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中评电讯 > 中评智库:台湾大学会被推向“烂大学”吗?

热点搜索

中评智库:台湾大学会被推向“烂大学”吗?


美丽的台大陷入了校长遴选风波(图片来源:国立台湾大学网)

  中评社香港6月21日电/学者杨寿良在中评智库基金会主办的《中国评论》月刊5月号发表专文《“民主的”台大,可能的“烂大学”?──台大校长遴选事件之警示》,作者指出:“前波士顿大学校长萧拔(John Silber)的一句话,非常值得玩味:“民主的大学,是个烂大学!”似乎本次台湾大学的校长遴选,正验证了这句话。学生、教授、校友、“教育部”的行为表明台大校长遴选委员会几乎成了摆设⋯⋯这些人和事,汇成一股巨大的合力,正使劲将台湾大学推向“烂大学”的深渊⋯⋯”文章内容如下:

  一、“民主的大学,是个烂大学!”

  2018年1月31日,台湾大学校长遴选委员会召开第五次会议,会后宣布:对“教育部”提出的问题核查后,确认管中闵当选校长一事“毫无疑义”,校方将再报“教育部”核准,并将“会议纪要”公开于网路。然而,直到4月来临,“教育部”仍未批准此一任命,管校长也一直无法上任。

  2018年2月11日,经董事会董事们遴选,哈佛大学宣布劳伦斯·贝考(Lawrence S.Bacow)为新任校长。世界知名高校哈佛的这一举措,让人们不禁将目光再次聚焦于台湾大学的这次校长遴选。

  在台湾大学校长遴选事件中,遴选委员会按照遴选相关制度行事,但是公布管中闵为校长人选时,遭到了来自学界、政界、媒体等不同领域的反对,一场校长选举的“民主运动”愈演愈烈。这情势令笔者不由想到早在1997年7月18﹣23日“联合报”副刊连载过的一篇文章“美国的大学怎样选校长”(下称“美”文)来。这篇文章的作者是世界著名物理学家、数学家、文化学者、麻省理工学院终身教授、中央研究院院士郑洪先生。作者早年曾经亲自走访过美国几所大学的校长,对美国大学校长遴选做法进行过深入的研究。他在文中提及前波士顿大学校长萧拔(John Silber)对他说的一句话,非常值得玩味:“民主的大学,是个烂大学( A democratic university is a lousy university)!”
  似乎本次台湾大学的校长遴选,正验证了这句话。学生、教授、校友、“教育部”的行为表明台大校长遴选委员会几乎成了摆设⋯⋯这些人和事,汇成一股巨大的合力,正使劲将台湾大学推向“烂大学”的深渊⋯⋯

  本次台大校长遴选事件暴露出了台大校长遴选的规则、制度及做法的诸多缺陷。而弥补这些缺陷的建议,其实早在“美”文中就已经鲜明提出了!

  “美”文总结美国大学校长遴选的组织架构后给出建议;“遴选之程度务须灵活,贤才之推荐管道务须流畅。”虽然遴选委员会依照遴选制度行事,但因台大校长遴选规制的诸多缺憾,使台大校长遴选伊始就有“先天”的弊端。而借鉴美国大学校长遴选的做法及成功经验,改革遴选弊端,优化遴选程序,畅通遴选管道,方为上策。

  二、公开遴选不足取

  台大校长遴选的最大弊端就是公开化的“阳光遴选”,要除此流弊,便要遴选过程严格保密。

  “美”文指出,美国著名大学的校长遴选过程是严格保密的。如麻省理工学院(MIT)校长遴选的整个过程就是如此:遴选委员会投票选出校长人选后,经行政小组投票通过后,再交董事会投票通过,至此校方始正式揭晓新校长之谜底。

  与MIT的保密遴选一样,哈佛大学的校长遴选也严格保密,除了负责校长遴选的哈佛董事会院士外,旁人无从得知。他们不会将校长人选公布示众,也不让外界对这些人选评头论足。他们认为,卓越的校长候选人,常常已有满意的工作环境,不需要来求职。来求职的人,反而可能是学校不需要的。“美”文形象地将其比喻为“来者不善,善者不来”。如果遴选程序阳光化公开,卓越的候选人就更不肯来了。

