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今日图首 > 苏进强带领两岸基层社区交流相见欢

热点搜索

苏进强带领两岸基层社区交流相见欢


两岸基层社区人士一同参访诚义社区公园与周边环境。(中评社)


2018京台社区发展论坛系列活动《两岸基层社区交流会》与会人士合影。(中评社)


诚义社区发展协会理事长刘启芳。(中评社)


两岸基层社区人士彼此交流营造社区发展的心得与看法。(中评社)

  中评社台北6月15日电/2018京台社区发展论坛系列活动《两岸基层社区交流会》,13日下午前往高雄市凤山区与社区发展协会代表、志工座谈交流,并参访诚义社区公园与周边环境,会后并前往由诚义社区刘启芳理事长经营,远近驰名的《大牛牛肉面》,品尝独特的牛肉面风味。
 
  交流会由原乡文化暨社区发展协会会长的苏进强与诚义社区发展协会理事长刘启芳共同主持,与会人士有北京市海峡两岸民间交流促进会邓劲松秘长、北京海峡两岸社区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刘俊华、通州市社区访问圑等社区基层干部。

  苏进强表示,凤山曾是高雄县政经文化中心,社区与村里是一体两面,都是最贴近人民与土地的基层,都必须“以民为主”,像今天的交流座谈就是一种“倾听”。台湾在社区营造的推动上已超过50年,但形诸于政府政策则在90年代,与时俱进,许多经验、轨迹,或可做为京台社区基层交流的参考。

  他推崇刘启芳不只是特优里长也是社区发展的最重要推手,台湾村里在地方基层的发展并无财政预算,社区组织也是一个开放性的非营利组织,同样没有固定的人事、预算,但二者却可相辅相成,向地方政府提出政策或地方建设的建议,社区组织更可结合产、官、学的资源,提出推动社区发展的计划、目标,要求相关部门挹注经费,并在公开透明的原则下,接受必要的监督管理,并以此建立受人民信任的公信力,形成“公民社会”参与地方公共政策、建设的良性循环,使社区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多次到北京参访过的刘启芳除代表地方基层欢迎北京的朋友来访外,并介绍古称“凤邑”的凤山人文、地理环境,以及参与此次交流座谈的社区、村里代表,他希望未来能和凤山的乡亲多多到北京参访交流,促进彼此的了解,他用“远方亲友回家”形容看到担任北京市海峡两岸民间交流促进会秘书长邓劲松的感觉,他说两岸政治的问题让“大人”去解决,民间基层的交流不要、也不需受到影响,反而更应该多多珍惜、密切才对,他告诉北京的朋友,今天所看到的就是凤山社区的“原汁原味”,没有任何的刻意修饰。
 
  海促会邓劲松秘书长表示,十分认同苏会长与刘主席的讲法,并强调京台社区交流及论坛就是“民间对民间”、“社区对社区”的基层活动,每次到台湾来,他也是充满“回家的感觉”,尤其台湾的社区发展年年都有不同的风貌与新的创意,他最感动的就是台湾社区志愿者无私的奉献精神。
  邓劲松表示,凤山是高雄市最大、最宜居,既有都会风情又有乡村质朴的好地方,他盼望刘主席多带领凤山社区基层的乡亲,到通州及北京其他区走走,将社区基层村里治理、服务的经验,提供给通州的街道、社区干部参考、学习,尤其通州未来是北京市新的行政中心,发展前景可观,但社区治理的品质、深度与广度,仍有加强、学习的空间,这次的论坛与交流,也证明两岸基层、社区的你来我往,不只可促进彼此的瞭解与感情,更可提升、扩大在社区发展的视野。
 
  北京市海峡两岸社区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的刘俊华教授指出,他每次到台湾来,不管是走街串巷、访亲拜邻,总感受到台湾浓厚的人情味,大家就是街坊、老朋友,而台湾社区工作者不论是学者专家,都紧密的与社区结合在一起,既“培力也陪伴”,而不是高高在上只讲理论不谈实务,他对此次论坛内涵与交流表示高度的肯定。
 
  通州市社区访问圑周团长和在北京市负责社区工作的刘先生也说,第一次到台湾,感受到台湾人民的热情和友善,而社区工作就是为人民服务,两岸皆然,社会的稳定进步,基础更在于社区,此行非常感谢主办单位的细心安排,尤其能够到最基层的社区实地、实务接触、感受、瞭解台湾社区营造的优点,尤其是到处看到志愿者为地方、社区不求回报的服务,十分感动。周团长也当场邀请凤山的乡亲到正在发展的通州访问。
 
  北京行政学院谈小燕博士已多次到台湾社区访问,但她说每次来不变的是台湾人民的温暖、热情、友善,她这几年从台湾社区学习很多,京台社区发展相互借镜,目标都是为了譲人民过好生活,创造美好社区的共同家园,她非常欢迎凤山的朋友更深入的到北京走走。
 
  北京社会建设信息中心的蔡主任也是首次来台,她说回到北京后一定将台湾社区的优点与北京市民分享,京台社区有许多面相的异同,但相似的文化已拉近彼此的距离,台湾社区的创意让她大开眼界,希望很快能再到台湾。
 
