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中评电讯 > 吴学明:大湾区为香港青年提供多元化选择

热点搜索

吴学明:大湾区为香港青年提供多元化选择

吴学明(中评社 沈而忱摄)

  中评社香港11月4日电(记者 沈而忱)全国青联委员、粤港澳大湾区青年总会主席吴学明日前出席第八届中评智库青年论坛表示,粤港澳大湾区的人才政策偏重厚待香港青年,香港青年参与大湾区建设的途径和机会有很多,可获得多元化的就业选择。他认为,香港青年应保持开放心态,趁年轻多走、多试、多学,这些经验将有助未来进一步发展事业。

  香港青年接受两地融合是大势所趋

  吴学明表示,根据特区政府统计处2017年的资料显示,因工作或经营业务而短期逗留广东省,或因其他原因而较长期逗留广东省的15-39岁香港青年数目,最少有192,900人,反映即使《规划纲要》下的各项具体政策措施尚未推出,在广东省创业与就业的香港青年已为数不少。大湾区的政策进一步落实后,香港青年到区内创业及就业的数目会只会更多。他认为,香港青年对粤港澳大湾区的了解程度较两、三年前已有显着提高,当中超过半数的青年认为大湾区的发展会为香港带来机遇,而且对“中国机遇”抱持正面观感,接受香港与内地融合是大势所趋。

  吴学明指出,香港的经济受社会事件加上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增速整体放缓,使经济步入衰退。2019年纵然受中美贸易摩擦、全球经济复苏放缓等多种不利因素影响,粤港澳大湾区整体经济仍然保持平稳增长,整体人均GDP水平达到16.15万元人民币。广东九市在大湾区中的经济作用越发明显,受惠于深圳市的快速崛起,与2011年相比,广东九市在大湾区占比进一步上升。深圳人均GDP已达19.9万元,位列大湾区第四、内地第一。

  吴学明表示,疫情令香港2020年9月的失业率升至6.4%,当中15-29岁的青年首当其冲,共占37.3%,较2019年的15.4%急升2成。这显示青年在港的竞争渐大,而上流的空间则变少。反而可见内地经济和政策韧性愈见成果,年轻人往大湾区发展,才能扩阔出路,并为疫情过后的经济复苏,创造有利条件。

  应把握“双循环”带来的新机遇

  吴学明认为,近期国家积极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是国家经济发展模式的重大转变,香港,尤其在疫情打击下,应好好把握双循环带来的新机遇,聚焦内地市场商机,并在其中找到新定位,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一是加强内需销售,香港企业可由以外销为主转型投向内地。当中需要改变销售模式和方向,建立内销管道,加强对国内的宣传策略等,涉及多种类的专业服务,可善用香港人具灵活性和市场触角的特点,由协助香港企业转投内地市场,推进内循环中,慢慢融入大湾区的发展。

  二是以创新驱动引领内循环,国家将强化科技自主创新,大力支持晶片相关产业的发展。以创新驱动催生新发展动能,加大对新基建的投入,推动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促进数字经济、人工智慧、生命健康、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为经济发展增添新增长点、增长极。

  吴学明表示,香港拥有高端的科技创新支持系统,包括高度开放和国际化的科研体系、智慧财产权保护法制、金融服务业、高质素的创新人才,能为内地科技创新产业发展服务。内地则拥有庞大的市场、转化科研成果和先进制造能力,两地形成强大的互补合作关系。有意从事创科的青年,可配合内地,尤其是大湾区以创新驱动引领内循环方面,发挥香港独特优势,支援内地产业创新向緃深发展,既可找到更大发挥的舞台,又可为大湾区作出贡献。

  大湾区优惠政策偏重厚待香港青年

  吴学明表示,中央及地方政府一直积极回应香港的意见,不断推出便民政策,目标为把大湾区建设成优质的生活圈,更便利港人在大湾区发展。大湾区涉及2个特区、3款货币及税制,三地政制各有不同,但中央已在2019年前后公布了二十多项新政,快速拆墙松绑,为加快促进港澳人士可享内地居民同等待遇。可见各地政府对港人的关怀和重视,未来三地差异将大大收窄,达致互联互通,无阻三地交流。

