较紧张,这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从一国的角度来看,香港在实行“一国两制”的情况下,没有《国家安全法》的立法,导致常常被人利用,成为外国别有用心之人破坏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的一个地区,所以中央政府紧张是合情合理。

  我认为特区政府也要同样紧张,现时特区政府强调先做好经济发展和民生建设后,才启动23条立法。我认为这也是可以理解的。林郑月娥上任才一年多,香港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比如房屋问题,大湾区经济发展等问题。我个人认为,林郑月娥在本届任期结束前,需要启动23条立法,特区政府还是要在发展经济民生时,同步为23条立法做准备。

  中评社:您也提到,行政长官林郑月娥上任之后以先发展经济,改善民生为执政重点,为23条立法创造条件。您认什么条件下才宜重启23条立法?

  李慧琼:23条立法已经被社会一部分人妖魔化或者是污名化,在香港一个多元意见的社会,基本上很难找到一个合适的契机。但是从一个新政府上任时间来说,如果要求林郑月娥上任第一年就启动23条立法,可能对她也不公平,并且会让社会的精力转移到23条立法上,所以我认为五年任期的第一第二年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然后同步为23条立法做准备,等到第四第五年再去启动23条立法,是比较合适的一个安排。社会很难会就23条立法达到一个极大的共识,或者说是所谓相对好的条件。
 
  中评社:所以您认为,林郑月娥第三第四年的时候,属于中后任期时,再去启动这个议题比较合适?

  李慧琼:我认为这个也是社会的期望,因为发展经济改善民生,解决房屋和青年问题,是目前香港社会的头等大事,也是香港社会关注的领域。一般市民都希望特首能够集中先处理民生问题,这也是响应社会的诉求。

  中评社:有观点认为,“港独”走向衰落已经成为一种趋势,但是也有观点认为不可乐观。您怎么看待目前“港独”的状态与未来?
 
  李慧琼:“港独”最激烈的事件和时间点,就是立法会宣誓平台被利用。经过中央政府与特区政府的出手,特别是人大释法,以及香港高等法院裁定6位候任立法会议员资格无效,才使得事件逐渐平息。同时,过去参与暴力事件的人员,经过香港法庭的裁定,也付出了代价。现在社会上的“港独”情况确实平静许多,但是“港独”会不会卷土重来很难有准确的判断,香港是一个自由的城市,戴耀廷等人目前还是在制定计划或谋划运动,他可能没有胆量公开宣扬“港独”,但是他一直在小区和学校宣扬“反中”、“港独”的观念,这实实在在是搞“暗独”,这些行为和举动,更凸显23条立法的重要性。如果没有23条立法,“港独”分子仍然可以打法律的插边球,香港法院无法通过法律层面处理“港独”,或者是杜绝类似事件的发生。
 
  中评社:您认为大规模的社会运动还会出现?

  李慧琼:发生大规模的社会运动,大形势和大环境是第一原因,第二才是小环境及个别议题。如果香港社会经济发展稳步向好,失业率低,我们的房屋供应不断增加,那么就没有社会运动爆发的条件。但是香港是一个外向型的城市,可能突然遭遇金融风暴或者是楼房价格骤跌,致使经济环境变差,再加上一些比较敏感的议题,那么也不排除爆发大规模运动的可能。现在信息科技很发达,世界各地爆发的政治运动都不需要很长的时间去筹划。

  中评社:去年立法会建制派成功修改了议事规则,目前来看,您认为议会的整体生态有没有变化?
 
  李慧琼:目前立法会已经有重回正轨的兆头。修改议事规则之后,疯狂“拉布”的情况减少了,第一个例子就是今年的《财政预算案》在五月份通过,这是近年最早通过的预算案,是比较顺利的。另外,修改议事规则以后,在议会的法案基本也都比较顺利通过,几乎没有“拉布”的情况出现,所以我说是好的趋势和兆头。

  当然,也不会平静,“一地两检”这些争议的议题,又会是新一轮的考验,但是我有信心,因为修改议事规则之后,已把一些不合理,及过时的规矩改了,让反对派“拉布”的成本增加、威力减小。我有充足的信心,“一地两检”可以在九月份,在本届立法会休会前通过。

  中评社:许智峯事件的发生,有批评认为是建制派将事件政治化,从警方的调查看则涉及刑事,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李慧琼:在立法会发生的每一件事,自然会从政治的角度去解读,所以不存在政治化与否。很明确的是,许智峯有机会触犯几条例,包括《盗窃罪条例》或《侵害人身罪条例》等。我认为,若有议员触犯刑事条例是很严重的事件,若议会置之不理,传递出的讯息就是议会纵容此等行为。

  中评社:内地对修改议事规则,很多人知道这件事,但是不知道这件事的意义。民建联在修改议事规则中起了非常大的作用,您是否能评价一下此次修改议事规则对未来香港立法会生态有什么样的影响?