  凤山海洋里社区的蔡秀宝介绍了《幸福海洋社区》的特色,包括对里内400位以上65岁老人的关怀照顾,她侃侃而谈如数家珍“老吾老及人之老”的实务经验,譲北京的客人十分感动,尢其她说到“社区是家庭的扩大”、重塑老人的生命价值更譲人动容。 
  王生明社区发展协会执行长潘天佑是在台湾土生土长的河南人,他曾担任过里长,除了表达热烈欢迎之意外,也将社区发展的五个面相:环境景观、青少年品德教育、老人日托照护、社区巡守、资源回收,做了完整的叙述,潘天佑并强调,人是社区的主体,义工、志工则是社区发展的动力与活力,所谓“欢喜做,甘愿做”是志工服务的基本精神,而两岸是否“人不亲土亲”,多少接触了自然会彼此熟悉、认识,进而“人亲土也亲”。他认为社区如何开发、运用人力资源,是社区永续发展的关键。
 
  武庆里社区的林振隆是一位杰出的运动选手,也是一位合格的体育教师,但从运动场上离开后却因人浮于事而成为没有固定工作的“流浪教师”,直到返家选上里长,在社区与民众站在一起,才有了安身立命的地方,他说村里社区的共有特色就是没有固定的、常态的资源、预算可以运用,凡事必须“无中生有”,群策群力才能有所作为,像他就以为本身的体育专业,在暑期义务举办青少年的武术、跆拳、游泳等营队,让社区的孩子参加,也替社区家庭分忧。
 
  从未到过大陆的廖春花女士坦承自己对大陆认识不足,她感叹的说,亲眼看到北京的朋友,看到大家和乐融融,才知道自己被台湾媒体误导了,她笑着说“原来大陆人和台湾人是一样的”,她希望两岸不要吵架,老百姓都希望和平。刘启芳和邓劲松也呼应廖春花女士的心声,认为两岸交流不能断,基层民众也不能乱,凡事必须“眼见为实”。镇西里社区的李陈金治女士也说自己对政治不瞭解,但她知道两岸政府都为老百姓过好生活在努力。
 
  通州区玉桥北里社区主任邹云艳女士则介绍了社区的规模和平日工作重点,她希望将来多向鳯山社区多学习,尤其老年人口的关怀照顾及志愿者服务。吴国英科长也认为,台湾社区志愿者的培训与服务热情,值得大陆学习,而北京市社区虽然已有“养老驿站”的设计,但如何譲低龄老人也能服务较高齢的老人,台湾的做法值得借镜,而台湾企业参出钱出力参与社区发展、奉献公益已形成风气,北京也可参考。

  苑南里社区主任季晓芳也有同感,台湾志愿者的专业培训及服务热情令她印象特别深刻。凤山忠仑里社区的许其谅希望有机会去实地考察北京社区工作,他说两岸文化同源,没什么不能沟通、交流的,他欢迎北京的朋友多多到凤山交流,互通有无,相互理解、信任、进步。 
  北京朝阳区东湖街道主任吴彬也现身说法,介绍社区智慧、互联互通的实况,他认为网路、互联的趋势,将使社区进入智慧化、现代化,如何以此促进社区发展的“感情线”,使社区居民因而建立共同家园的网络是值得期待的。吴彬不否认,台湾社区发展有许多值得大陆学习的地方,他希望有朝一日,凤山社区的经验可以在通州落地。
 
  石景山八角街道特钢社区居委会主任孙博女士指出,在论坛已有精彩的案例报告,她在交流会上又热情洋溢的表达对台湾社区的肯定,但她也不讳言北京社区的财务、资源虽较台湾丰厚,但社区志愿服务及老人在社区“老有所为,老有所用”的规划,却仍须向台湾“取经”。

  专长为城市规划的冯斐菲博士表示,北京社区的资源、财务的确丰富,但最重要的是专业人才的培育仍有不足,如何使社区发展有总体架构,让台湾社区的优点在社区落地,扎根试点,还盼望台湾的专家学者多予协助。苏进强及刘启芳不约而同的回应“没问题,尽力而为”。
 
  刘俊华教授说,“人相近,情相通”,两岸关系纵使有些波折,但民间交流由不瞭解而相互认识、认同,而以造人为主的社区营造,必须着重于“人力资源的开发与运用”,社区发展需要人、需要志愿者,更需要专业的参与与社会企业的资源挹注,台湾社造所展现出来的人性化、细心、用心及创意,令人刮目相看。

  刘俊华提到,台湾社造由无到有,由以前的由上而下到今天的由下而上,人人参与公共事务,共谋共建共享,所积累的成果仍与时俱进,北京的社区发展虽然已急起直追,但现在仍在“补课阶段”,向台湾学习、借镜,“基层吹哨,部门报到”目的都围绕着人民、基层的需求。
 
  最后,邓劲松再次代表北京主办方肯定此次活动“过程曲折,结果圆满”,并再次邀请刘主席组团造访通州。

本文网址:http://www.crntt.cn/11495.html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