  “美”文指出,1982年的佛罗里达州立大学校长遴选依据阳光法则,由学监会(Board of Regents)授权遴选委员会和谘询委员会负责。遴选委员会共4人,具有投票权;谘询委员会成员25人,专门收集校长候选人选,提出最后名单,供遴选委员会投票决定。所有会议全部公开,媒体及校外人士均可自由参加、发言。由于一切信息公开,当年佛罗里达州立大学校长遴选所出现的情形,同本次台大校长遴选极其相似──各种内幕、传闻层出不穷:有人透露多个遴选委员跟某候选人是好友,还有人在报上披露一些候选人的劣迹,也有人认为现有的候选人全不合格⋯⋯那一次当选佛罗里达大学校长的克利苏就不堪“阳光遴选”之苦。克利苏在6年任内成绩卓著,回应了当初的那些别有用心的爆料和对他的质疑。他一卸任就与三位前任校长联名给州议会及该校学监会写信,力主改变遴选条令,容许校长遴选秘密进行。
  我们由此再来审视台大官方网站上的一些官方文件,便不难发现,台大的校长遴选规定,要求候选人公开透明,还要参加校内的施政说明会,这样做很不利于校长遴选。这样的后果是,竞选人为了获得校内各方的支持,就得迎合这些人的意见,甚至会受到这些教授和学生意见的“挟持”。虽然在理论上讲,阳光下无隐事,容易取得公信。事实上由于公开透明,很多发言措词难免隐晦,许多敏感问题不能充分讨论,反而会引起公众的质疑。

  台大校长遴选的整个过程正因为“阳光化”而生出了诸多事端。其实许多台大教授也认为,台大应该学习美国大学校长的遴选制度,将候选人名单保密,在进入最后阶段时再公布于众。这既表明尊重候选人,也能确保广征人才。

  按照“美”文所言,改革校长遴选办法,就完全可以避免这些事端。台大校长遴选规制亟需改革,否则以后的校长遴选还将面临无休止的麻烦。

  三、信任遴选委员会

  1982年佛罗里达州立大学遴选过程中各种猛料、质疑层出不穷,但是在校长人选揭晓后,大学的学监会的态度非常鲜明,力排众议,马上开会,通过了遴选委员会的推荐。──该校完全信任遴选委员会的态度,与台大事件中的“教育部”的含糊其词,形成了鲜明对比,高下立判。

  据2015年1月16日发布的“国立台湾大学校长遴选委员会组织及运作要点”,遴选委员会设置委员21人,其中学校代表9人(含教研人员7人,行政人员1人、学生1人),校友代表及社会公正人士9人,“教育部”遴派代表3人。可以说,代表的构成,可以代表教授、学生、校友以及“教育部”官方各个层面。据2017年10月13日修正通过的“国立台湾大学校长遴选委员会作业细则”,本次校长遴选实行推荐制,须有人推荐方有资格入选;校长候选人产生后,遴选委员会将进行走访并与候选人面谈,候选人要公开作治校理念说明;继而由校务会议对个别校长候选人进行推荐投票,获全体校务会议代表三分之一以上票数者为校务会议推荐校长候选人,校务会议推荐校长候选人至少应产生二人;遴选委员会再对校务会议推荐的个别校长候选人投票,获出席委员过半之支持者为校长当选人。台大校长遴选委员会的使命就是完成遴选工作,然后呈送“教育部”予以正式任命。

  2018年 1月5日,台大校长遴选委员会宣布管中闵教授当选台大校长以后,先是有绿营人士出来反对,怀疑遴选委员会不公,或爆料管中闵抄袭学生论文,或揭批管中闵任台湾大哥大独董秘而不宣。民进党等党团因之要求“教育部”门厘清疑义,“不得进行后续聘任作业”。
  台大遴选委员会就各种对管中闵教授的爆料与质疑(包括来自“教育部”的质疑)进行了调查,进行了合乎规程的遴选作业。如:对管中闵论文案,台大研究诚信办公室认定抄袭案“不成立”,遴委会也以此确认遴选过程无瑕疵而回函“教育部”。台大2017年10月6日已将管中闵的资料送至“教育部”与科技部审核是否有违学术伦理,两部也回函确认管中闵并未有违反学术伦理事项在案;遴选委员会蔡明兴委员无因故无法参加遴选作业之情事,在校长遴选期间,并无候选人提出具体事实以证明蔡明兴执行任务有偏颇之虞,因此遴委会无从主动决议以解除其委员职务;管中闵兼任台湾大哥大独董、审计委员会与薪酬委员会委员,遴委会认为,此事台大校方知情,而遴选委员会也在受理校长候选人推荐收件以前同意管中闵兼任台湾大哥大独立董事。