  李慧琼:修改议事规则是立法会的一件重大事件,是回归后,第一次大规模修改过时的议事规则。此次修改议事规则的影响重大,增加了反对派“拉布”的成本和门槛,让他们无法一个人就轻易发动“疯狂拉布”,瘫痪议会,骑劫议会。另外,修改议事规则,也进一步团结了建制派,反对派用尽一切方式阻挠,我们能在十二月份完成修规,显示出这一届立法会建制力量的团结,做成一件几乎不可能的事情。

  实质的效果是,从修改议事规则到现在,立法会总体是重回正轨,“拉布”减少,流会没有出现,《财政预算案》、《施政报告》逐一通过,总体显示出了修规后议会重回正轨的趋势。

  中评社:香港年轻人对前景普遍悲观,民建联作为香港第一大政党,会如何帮助青年人,让他们能够乐观一些,参与到香港的发展建设中去?
 
  李慧琼:特区政府不断努力为年轻人创造机会,年轻人需要立足香港,胸怀祖国,放眼世界,才能把握特有的机遇。我认为香港年轻人最需要的是突破自己的局限和框架,香港的年轻人比较幸福,本地出生成长的香港年轻人,他们总有一个固化思维,就是任何事都可以在香港解决和完成,认为香港可以满足一切。他们不习惯离开香港去外地读书工作就业或创业,我认为香港年轻人最需要突破的就是思维的局限。

  我们要清楚,香港只是一座城市,不是一个国家,我们只有1100平方公里,以及700多万人口,无论从住宅用地、可发展空间、工作种类,以及发展潜力来看,香港都非常狭小,所以我希望媒体可以找一些成功的案例,分享给香港年轻人,让他们开眼界,不要只将眼光局限在香港。

  由于香港的城市发展已经到一个比较成熟的阶段,因此难有跨越式的发展,所以我希望有更多的故事可以启发年轻人愿意往外发展,这一点很重要,有让年轻人之间相互影响,互相学习。

  中评社:民建联作为香港第一大政党,您又是党主席,您会希望香港的青年多参与政治吗?参与政治,必然就会有更多不同的声音出现,进而可能造成社会撕裂或不和谐,因此您如何评价青年人参政议政?
   
  李慧琼:我认为是顺其自然,也不会特别的鼓励。应该说,如何去定位参政议政,若“参与”是代表参加更多不同的组织,开阔眼界,当然是值得鼓励的。但如果是鼓励年轻人冲上街头抗争,自然是不赞成。

  中评社:今年您在两会中提到要加快落实香港同胞在内地的同等待遇问题,民建联做了哪一些努力,目前是否有一些反馈回来的具体情况?
 
  李慧琼:中央政府和特区政府同样关心这个议题,我们的提案已经有不少进展,比如说我们提出“港人无法在高铁站自助取票购票”这个问题,现在已经得到解决。在指定的高铁站及取票机已可以办理,但是这些措施至今仍未获得广泛宣传。另一个例子,过去香港人在内地住宾馆有限制,普通宾馆是不接受港人入住的,香港人必须要住在指定的酒店,但是现在这个问题也有政策解决。

  听说香港学生在内地工作必须要申请就业证,这个问题相信能在短期解决,但是有些问题也比较难解决,比如税务问题。

  过去香港人到内地工作,公司都会给一些补贴,但是现在已经没有了,如果要交40%的税,没有年轻人会愿意去内地工作,税务是一个大问题。

  确实要让年轻人选择,税务的安排是一个很重要的事。年轻人本来就不愿意离开香港,现在还要他们交30%-40%的税点,那么年轻自然更不愿意到内地工作。如果是公司外派到内地,一般会提供住宿和税务安排,但若是年轻人自己投入内地发展,肯定无法获得税务安排。

  虽然解决税务问题确实很困难,而且会涉及到“超国民待遇”,但我知道中央已高度重视,并正积极跟进。

  中评社:国家主席习近平对在港两院院士来信并作出重要指示,支持香港成为国际创新科技中心等一系列举措,受到香港各界高度赞誉和广泛欢迎,对此您怎么看?

  李慧琼:这当然是一件好事。香港回归之后,在科技创新领域的发展非常慢,科创是经济发展的动力,香港要找到自己的定位,在国家的支持下,与深圳进行角色功能上的分工,在未来发挥各自最大的效益。

本文网址:http://www.crntt.cn/11490.html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