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中评电讯 > 姜跃春:中日合作是解决区域合作困境之要途

热点搜索

姜跃春:中日合作是解决区域合作困境之要途

姜跃春(中评社图片)

  中评社北京9月4日电(记者 海涵)由北京日本学研究中心和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基地北外日本研究中心主办的日本学研究智库大讲堂日前邀请到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世界经济与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兼经济外交与安全研究中心主任姜跃春,就当前中日经贸关系的新变化与东亚合作的未来分享了看法。姜跃春表示,新冠肺炎疫情以来,中日经贸关系也出现了“去中国化”新动向,日本的“去中国化”同美国的“去中国化”相比,有着性质上的区别,其对中国的影响是一时的、轻微的、局部的。中日合作是解决区域合作困境的重要途径。

  姜跃春表示,新冠肺炎疫情给世界带来了很大改变,使得经济全球化变形。此外,经济格局演变加速,主要表现为:经济增速放缓、多极化继续发展、大国竞争激烈。新冠肺炎疫情还严重冲击了价值链、产业链和供应链,造成了供应链区域化、产业链多元化和价值链“扁平化”。

  姜跃春指出,新冠肺炎疫情以来,中日经贸关系也出现了“去中国化”新动向。其一,日本政府出台新政,支持日企撤离中国。4月7日,日本政府内阁会议通过了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紧急经济对策,总规模达108万亿日元,拨出2435亿日元,约22.45亿美元,2200亿日元回本土。其二,日本试图构筑日印澳“供应链联盟”,减少对中国依赖。日本提出“供应链弹性倡议”,并寻求在11月前启动。此前,日本和印度还讨论建立“印度-日本工业竞争力合作伙伴关系”。待印、日、澳三国对供应链相关问题达成谅解后,还将向东盟国家开放。其三,加速CPTPP扩员行动,但并未提及中国。日本运作构建以亚洲国家为中心的TPP,协商扩员计划,泰国、英国、印尼、菲律宾以及中国台湾地区都在内。

  然而,姜跃春也表示,日本的“去中国化”同美国的“去中国化”相比,有着性质上的区别。美国的“去中国化”是全面“脱钩”,回归“冷战”,是对华战略的根本性调整,这种改变对中国的影响是长期的、恶劣的、全面的。日本虽然有跟美的一面,但更多是产业机构的内外调整。新冠肺炎疫情让日本感觉到部分产业对外依赖过重。日本的“去中国化”只是“中国+1”战略的2.0版,其调整对中国的影响是一时的、轻微的、局部的。

  姜跃春分析指出,“去中国化”并非易事,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全球产业链形成和转移有其自身规律。供应链产业链的确立是多年经营果,也给各国带来了实惠,重新调整需要勇气和时间。二是区域优势和产业水平是价值链布局的重要基础,这个基础不是短期内可以改变的。所谓东亚三角贸易的加工地,其产能、地域、劳动力优势还在。三是中国市场的潜力举世无双,生产网络足够强大,任何大资本难以割舍。四是资本的本质在于追逐超额利润,随着中国进一步开放和营商环境的改善,不怕资本不来。五是在华企业留下意愿居多上半年外资流入数据。

  姜跃春认为,新形势下中日区域合作也面临着一些挑战,主要有:CPTPP面临的主要挑战是如何扩大市场;RCEP的关键是如何解决印度加入问题;中日韩合作主要需要解决日韩关系困境问题。而中日合作则是解决区域合作困境的重要途径。

  在此情况下,中国如何进行政策选择?姜跃春表示,一是要加速国内产业链调整和升级,促进智能化、数字化升级,实现部分零部件的自主生产。二是要推进内外两个循环,对外经贸的多元化布局。内部聚焦中西部、外部聚焦“一带一路”,从长远着眼建立以我为主全球三链体系。三是加大周边国家产业合作布局,在东亚建设中间产品制造和最终产品自我消化的“复合型”分工体系。四是考虑中日EPA的谈判,推动启动 CPTPP进入谈判程序,咬定RCEP(R15)年内正式签署,积极推动中日韩FTA。

本文网址:http://www.crntt.cn/116542.html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