  吴学明指出,尤其是针对创业方面,大湾区城市在市场潜力、人才与技术,以及成本方面都能提供适合创业的空间,各地推出不少支持创业的政策措施,为创业者提供创业资助和优惠措施,例如深圳的“孔雀团队”、“深港青年创新创业基地”、“前海深港青年梦工场”等计划;广州的“红棉计划”,“IAB 计划”(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科技产业计划)、“NEM 计划”(发展新能源、新材料产业计划)、“创汇谷”粤港澳青年文创社区和“南沙粤港澳国际青年创新工场”等提供场地、资金、商务谘询、创业培训,以至推广及融资机会等,提供全方位协助。

  吴学明表示,广州作为大湾区核心城市之一,提供了非常充足的各类资金补助,自贸区内的创业环境和个税政策对香港青年的发展非常有利。而深圳政府求才若渴,通过向各层次人才提供大量奖励补贴引进各行各业的人才,设立的青年基地为香港青年提供追逐创业梦想的平台。加上大湾区各城市更会对符合条件的香港居民提供住房、医疗和家庭福利,以不同的优惠待遇吸引香港青年落户当地,他认为都是偏重厚待香港青年的政策。

  香港青年参与大湾区发展有三大优势

  吴学明认为,香港青年的英语能力及国际视野普遍较内地青年高,加上具有三大方面的经验优势:专业化服务、国际化管理经验、科技创新人才。而且香港青年在创新性上较有优势,因此,如工作职位需要具备这些特点,尤其是业务需要与香港和海外联系的话,香港青年在大湾区是有一定的发展机会。

  吴学明表示,香港青年可先从学业、工作关系、交流活动开始,先认识大湾区的情况,建立在国内的联系,累积工作经验及扩阔接触面。青年应保持开放心态,趁年轻多走、多试、多学,这些经验将有助未来进一步发展事业。大湾区多个城市的定位不同,青年可依据自己专长的行业选择。选择不到的话,他建议可从地理位置最邻近香港的广东省起步。首先,语言、文化、习惯等各方面与香港相近相通,可选深圳、广州作为初次进入内地市场的立足点。其次,邻近香港,方便往返中港,相对容易适应工作和生活环境。例如深圳前海地区,随着深港合作项目日增,提供大量电脑程式员、工程人员等创科行业职位空缺,香港青年可获得多元化的就业选择。参与大湾区建设的途径和机会都有很多,最重要是他们要愿意踏出第一步,走出自己的舒适圈。

  三方面有效推动香港青年积极投入大湾区发展

  习近平主席在刚刚祝贺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的重要讲话中, 强调要积极深入推进粤港澳大生活,促进粤港澳青少年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增强对祖国的向心力。香港中联办副主任陈冬亦表示,社会各界特别是青年团体,要努力为青年发展搭台搭梯,帮助更多青年从暂时的困难中走出来。体现领导们对香港青年发展的高度重视及关心关怀。对此,吴学明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推动香港青年积极投入大湾区发展:

  一是多办交流活动。吴学明认为,应该全力支援并积极主动地开展各种活动来促进粤港澳三地青年的文化交流和合作发展,增加港青年们的民族自豪感,推动他们不断融入到大湾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和发展中。政府可联同青年团体多举办粤港澳的交流实习计划,提供机会让三地青年互访,在不同的大湾区城市学习、工作及生活,亲身体验当地的人文生活,扩展未来工作及人际网路。

  二是积极推动港青到大湾区升学。吴学明指出,由于香港现时八间资助大学的学位只有约15,000个,平均每年的公开试考生就有约58,000名,学位严重供不应求。而且随着中美关系转差,美国及其他国家逐渐收紧签证条件,可能导致日后本港成功到海外升学的学生名额减少。他认为,未来可在大湾区增设具认受性的大学学位名额以填补需求,让有意升学的香港学生有更多机会及选择。香港政府可与内地相关政府部门磋商提供部分资助课程,并将课程纳入大湾区认可及规范课程中吸引港生入读。另外,可研究成立基金,资助到大湾区升学的香港学生在国内住宿及生活的开支,增加对学生的吸引力。

  同时,他还表示,学生就读期间及毕业后,可衔接到国内企业实习,增加他们在大湾区的工作经验,加强他们往后到大湾区发展的信心,培养及实践他们对祖国教育的认识,让他们感恩国家给予的机会,成为最好的爱国教育。

  三是研究“港青港税”优惠。吴学明建议,让符合条件的香港年轻创业及就业人士,可按香港税率向内地缴纳个人所得税,或提供过渡期,例如刚落户工作的首两年不用缴纳全税,增加诱因吸引香港青年踏出到大湾区工作的第一步。

本文网址:http://www.crntt.cn/126295.html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