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中评电讯 > 《中国评论》第275期精彩观点抢先看

热点搜索

《中国评论》第275期精彩观点抢先看

本期《中国评论》目录(中评社图片)

本期《中国评论》目录(中评社图片)

  中评社北京11月1日电(记者 海涵)由中评智库基金会主办的第275期《中国评论》月刊2020年11月号已出刊,本期《中国评论》分为“智囊阔论”、“智库报告”、“智库透视”、“智库聚焦”、“智库思潮”、“智库访谈”、“智库观察”、“智库研究”、“智库思考”以及“思想者论坛”十个版块,共刊发了十七篇涉及两岸关系、中美关系、国际关系等话题的文章。

  “国民党究竟怎么了?两岸融合发展前景如何?美国系列对华操作意图何在?后疫情时代国际关系将走向何方……”本期《中国评论》或可为这些问题的解答提供一些思路和启发。

  本期“智囊阔论”栏目刊发了《中国如何应对美国对华“政治战”》一文。作者王鸿刚(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院长助理,美国研究所所长、研究员)表示,政治战从来都不是单方面发生的,它总是一个相互作用的过程,是两个处于竞争关系中 的国家相互寻找“短板”并加以充分利用的过程。纵然政治战中的弱势一方有很多短板,政 治战中强势一方面临的安全风险也不少。这就像两个相互砸玻璃的游戏,强势一方手中的石 头比对方的大,但他背后的玻璃也可能比对方的大。尤其是处于衰落阶段的大国,其阶段性 短板会暴露得更多,比如金融体系脆弱、决策模式偏狭、内部人心不齐、外部信誉遭疑、摊 子铺得过大、树敌作恶过多等,存在反遭“分化”与“成本强加”甚至彻底清算的可能。

  本期“智库报告”栏目刊发了四篇文章,分别是《找不着北的中国国民党》、《透视国民党两岸路线调整》、《国民党的前路:只有黑,没有蓝?》和《国民党的仿徨与台湾的未来》。

  《找不着北的中国国民党》一文作者张亚中(孙文学校总校长,台湾大学教授)表示,无智也生无明,中国国民党也掉进“无明”。在“我从哪里来”方面,从李登辉任国民党主席开始,已经把台湾人与中国人放在对立的状态。马英九任内的国民党,既没有对教科书拨乱反正,也对“我也是中国人”三缄其口。国民党对于自己党史的不在乎,更证明了对自己过去的不重视。在“我是谁”方面,国民党很早就已经不再认识自己了,已经不只一次,中国国民党内部有声音认为应该把“中国”两个字拿掉,或者换上“台湾”两字。在这些人的眼中,“中国”两个字在台湾已是选票毒药,对国民党的现在与未来都没好处。在“我往哪里去”方面,国民党是否还以中国统一为职志,或只是以“不统不独、维持现状”为目标?国民党自己也说不清楚。到底是“亲美和中”,还是“反共不反中”,或是“反共亲美”,国民党的脚步乱了。

  在《透视国民党两岸路线调整》一文中,作者肖杨(上海台湾研究所政治研究室主任)表示,国民党在此轮两岸路线调整中一直宣称是符合民意期待,但实际上,当前岛内的民意是被民进党误导形成的。国民党没有想方设法扭转错误、引导民意,反而为了“顺应”所谓的民意,放弃自己的核心价值;想要通过走民进党的路,比“谁更爱台湾”来赢得民众支持,这无疑是南辕北辙。

  《国民党的前路:只有黑,没有蓝?》一文作者王昆义(台湾国际战略学会理事长、教授)指出,国民党过去是稳定“两岸和平”最大的力量,如今他们不要“和平牌”,反而改打“好战牌”。但是,各种民调都显示,台湾人民其实真正想要的还是和平,不要战争。民进党过去对大陆喊杀、喊打,那是有现实的外在环境因素存在,真的把战争引到台湾,民进党绝对不会做这种蠢事,因为它要的只是权力,如果两岸发生战争,权力很可能自此消失。

