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中评电讯 > 中评数据:香港检疫真难 拷问公德

热点搜索

中评数据:香港检疫真难 拷问公德

图1 香港社交媒体 “全民检测”议题关注度和舆情结构变化情况(中评智库大数据中心制图)

图2 参与检测人数变化与香港社交媒体对检测非政治化议题关注度比较(中评智库大数据中心制图)

图3 香港社交媒体对政府三大全民性质抗疫纾困措施的舆情规模与结构比较(中评智库大数据中心制图)

图4 香港社交媒体有关“健康码”讨论占全民检测话题比例变化(中评智库大数据中心制图)

  中评社香港9月14日电/香港“普及检测计划”最终有180万人接受检测,占七百万总人口不到三成,“全民检测”难副其实。中评智库大数据中心发现,尽管检测开始后,政治纷争逐渐走弱,舆论氛围回归理性,但还是未能调动起多数市民的参与意愿,除了缺乏实际激励的主因,也是港人公德心不足的反映。

  计划公布之后,有关全民检测的政治化炒作愈演愈烈,并在检测开始前达到最高点。不过,检测正式启动之后,由于各项环节运作正常,亲身参与检测的市民予以正面评价,尤其是多位“隐形病人”因检测被及时发现,故9月1日以来香港社交媒体涉及政治化检测的关注度呈现波动式下行趋势(如图1)。数据显示,港府和有关方面在检测期间的扎实工作,一定程度上澄清了因前期政治化炒作造成的社会顾虑和误解,对检测的整体舆论氛围回归理性。
 
  然而,政治化炒作的退潮、舆论氛围的回归理性,并未有力提升此次检测的普及性和覆盖性。数据显示,预约或接受检测的市民人数,在检测前5日一度呈现出“低开高走”的积极趋势,此后却持续下滑。与上述态势一致的,是香港社交媒体对检测非政治化(即专业性)议题的关注度走势。有市民自认未接触过高危群体,觉得没必要参加检测;有市民质疑采样操作手法,担心结果不准确;还有人认为全球疫情严峻,单凭此次检测并不能消除香港疫情隐患,因而意义不大。这种心态,不但是造成此次检测不如预期的原因,更是许多港人把检测政治化、对检测不信任、对政府推动检测的善意不领情的结果。在社会撕裂的状态下,港人的公德心严重缺失,“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道德风气已经失落。

  最关键的因素是,官方称此次检测的价值在于“主动找出隐形病人(传播链)”,以“公德心”动员市民参加,缺乏实际激励和诱因。数据显示,疫情发生以来,特区政府组织了三大“全民性”抗疫纾困措施,此次全民检测的关注度虽然最高,但实际参与人数最低、政治化炒作的比例也最高(如图3)。可见,无论是“派钱”还是“派口罩”,只要有实际激励,就可以调动起市民积极性,但此次检测缺乏这种诱因,也是舆论最为诟病的一点。

  例如,不少市民表示参与全民检测的意义不大,因为检测结果即便是阴性,也不能作为申请“健康码”或豁免跨境强制隔离的凭证。如图4所示,当港府在检测前就确认此次检测和“健康码”无关后,相关讨论立即下降,而在检测开始后,只要出现有专家建议检测与“健康码”挂钩的言论,市民的诉求就立刻高涨起来。合理推测,如果当初检测能和“健康码”或跨境安排配套衔接,可能会吸引到更多市民参与。

  不容否认,在内地支援队和核酸检测机构的大力协助下,港府和各方面为此次检测下了很大功夫,确保检测顺利进行。但“一分部署,九分落实”,此次检测启动前的政治纷争、配套不足和缺少诱因,暴露出港府的治理短板。面对今后的“健康码”、两地通关以及疫苗接种等后续工作,治港团队如何汲取此次全民检测的经验和教训?值得思考。

  (记者:何诚 分析师:舒晓叶 工程师:李克思 研究员:冯璀桦)

本文网址:http://www.crntt.cn/117939.html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