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中评电讯 > 马克思的理论能否解释中国经济?孟捷解答

热点搜索

马克思的理论能否解释中国经济?孟捷解答

复旦大学特聘教授,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导孟捷(线上讲座截图)

  中评社香港8月31日电(记者 沈而忱)东华大学30日举办“各家谈马克思主义系列讲座第四期”,邀请复旦大学特聘教授孟捷主讲。围绕着“用什么样的理论解释中国经济”这一主题,孟捷指出,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适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但需要经过一些新的诠释和修正,包括公有制经济可以参与市场竞争,以及地方政府之间的竞争等。

  孟捷表示,当前中国仍处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政策话语向学术话语转化的阶段,从改革开放初期开始,不少学者就资本论之于社会主义政经学的适用性问题进行了长期争论。习近平主席曾指出,如果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揭示了关于资本主义生产的基本原理和规律,难以适用于社会主义条件下的计划经济的话,那么对于我们当前正在大力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则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

  孟捷解释道,这里提到的“资本主义生产的基本原理和规律”,指的是剩余价值理论和剩余价值规律。他认为,剩余价值理论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经学有适用性的,但不是原封不动的照搬,而是要经过一些诠释和修正,毕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跟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比,在基本制度上存在差异。

  那么要做哪些修正?孟捷指出,在马克思的参照系当中是资本主义的私营企业,但是中国的经济制度以公有制为主体,所以如果说马克思的参照系可以适用于社会主义政经学,那么公有制企业必须得存在于参照系理论当中。孟捷认为,此处要辩论一个问题,就是公有制企业能不能有效地参与市场竞争?

  “在这个问题上我持肯定态度。”孟捷举例道,中国汽车业中,央企、地方国企、民营企业、外资等不同所有制企业一起同台竞技,已经形成了很有效率的市场。在中国没有本土民企和地方国企参与的时候,汽车市场价格贵、品牌少;2006年以后,中国开始提倡自主创新,于是出现了奇瑞、吉利等品牌,并且价格开始下降。到今天,中国汽车业的竞争程度是全球最高的,国有企业对竞争性做了贡献。

  另一方面,孟捷表示,中国的地方政府之间的竞争格局,作为一种改革以来形成的重要制度形式,极大地促进了现实经济向这个社会剩余价值生产参照系的收敛,促进了中国的经济增长。国际学术界曾经分析,中国的发展模式和日本、韩国以及台湾地区的模式非常相似,在国家主导下实现发展,强调国家的作用,强调国家的自主性,强调产业政策;但是他们逐渐意识到中国模式跟其余国家或地区的区别,其中最主要的一点,就是我国地方政府之间的竞争。
  孟捷指出,地方政府有自己特殊的经济动机,有自己的行为模式。它们看到了中国土地的两重属性,在工业用地上,土地是生产的要素,是生产的条件;在商住用地上,土地可以发挥金融资产的作用。地方政府利用了这两种属性,保持工业用地价格不变,相互竞争,吸引投资,以非常低廉的价格,甚至零地价和负地价,向企业提供工业用地。投资的企业越多,产出就越多,就业就越多,居民的收入就越多,城市的GDP就越多,政府的税收就越多。这样一来,一个地方的经济形势越好,投资越多,GDP增长率越高,消费越多,商用土地拍卖价格就有可能越高,就推动了房地产市场的高价。

  “这套土地财政的实质是对社会储蓄进行动员的机制。”孟捷认为,通过不断推高商住用地的收入,拿来作为工业用地的投资和补贴,把居民的储蓄转化为地方政府对土地的投资,最后由企业享受地价补贴,变成企业的超额利润。利润和全社会的储蓄两方面投资,解释了为什么中国经济的投资率如此之高。“这在马克思的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理论中重要的一部分,有了高投资率,才可能有剩余价值和生产力的同时增长。”

  孟捷表示,马克思的参照系当中只有企业和企业在竞争,但是中国不仅有企业之间的竞争,还有地方政府之间的竞争。地方政府的竞争促进了企业的经营,企业的竞争强化了地方政府的竞争,这两种竞争相互促进,很大程度上解释了中国过去的经济高增长。

本文网址:http://www.crntt.cn/115801.html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