  《国民党的仿徨与台湾的未来》一文作者郭振家(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对外战略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香港天大研究院特约研究员、中华美国学会理事)对国民党陷入困境的原因进行了总检讨,认为国民党在台湾政坛的颓势始于李登辉路线,之后民进党凭藉“自由民主对抗专制” 和“本土政党对抗外来政党”两套话语权,对国民党进行了迅猛的抨击和激烈的挑战,民进党二次执政后对国民党的党产清算更使得后者境遇雪上加霜,当然,民进党长期推动“课纲调整”对岛内年轻人的意识形态影响深远。长远看,国民党虽然并不会马上倒下,但如果针对存在问题没有很好地“对症下药”而是“病急乱投医”,则有可能走上“歪路”,甚至走上“邪路”。国民党的未来事关台海和平,唯有坚定“一中”理念、坚持公平正义和和平发展道路,国民党才能行稳致远,两岸也才能拨开阴霾、重见霞光。

  本期“智库透视”栏目刊发了《美元霸权与可能的金融战》和《美国霸权的“新帝国主义”矛盾》两篇文章。

  在《美元霸权与可能的金融战》一文中,作者潘佳瑭(高级经济师,朝阳区经管站副站长)认为,美国看上去十分强大,但并非无懈可击。美元霸权为美方带来巨大利益,同时也是美国 霸权的最大命门。美元、军事、科技是美国霸权的三大支柱,美方军事、科技实力独冠全球,但它们均受益于美元霸权源源不断的输血。在中、美、欧组成的国际金融大三角关系中,中 方立场至关重要。开弓没有回头箭,中方只要出手,无论是被动反击,还是主动反攻,结果将是不可逆的,美元将丧失货币霸权。美元霸权一旦崩溃,美国霸权将不复存在。

  《美国霸权的“新帝国主义”矛盾》一文作者萧衡锺(台东专科学校通识教育中心助理教授,北京大学博士、中国文化大学博士)表示,近年来,“新帝国主义”一词频频出现在西方主流媒体和学术刊物上,美国政界和学术界的“帝国思维”异常活跃,“新帝国主义”甚嚣尘上。“新帝国论”有以下三个基本内容:一是,过分推崇美国的超强国力;二是,重新审视美国所面临的安全局势和潜在威胁;三是,强调实行“新帝国主义”政策来保护美国安全,强调实现美国霸权下的稳定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从某种意义上说,“新帝国论”意识到理论本身存在问题,但是对于这些问题却无法给出恰当的解释。

  本期“智库聚焦”栏目刊发了《俄罗斯战略视野下的“后疫情时代”国际关系》和《抗衡或平衡?一个旧瓶装新酒的德国印太准则》两篇文章。

  《俄罗斯战略视野下的“后疫情时代”国际关系》一文作者冯玉军(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副院长、教授)表示,俄罗斯战略学者认为,新冠疫情条件下大国关系的进一步复杂特别是中美关系的恶化对 俄罗斯来说是重要的战略机遇。尽管俄美关系不会迅速改善,但中美矛盾上升甚至走向公开 冲突,无疑将极大减轻俄罗斯在乌克兰危机之后所受来自西方的压力。俄罗斯将充分利用这一机会改善国际环境、谋求战略利益。

  《抗衡或平衡?一个旧瓶装新酒的德国印太准则》一文作者蔡裕明(实践大学高雄校区博雅学部副教授)表示,德国的印太战略将使得德国“为塑造印度-太平洋地区的国际秩序做出积极贡献”。正如新闻声明中援引德国外交部长马斯(Heiko Maas)所言,“印太地区是决定未来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形态的地方。我们希望帮助塑造此种秩序,使之建立在规则和国际合作的基础上,而不是建立在强者的法律之上”。换句话来说。德国希冀在美国与中国的竞逐上,能够扮演平衡者(balancer)的角色,建立一个平等的多极体系。

  本期“智库思潮”栏目刊发了郝志东(澳门大学社会学荣休教授)的《两岸关系运作方式中的谬误与迷思》一文。回顾与检视两岸对于《国统纲领》与“九二共识”的种种争议及后来的现实政治塑造,对于两岸关系的现实和未来发展有着借镜的作用。因此本刊特编发此文,以期读者参考。

  本期“智库访谈”栏目刊发了《葡语国家与“一带一路”之一:中方视野》。该文是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薛力对中国—葡语国家经贸合作论坛(澳门)前秘书长、中国葡语国家研究中心首席专家王成安的访谈整理。