  如此看来,台大遴选委员会的遴选过程是严肃而合规的。而且由“教育部”代表、教授代表、学校职员代表、学生和校友代表组成的遴选委员会,其实是可以代表从官方、社会和校内人士意见的。依“美”文的考察,遴选委员会的成员结构,也是符合美国大学校长遴选之惯例的。

  所以,如果遴选委员会的遴选程序是按照遴选规则作业的(尽管这些规则并非尽如人意),那台大校方也好,教授和学生也好,“教育部”也好,就应该尊重并信任遴选委员会,信任与尊重遴委会,其实就是尊重背后的规则和秩序。如果你认为遴选规则有问题,那就要先确认本次遴选委员会推荐的校长人选,然后再研究、调整并通过新的校长遴选规则,从下一次校长遴选启动时生效,这才是可行之策。

  四、勿借“民意”生事

  2018年1月底多名台大教授在“立法院”开记者会,要求“教育部”不予核定本次遴选结果。

  2月6日下午,部分台大师生于“立法院”召开记者会,呼吁“教育部”解散校长遴委会,召开临时校务会议,不应核定台大校长遴选结果,复有逾千名台大教授、校友与学生连署,呼吁校方召开临时校务会议释疑。

  在他们看来,台大是他们的台大,谁当台大校长,应由台大师生说了算,把遴选委员会当成了儿戏。而“教育部”官员似乎对这些呼声颇为重视,因而将考量“民意”的政治诉求与遴选校长混为一谈了。

  “美”文里提到前哈佛校长伯克就反对这样做。他不赞成教授和学生参加校长遴选。他认为教授们的自我定位为本系或其专业团体之一分子,然后才是学校的一员,教授限于经验,多乏恢宏之视野。校长遴选应交给富有经验、对学校忠诚、知人善任、从整体利害着眼的董事会的人。
  前波士顿大学校长萧拔说得更是犀利、尖锐:

  “学生不应该有选举校长的权力,因为他们没有判断校长资格的能力。如果他们有这种能力,他们的父母就不该花钱送他们上大学”;

  “各院院长不应该有选举校长的权力,因为他们要的是弱得不能再弱的校长”;

  “教授不应该有选举校长的权力,他们要的也是最弱的校长。”

  伯克和萧拔的话显然尖刻难听,但冷静考量,还是很有道理的。术业有专攻,学问好的教授,不一定就是优秀的校长,也不一定就能判断校长的优劣;同样的,不一定学问好的教授,就能选举出优秀的校长。本校教授们对校长遴选无投票权,校长就任后办理校务可较少受束缚。而校长听命于教授意见,反而削弱了校长管理的自主性。台大的教授、学生在这场校长遴选风波中,以一种“民主化”的诉求,反而忽略了遴选委员会的议事制度和权威性,会使得大学校长遴选失去独立性和严肃性,使校长遴选和遴选委员会成为儿戏。

  遴选委员会称:“依遴选办法及遴选要点规定,校长遴选系由遴委会办理,并非由校务会议办理校长遴选。本校校长遴选作业,均已依上开法规办理,完成投票作业而产生校长当选人,并依规定予以公告,且报请“教育部”聘任中。”

   然而,35位台大校务代表连署申请召开临时校务会议,认为校务会议才是现阶段最有可能解决争议的方法,希望“教育部”在校务会议解决争议之前,不应核定遴选结果,而这些校务代表的做法,也是根本不尊重校长遴选委员会和校长遴选办法的。

  令人遗憾的是,“教育部”也没有旗帜鲜明地支持遴选委。“教育部”次长林腾蛟虽然指出“校长遴选委员会”、“校务会议”都是依“大学法”与相关办法的规定组成、运作的。但又说:“教育部”能否解散(遴选委),过去没有这样的案例,法律依据还须厘清。言外之意,或许会解散、或许不会解散,闪烁其词。
  林腾蛟又称:管中闵人事案疑义,“教育部”目前仍在会相关单位厘清中。然而,“教育部”官员所谓的“目前仍在会相关单位厘清中”的“疑义”,都有哪些?“教育部”是否对包括“教育部”代表在内的遴选委员会成员们及其联合相关机构作出的审查和处置程序、意见未予信任、采纳呢?遴选委员会的遴选过程瑕疵何在?如果因为一些所谓的“疑义”就怀疑遴选委员会的工作,岂不是根本没把遴选委员会当回事吗?

