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中评电讯 > 推动以消费为导向的产业链升级

热点搜索

推动以消费为导向的产业链升级

  中评社北京9月4日电/今年是“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十四五”规划提上日程。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起点上,中国的人均GDP已经跨过1万美元大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已经进入新阶段。“十四五”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我国将进入新发展阶段。

  中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前所未有

  证券时报发表上海重阳投资管理股份有限公司总裁王庆文章表示, “十四五”时期,中国仍处于重大战略机遇期。习总书记指出,我国发展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这一重要论断深刻洞察世情国情的变化,深入把握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为正确认识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所面临的各种机遇和挑战、制定科学的战略目标、采取科学的战略举措提供了科学指导。

  在人均GDP达到中等收入国家水平后,中国由高速增长阶段步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增长速度的放缓,并不等于发展机遇的减少。日本、韩国等国的经验表明,从中等收入经济体到中高收入经济体的跨越,对一个国家而言不是简单数量的增长,而是各方面质的飞跃。改革开放以来积累的雄厚物质基础、中国经济的巨大体量和广阔市场、全民教育提升带来的丰富人力资本、全球最为健全高效的产业链和物流体系,是我们面对战略机遇期的基础和底气。中国高效的决策体制和强大的社会组织动员能力,为战略机遇期提供了制度保障。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人工智能、大数据、量子信息、生物技术等快速发展,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积聚力量,世界经济新旧动能转换处于关键期。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大机遇,中国经济的发展空间可能更加广阔。

  中国面临的国内外挑战同样巨大。首先,中国需要降低对债务驱动增长模式的依赖,实现稳增长和防风险的长期均衡。全球金融危机后中国通过大规模刺激实现了经济迅速复苏,很大程度上熨平了经济周期波动。其代价是,近年来全社会杠杆率快速上升,房价等资产价格大幅上涨,金融体系风险加大。党的十九大报告将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列为实现全面小康的三大攻坚战之首,目前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是,在全社会杠杆率已经处于较高水平的情况下,稳杠杆、防风险的任务是长期性的。这既需要宏观政策的跨周期调节设计,也需要市场主体发展观念的改变。

  其次,人口老龄化形势严峻。中国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的高峰出现在2014年,其后开始逐年回落。2015年10月,中国全面放开二孩政策,带来了新生人口的短暂回升。但是,近年来人口基数下降带来的一孩数量减少效应已经超过了二孩放开政策带来的生育红利。2019年,全国出生人口降至1465万,后续同样不容乐观。据估计,2035年中国65岁及以上人口占到中国总人口的23%以上,老年人口抚养比将达到35%左右。2019年中国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达12.6%,相比之下美日韩老年人口比重达12.6%时人均GDP均在2.4万美元以上,而中国仅1万美元。未富先老也许危言耸听,但边富边老对经济和社会的挑战同样巨大。

  第三,中国面临的外部发展环境日趋复杂。当前全球政治经济力量对比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中国作为新兴大国崛起的趋势难以逆转。但是,美国作为目前世界的头号强国,仍然在科技和军事层面占据较大优势,通过各种手段遏制中国发展。

  同时,全球经济不平等和贫富分化加剧,民粹主义、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多边主义和多边贸易体系受到严重冲击。特朗普政府在经过短暂的对华接触试探后,迅速调整此前接触与遏制兼顾的对华战略,把中国视为最大的战略竞争对手加以遏制。中美贸易冲突从缓到急,双边冲突向地缘、科技、金融甚至意识形态等诸多领域快速扩展,这是我们必须正视的一个现实趋势。

  供需两端发力促进国内大循环

  文章分析,今年以来,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中央提出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需要从供给和需求两侧发力,推动以消费为导向的产业链升级。

  从需求看,实质性培育内需市场,是实现内循环的关键所在。需求的背后是收入,离开收入需求就无从谈起。我国现有4亿中等收入群体,同时还有6亿中低收入人群。这需要多管齐下提高劳动力要素在国民经济中的分配比例,缩小贫富差距,提高中等收入群体占比,为内循环提供足够广度和深度的内需市场。具体而言,“十四五”期间,国家可尝试建立提高劳动者收入占比、提升收入分配公平度的整套机制。进一步加快国有企业股份向社保基金的划转,推进完善社会保障体制并向低收入阶层倾斜。

  从供给看,关键在于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一方面,需要转变以服务外需为主的供给导向,聚焦国内未被满足的基本需求和尚待激发的潜在需求。另一方面,原有全球开放型供应链可能转变成区域性、半封闭供应链模式,这要求我们聚焦“卡脖子”技术,下大力量强化产业链薄弱或缺失环节,打通梗阻和堵点,加强要素保障,维护产业链安全。

  需要指出的是,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并不等于国内自循环。越是面临复杂的外部环境,越需要全面对外开放,以全球化倒逼市场化;加强国际协调合作,共同维护全球产业链安全。

  中国经济在微观层面正在迸发出巨大活力

  文章指出,毫无疑问,2018年以来美国对中国的贸易战和科技战使我们强烈意识到中国硬科技,特别是基础科学领域发展的不足,这需要我们卧薪尝胆、迎头赶上。但我们也无需妄自菲薄,中国经济正在发生着剧烈变化,微观层面激动人心的商业奇迹不断涌现。

  如果我们梳理全球新兴商业领域,几乎任何一个领域都可以看到中国公司的身影。尽管受到美国的不断打压,华为在5G和手机领域,已经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腾讯、阿里等中国互联网巨头的崛起故事耳熟能详,字节跳动、美团、拼多多也正在迎头赶上。据统计,目前全球市值前二十大互联网公司中,中国公司占了8家。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宁德时代在全球汽车电池市场的份额已经达到30%;蔚来、理想等造车新势力依靠优秀的品质和服务,正在获得越来越多消费者的认可。在智能制造、机械设备等领域,中国企业正在走向世界前列。即使是在品牌零售等一些被外资品牌垄断的领域,越来越多的细分领域新兴产品和品牌快速崛起,国货和国潮正在成为一种时尚。

  是什么因素催生了这些变化?首先,这得益于中国先进的基础设施和全球最大最全的产业链体系,为微观层面的创新创造了肥沃的土壤。更重要的是,人力资本在经过时间积淀后迸发出巨大的力量。中国加入WTO后的19年,是中国飞速发展的19年,也是中国与世界加速融合的19年。无论是求学、工作还是旅游,越来越多的中国人走出去接触世界、了解世界。新一代中国创业者和企业家,或是具有良好的国际教育背景,或是具有国际巨头的工作经历。他们既具有国际视野,又了解中国社会。即使是完全的国内教育和工作背景,他们的理念也更加具有时代特征。当越来越多这样的科学家、工程师、设计师、产品经理投入到创业大潮,中国品牌对国际品牌的赶超也就不足为奇。

本文网址:http://www.crntt.cn/116559.html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