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中评电讯 > 中评数据:香港公立医院问题激民怨

热点搜索

中评数据:香港公立医院问题激民怨

图2 香港各公立医院联网各科室轮候时间以及与2017年同期对比(中评智库大数据中心制图)

图1香港社交媒体对公立医疗负面情绪和结构变化情况(中评智库大数据中心制图)

图3 香港社交媒体对公立医疗相关话题负面情绪量比较(中评智库大数据中心制图)

图4 卷入本地社会政治议题的香港各行业/职业/群体关注度比较(中评智库大数据中心制图)

  中评社香港10月5日电/香港疫情趋缓,离不开医护人员的付出,但并不能掩盖疫情期间暴露出的公立医疗体系“新疾旧患”。中评智库大数据中心发现,除了一直存在的资源分配矛盾,过去一年来社会政治风波凸显出医护政治挂帅、专业利益绑架民生等深层次问题,不断刺激以及积累民怨。

  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再次暴露出香港公立医疗体系资源分配的老问题。疫情高峰期检测能力及隔离、负压病房严重不足,甚至一度有确诊病人在家等候入院,导致家人被传染的情况,招致市民大量批评。不少网民质疑,距离疫情最初爆发已过半年,政府和医管局看起来相当“佛系”,既未提升检测能力,也没有准备好隔离医疗设施,直到中央政府提供协助后,才有惊无险渡过疫情高峰期。秋冬新一波疫情再度爆发风险悄悄袭来,香港是否做好准备,市民信心明显不足。

  香港公立医疗资源紧缺是“老大难”问题。2019年初的流感也曾一度让公立医疗体系濒临崩溃,今年疫情又加重了医疗体系的负担(如图2)。不少病人及家属都在社交媒体上哀叹,一台手术要轮候一两年甚至更久,届时病情恶化不说,可能“人都已经不在了”。回溯这一问题的源头,香港人口老龄化导致医疗需求不断扩大、近20年来医科生名额不断削减、公院医生不断流失以及对非本地培养的医科生设置极高门槛,都导致了香港如今公立医疗体系人手紧缺、病人轮候时间连年增长的局面。

  针对医生短缺的问题,民间一直有建议效仿新加坡经验,采用选定免试医学院校等方式,放宽海外医科生在港行医的标准。但上述建议一直遭到来自本地医界强大阻力,医界认为放宽标准会降低香港医疗水平,且比起引进海外医生,政府应当向公立医院投入更多资源,改善医生工作环境,才能留住医生。相关讨论在2019年初流感疫情中再度涌现,但遗憾的是,这些讨论还未转化为公共政策话题,就随着整个香港卷入社会政治漩涡而不了了之。

  相较过去港人对医疗体系的不满限于专业或民生领域,去年修例风波爆发后,医护政治化议题屡屡引爆本港舆论。如图1所示,去年6月之后,有关公立医疗体系的负面情绪以及涉及政治议题的比例快速上升,这一时段的负面情绪量占历史总体高达83%。图3也显示,医护政治化议题负面情绪排名第二,仅次于应对疫情不力而产生的不满。

  经横向比较发现,过去一年整个香港社会、各行各业都卷入政治,公立医院医护人员的关注度高居第三(如图4)。今年疫情下,公立医院医护政治化风潮不仅没有收敛,反而变本加厉。第一波疫情袭来时,少数医护搞起“罢工”;在最严重的第三波疫情出现时,又百般抗拒、抹黑内地对香港抗疫的协助。许多港人认为,“公德”与“博爱”本是医生应有之义,但本地医界不少人一向把专业利益、既得利益、个人利益凌驾在社会利益之上,近年来更是频频政治挂帅,不仅违背了职业操守和基本道德,内心之“冷血”更是极度可悲。

  医人先医己,香港公立医疗体系的“新症旧疾”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时候,这是一颗检验治港团队能否有效施政、公共政策能否真正惠及民生福祉的“试金石”。
  
  (记者:何诚 分析师:郁光南 工程师:连港东 研究员:冯璀骅)

本文网址:http://www.crntt.cn/121024.html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