  台大“遴选委员会”工作不受“教育部”支持,这一点与美国私立乃至公立大学校长遴选操作迥异其趣。一旦遴选委员会工作被“教育部”轻率否定,以后新的校长遴选委员会则将步履维艰。此口一开,后患无穷。所以“教育部”回应外界质疑,应聚焦于调查遴选委员会遴选程序是否合法合规上,而不是越过遴选委员会来调查管中闵问题,不能为了迎合众人的“民主”呼声而不尊重台大校长遴选制度。遴选委员会对“教育部”提出的疑意已一一作答,如果遴选委员会的程序合法,“教育部”当对遴选委员会的答复也当予以认定。

  然而,据“自由时报”2月7日报道,台大主任秘书林达德说已收到召开临时校务会议的申请,将先召开程序委员会审理,如此事属实,则遴选委员会就名存实亡了。

  这个事件最后变成了包括一些“立法委员”、“教育部”、教授、学生、校友在内共同的忽视遴选委员会的行为。这些“民主”和“民意”的背后,最为尴尬的就要属那些校长遴选方法和规则了。台大教授和学生的使命,应该是呼吁那些不尊重遴选委员会及校长遴选规则的人们和当局,而不应该以“民意”为藉口来毁掉遴选规则、反对遴委会的工作。

  根据目前乱象,下一任校长遴选时的遴选委员会该如何工作?现在看,那是大大的未知数。诸多不守遴选规则的“民主”口号和激情,将台湾大学的校长遴选制度视为一张废纸,并揉了个稀烂。这样的“民主”和“民意”,同样可怕。

  五、遗患无穷的遴选“政治化”

  来说是非者,定是是非人。利益竞争中,总有逐利者会鼓唇弄舌,抢先搬弄是非,抹黑对手。媒体也最喜欢爆料这类消息;而负面或片面的报道,又常常影响人们对竞争双方的正确判断,有时甚至出现误判。

  这次台大校长的公开遴选,使得台大校长遴选彻头彻尾“政治化”了。各方皆以反对政治干涉为由给“教育部”施压,反对管中闵当选者向“教育部”施压以期不予核定遴选结果,甚至要求取消遴选委员会,显然置台大校长遴选程序于不顾;而支持管中闵当选校长的一派,也以反对政治干预之名义,向“教育部”施压,甚至声称背后黑手必是某某。甚至将这场校长遴选升格为“独统之争”而各不相让,则更是假民主、正义之名,而行“政治攻讦”之实了。在这一点上,双方的手段和招数,都有同样“政治化”的色彩。
  而“教育部”为了得“民意”,确保“政治正确”,又模棱两可,谁也不得罪,竟然没有给予遴选委员会起码的信任、认可和支持。再看看“美”文中毫不迟疑地认可遴选委员会遴选结果的佛罗里达州立大学学监会,对比之下,台大校长遴选委员会在其上级主管者──“教育部”──心目中的位置,其实是不言自明的。

  预测和防范以后还会有多少匪夷所思的爆料袭来是没有用的;预测这次校长遴选会对台大及其他大学的校长遴选会带来怎样的影响,也是困难的。不管这次台大校长遴选事件结果如何,其实明眼人都能看出其中的荒唐:一个简单的校长遴选事件,已经变成了公开化的口水战闹剧和“教育部”莫衷一是的“葫芦案”。

  “美”文不仅在台湾“联合报”连载过,还曾在台湾的研讨会上宣读过,后还被收入黄俊杰编的“大学理念与校长遴选”一书并于同年在台北付梓(书中该文标题被编者改为“美国大学校长得遴选制度”),但是,它并未引起台湾教育界之足够重视,这也足见台湾教育管理部门在大学校长遴选问题乃至大学建设上长期不思改革之情态。

  李顿爵士曾说过:“你想得到新想法?那就去读旧书;你要去找旧见解?那就去看新书。”20年前的这篇“美国的大学怎样选校长”,也印证了这一点:作者的那些“旧”的观察、见解和建议,对于今天的台大校长遴选而言,仍然是新思想和新见解。

  建议当今关心台大校长遴选及台大未来的人们,能读一读郑洪教授的这篇“旧文”,让台大校长遴选事件得以妥善解决,并抓紧调研、修订校长遴选规则,莫让台大因此没落为一个“烂大学”⋯⋯

  (作者简介:杨寿良,诗人,作家,文化学者,诗意国学发起人,现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从事科学与人文之访学研究)

本文网址:http://www.crntt.cn/12688.html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