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中评电讯 > 陈锦云:香港高校应深化大湾区合作

热点搜索

陈锦云:香港高校应深化大湾区合作

  中评社香港9月27日电(作者 陈锦云)香港有几所高校在亚洲甚至世界上都很闻名。公立八所高校中,有5所进入最新的2021年QS世界大学排名榜前100名,即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城市大学和香港理工大学,香港浸会大学排在港校第六。与此同时,中国内地高校科研经费和国际人才不断增加,整体水准进步快速。除了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外,第二梯队的复旦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在国际排名中表现卓越,在某些范畴甚至超越香港高校。我们透过QS世界大学排名榜,香港高校和内地高校(包括全国性顶尖高校清华大学和粤港澳大湾区第一高校中山大学)的表现,来做出比较。

QS评分标准

  QS世界大学排名(QS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是由英国一家国际教育市场谘询公司Quacquarelli Symonds(简称QS)所发表的年度排名。QS世界大学排名与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U.S. News世界大学排名和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被公认为四大较为权威的世界大学排名。其评分标准为学术声誉互评(衡量全球学者意见)占40%,师生比例(衡量教学素质)占20%,教职员平均引文量(即研究人员论文被引用次数,衡量研究实力)占20%,雇主评价(衡量雇主对毕业生的意见)占10%,国际教职员比例(衡量教师的多元化程度)占5%,国际学生比例(衡量学生的多元化程度)占5%。港校在国际教职员比例、国际学生比例尤为突出,部分在学术声誉和教职员论文引用量也表现出色。

内地一线高校已经超越港校或逼近
唯国际化差距仍大

  QS排名榜中,香港大学在香港高校中综合成绩最高,世界排名第22,其中学术声誉和雇主评价都在六大之首。香港科技大学(港科大)全港排名第二,全球排名第27,其教职员论文引用量位居六大第一。香港中文大学(港中文)综合水准比较高,学术声誉仅次于港大,排名香港第三,世界第43。香港城市大学(港城大)的优势在于师生比例及国际学生比例在六大中最高,教职员论文引用量也仅次于港科大,总排名香港第四,世界第48。

  相对于内地顶尖高校清华大学(世界15),港校优点在于国际化,其中港校在“国际教职工”得分基本都达到100分满分,清华大学只有55.3分,差距较大,但内地国际化表现最好的复旦大学也已经达到93.1分,与港校得分很接近了。国际学生方面的差距更大,港校得分都在90分附近或更高,香港理工大学相对其他港校稍微逊色一点,也有80.2分。然而内地方面清华大学只有29.7分,复旦大学46.3分。至于教职员论文引用量,香港科技大学和香港城市大学高于清华大学,他们三家的得分分别是92.1、91.2和83.2,其余港校得分则低于清华,甚至低于内地第二的上海交通大学(上海交大得分75.4,港大是48、港中大是62.6、港理工是51)。港校在学术声誉、雇主评价、师生比例上基本低于清华,但大部分仍处于较高水准。也就是说,港校除了国际教职员比例和国际学生比例这两项,其他项目(即学术声誉、教职员论文引用数、师生比和雇主评价都不如内地一线高校,甚至已经被超越。

大湾区内地高校与港校差距较大
但正强劲提升

  再来看看港校和粤港澳大湾区内地第一高校中山大学(QS世界排名第263)的比较。香港前五所大学的各项水平均高于中山大学。香港浸会大学(港浸大)QS世界排名第264,与中山大学综合成绩相近。中山大学在学术声誉、师生比和雇主声誉上强于港浸大,分数对比分别是35.4与18.2、57.3与39.3和33.7与12.7,但与前面几所港校差距也较大!教职员论文引用量方面港浸大则较强,得分分别是49.9对31.9,前面几所港校的领先优势就更明显。国际教职员比例和国际学生比例方面港浸大优势更是压倒性,双方的得分分别是98.2对9.7和95.6对6.3。

香港高校面临的挑战和短板也不少

  上述对比中可见,香港这个城市具有独特国际地位,香港高校在招募国际教职工和国际学生方面仍具有较大优势,但排名中更为看重的“学术声誉”,教职员论文引用量和师生比例都已经被内地一线高校超过或逼近。换句话说,港校在中国国内已经不具有绝对性优势了,包括最好的香港大学!对每一所港校来讲,如何不断提高科研实力(如教职员论文引用量和学术声誉),如何巩固既有的国际化优势都是当前面临的挑战。

  香港本地科研经费投入少,博士研究生名额少,科研成果转化率低,本地人口规模小招收更多优质生源困难都是原来固有的劣势;再加上近年校园政治化较为严重,对招生会造成负面影响,甚至产生对国际高素质科研人才失去吸引力和原有教研人才流失的风险。如何透过加强校园管治,减少政治对大学的冲击,集中精力加强国际国内科研合作,是大学管理层必须应对的现实问题!

港校的出路:
融入大湾区高等教育并提升合作品质

  与中国内地加强合作方面,港校在大湾区内仍具有明显优势,融入大湾区高等教育发展显然是很好的出路。广东省高等教育尽管在加速发展之中,特别是深圳市近年下大力气借助海外境外以及国内顶尖大学的资源共建一批高水准大学,但最强的高校中山大学与港校在国际排名中仍有不小差距。中山大学在师生比例、单位教职工的论文引用数、师生国际化等方面都有很大进步空间。

  实际上两地高等教育的合作在粤港澳大湾区规划出来之前就已经有了,现有的办学实体有两家:即香港浸会大学与北京师范大学在珠海市建立的国际联合学院,和香港中文大学与深圳市合办的“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正在建设中的包括香港科技大学(广州)、香港城市大学(东莞),以及洽谈中的香港理工大学(佛山)和香港公开大学(肇庆)。除了分校,还有其他的联合办学的实体,包括几所主要的香港高校都有和深圳合作研究院、香港大学医学院在深圳开办医院,等等。其中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经过几年的努力,收生分数线已经占据广东省第一,大批国际名师也已经加盟,科研和教学水准受到肯定!
  
  有关部门和高校本身,应该推进大湾区之间高校加速融合发展,包括港校在大湾区内地城市开办分校、合办研究院或者其他共同科研平台。与此同时,应该研究如何在这种发展趋势中实现科研人才和学生共用互通,实现互补。比如香港应该思考如何在融入大湾区高等教育发展中进一步提升和巩固香港本部高校的品质!还有香港学生是否也可以升读港校在内地的分校?香港政府经费是否也可以支持参与?大湾区高校之间如何共同在国际上增加科研实力和声誉?是否有可能共同开创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学术期刊?这都是一国两制和粤港澳大湾区框架之下十分值得探索的重要课题。

  (陈锦云,现为大湾区教育融合发展智库创办人兼主席,全国港澳研究会会员,华南师范大学港澳青少年教育研究中心以及粤港澳大湾区跨域治理和公共政策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

本文网址:http://www.crntt.cn/119779.html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