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中评电讯 > 师生文脉传承滋养国之栋梁

热点搜索

师生文脉传承滋养国之栋梁

(图片来源:香港文汇报)

  中评社北京9月12日电/据香港文汇报报道,在9月10日这个特殊的日子,几乎每个中国人都会思念自己的老师,想起菁菁校园的生活,回忆人生成长的点点滴滴。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延续千年的传统美德。自古以来,有很多形容师生情谊的美好诗句,“师恩如山”、“舐犊之情”、“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等等。1985年,中国政府决定将每年的公历9月10日设定为教师节,明确尊师重教的社会主流价值观,为师生情谊书写下深情的现代注脚。

  师生之谊和师承关系,是中华民族千年来最高贵的人际交往,也是社会文明最闪光的体现,正是这种文脉传承,滋养一代代大师巨擘、国之栋梁。先贤的尊师之情,令后人敬仰。有“至圣先师、万世师表”之誉的孔子,一生谦恭好学。他成名后,还千里迢迢从家乡山东曲阜赶到洛阳去拜见老子。至今洛阳市东关大街尚存一座石碑,上刻“孔子入周问礼处”。孔子对老子的尊重,是一名弟子对恩师的景仰。孔子与颜回、冉求、端木赐等72位高徒,也是在长年的相处中建立起了莫逆之交。

  茫茫史海之中的师生轶事,如范仲淹对欧阳修、欧阳修对苏轼的知遇之恩,司马迁师承董仲舒等等尊师重教的故事堪称千古传颂、万世流芳。正所谓“学海无涯”,只有一辈子尊敬师长、虚心向学,眼界才能更开阔、思想才会更深邃、智慧才会更丰富。“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句唐代大思想家、文学家韩愈的旷世名言,在流传千年后依然闪耀着时代的光芒。

  近现代的中国曾饱受侵略和战乱,师生情谊正是乱世中那沁人心脾的清流。鲁迅先生笔下,“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极方正、质朴、博学”的寿镜吾,正是影响他一生的启蒙先生。当代大儒季羡林与他的恩师陈寅恪、李叔同恩泽丰子恺等等尊师爱徒轶闻,仍是美谈。

  两封信映照半世纪师生情

  毛泽东与他的老师徐特立的故事,是近现代中国尊师重教上的一段佳话。徐特立是毛泽东就读师范时期任课时间最长的教师之一。毛泽东与徐特立自1913年相识,两人浓浓的师生情、同志情、战友情,绵延赓续半个多世纪。在徐特立60岁大寿前夕,正在商量抗日救国大计的毛泽东,于百忙之中抽出时间,为老师写了一封情真意切的祝寿信,信中说:“你是我二十年前的先生,你现在仍然是我的先生,你将来必定还是我的先生。”这不仅是学生对老师的崇敬之情,更是老一辈革命领袖对教育家的褒奖。

  陈秋影与习近平的师生情

  1999年夏天,曾任八一中学初中语文教师的陈秋影,也收到了这样一封来信。此时的陈秋影已经退休,她仍笔耕不辍,新创作出版了一册十余万字的童话集。陈秋影把还散发着油墨香气的新书寄赠给习近平。不久之后,习近平寄来回信,信中对陈老师退休之后仍辛勤耕耘不止表达敬佩。他写道:“尊师敬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正如毛主席对徐特立老人所说的那样:您过去是我的老师,现在仍然是我的老师,将来还是我的老师。”这是习近平与陈秋影50多年来师生情谊的一段故事,也是人民领袖习近平尊师重教的一个缩影。

  时光回到54年前的秋天,北京八一学校迎来了新一届学生。时任班主任兼语文老师的陈秋影,很喜欢勤学好思、宅心仁厚的12岁少年习近平。陈秋影向笔者回忆,求学时的习近平很少像其他孩子在课余时间叫喊打闹,他酷爱古典文学,求知欲极旺,下课后还常向陈秋影请教问题。

  1968年,15岁的习近平前往陕北农村插队,表现出色,后来顺利考入清华大学。毕业后他主动要求去基层锻炼,并逐渐走上从政之路。陈秋影一直关注着这位优秀学子的成长。她在一封信中对习近平说:“你是大器之才!我相信,你在各个不同岗位上都能做得非常出色......”

  习近平在外地工作的那些年,常常利用回京开会等机会,亲自去拜望陈秋影等老师。习近平的另一位班主任齐荣先体弱多病,习近平曾偕妻子彭丽媛前去他家看望,并嘱咐下属为齐老师寻找名医和对症良药。在担任党和国家中央主要领导职务后,习近平仍没有中断与老师们的联系与交往。

  家风铸就精忠报国

  2014年“六一”前夕,习近平主席在海淀民族小学举行座谈会,特邀陈秋影出席并坐在第一排。习近平走到陈秋影面前说:“陈老师,您好啊!”还当众回忆起昔年陈老师上语文课、讲古诗的情景。陈秋影非常高兴,送给习近平一本她新近出版的诗文集《荷风》,并在扉页上写道:“请近平同学阅存。孟子曰,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谢谢你,你让老师体会到世上最高尚的快乐!”

  修身,齐家,才能治国,平天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家风敦厚尤显重要。也是这次与老师座谈当天,习主席在视察北京民族小学时看到孩子们写的“精忠报国”,有感而发。他表示,我从小就受这4个字影响,四五岁时妈妈买了小人书,给我讲“精忠报国、岳母刺字”的故事,我说:“刺字不疼啊?”妈妈说,虽然疼,但岳飞会始终铭记在心。这话我记到现在。精忠报国,是我一生的目标。

  习近平的父亲习仲勋也同样是尊师敬教的典范,习仲勋当年求学于富平立诚中学,时任校长郗慎基是陕西地区的教育家,他认定“知识可以救国”,以教育为志业图谋民族复兴,上世纪五十年代曾致信求助于当年的学生,获安排西安文史馆馆员;“文革”中蒙冤去世,七十年代末习仲勋为之写信证明平反。

  千年中华传统美德,百年家风一脉相承。重言传、重身教,教知识、育品德,身体力行、耳濡目染,帮助孩子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迈好人生的第一个台阶,这是家长、老师代代相承的责任与使命,这也正是上下五千年中华民族得以绵延赓续之根本所在。

  贵师重傅历史之赓续
 
  “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这是历史之赓续,亦是新时代的写照。2016年教师节前夕,习近平再次走进母校--北京八一学校,看望慰问全体师生,并向全国广大教育工作者致以节日的祝贺与问候。“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习近平说,教师是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的工作,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理应受到尊敬,要在全社会弘扬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

  对于青少年的教育,犹如璞玉需要雕琢,犹如树苗需要修剪枝桠。国人习惯于将教师称为“园丁”,这是一个非常真切而崇高的比喻。为人师者,要如园丁般向学生输送具有营养的知识,为他们点燃心中爱的火焰。大树枝叶繁茂、花团鲜艳锦簇,那都是园丁们的辛勤汗水所灌浇。没有园丁们的辛勤劳作,就没有这神州万里尽芳菲。桃李满天下的老师们,将春晖洒向五湖四海。

  在中国第36个教师节来临之际,我们忆起古代先贤的师生之谊,重温人民领袖尊师重教的轶事美谈,再回想起自己亲爱的老师们,他们的谆谆教诲,恰如那虽枯萎凋落但仍热爱大地、生机无限的缤纷落英,恰如“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本文网址:http://www.crntt.cn/117785.html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