  本期“智库观察”栏目刊发了《美国对台的承诺缺乏诚信,台美BTA没签是例子》和《民进党当局重启“修宪”的动机与动向》两篇文章。

  《美国对台的承诺缺乏诚信,台美BTA没签是例子》一文作者邵宗海(澳门理工学院名誉教授)表示,莱特希泽不愿和台湾展开贸易谈判,也是不愿影响和大陆的商务关系,出发点还是美国 利益。另一个重点当然是特朗普的态度。他完全不提要撕毁美中贸易协议,也没有再对大陆采取其他贸易报复行动,以免对中商务关系恶化,最主要考量仍是不希望影响到选情。

  《民进党当局重启“修宪”的动机与动向》一文作者曾建丰(厦门市台湾学会副会长)认为,蔡英文当局在经过第一任期持续以“小步快跑”和“切香肠”方式全方位推进“内造台独”的法理建构以及不断进行“反中”“抗中”和“去中”“脱中”的民粹操弄,岛内“台独”分离主义气焰甚嚣尘上。进入第二任期,蔡英文当局重启“修宪”工程,从目前看重点似乎还只是在所谓“政府制度、人民权利”议题方面,但不能排除在中美博弈、两岸关系紧张、岛内“台独”气焰升高以及应对未来选战需要等等情况下,民进党蔡英文铤而走险、放手一搏,将“修宪”议题推进到所谓“领土主权”“国号”变更等“法理台独”层面。

  本期“智库研究”栏目刊发了张文生(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教授)的《孙中山的国家统一思想与启示》。该文表示,孙中山先生创立的三民主义就是救国主义。追求国家统一是孙中山思想的核心,孙中山先生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孙中山先生是台湾社会难以消除的不朽的精神信仰。孙中山先生的影响不仅仅体现在意识形态中,而且体现在当代台湾的政治制度中,孙中山构想的“五权宪法”是台湾社会维系“一中框架”的法理基础。

  本期“智库思考”栏目刊发了《论闽台融合发展法治保障的基本要求及推进路径》和《闽台产业融合发展前景分析与思考》两篇文章。

  《论闽台融合发展法治保障的基本要求及推进路径》一文作者曾丽凌(福建江夏学院法学院副教授)表示,闽台融合法治环境建设,应具备区域法治基本要求,并依循相应的实践路径。闽台融合法治保障的基本要求包括:提升立法品质,增强规则透明度;实现“非限缩型”的法治现代化;多层级“共同治理”的法治现代化。其推进路径包括:构建科学立法机制,完善涉台地方法律体系;保障社会民生融合发展需求,拓展涉台地方立法所涉领域;健全政府和社会法治,探索闽台地方共同治理模式。

  《闽台产业融合发展前景分析与思考》一文作者盛九元(上海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中心主任、世界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指出,福建在当前两岸关系情势下,应充分藉助自身的区位、资源、政策优势,有效配合中央惠台31条及福建省的实施办法等的落实与完善,从两个层面推进对台工作的开展:一是以自贸区3.0 版建设为契机,以生物技术交流合作为切入点,完善相关载体建设,建构起闽台生物科技产业合作示范区;二是通过两岸特色金融合作试点,促进两岸金融机构与特色金融的有机衔接,为台资企业的转型升级发展提供助力。

  本期“思想者论坛”栏目刊登了由中评智库基金会、中国评论通讯社、青岛东北亚战略研究会主办的“思想者论坛:后安倍时代的中日关系”全文。是次论坛邀请了中日两国的重量级专家学者,就未来中日关系表达看法、建言献策。

  更多精彩内容详见《中国评论》2020年11月号,总第275期。

  中国评论月刊1998年在香港创刊,是目前两岸唯一一份两岸都特许公开销售的智库杂志。以“沟通两岸、融汇中华”为宗旨的中国评论月刊,已从一般的时政评论杂志,转型成为研判两岸及东亚安全情势、提出政策意见、构建解决两岸问题理论框架、提出思考方向的智库杂志,深受两岸及海外智库专家学者的肯定与好评。

本文网址:http://www.crntt.cn/125812.html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