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中评电讯 > 书玉:海外华人文学应有新的经验和思考

热点搜索

书玉:海外华人文学应有新的经验和思考

图为书玉。(图片来源:欧洲时报)

  中评社北京11月22日电/据欧洲时报报道,“写作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怀乡的治愈”,作家书玉引用拉美女作家伊莎贝拉阿连德的话说。“虽然我们跨越了国界、跨越了文化、跨越了语际,但情感上我们总要寻找一种让自己感觉归属的家园,写作就起了这样一个作用。”

  在新书《故事照亮旅程》中,书玉通过介绍自己在行走过程中读过的书、看过的电影和涉猎的其他艺术形式,边走边读,试图在探究世界的同时也发现自己。“我是一个非常喜欢旅行,非常好奇,非常有热情的人。通过写作,我知道我非常愿意跟别人交流,从别人那里得到很多启发。作为一个倾听者,我愿意被他们当作一个朋友,同时我也愿意把我的故事,和我在世界旅行中得到的跟他人分享,告诉他们这些是多么美好、多么有意思的一些经验。”

  作为研究海外华人文学的学者,书玉长期关注其发展。“在海外,在北美、欧洲、澳洲等地,华人数量不断增加,已经成为一个非常大的读者群和消费群,他们需要自己的文化产品。”

  作为移民文学的一部分,海外华人文学包含形式多样的写作,与作家不同的经历和兴趣有关。”

  书玉认为,海外华人文学的本质不应仅仅是提供中国国内没有的经历,这些只是依托和载体。“你肯定有在国外的经验,肯定跟中国的不同。但是怎样来看待这个经验,把经验赋予一个形式,然后说出它的意义来,这就需要你的见识,需要你观念上的再理解。”

  书玉表示,在海外写作的华人很多,真正写得好的非常有限。仅凭经验的话,在全球化的今天可能对别人不再有八九十年代那么大的吸引力了。其实拼的是背后的想象力,和对世界的理解。“想要得到国内外读者的认同,海外作家要更多追问海外华人文学究竟给中国文学带来了怎样的贡献?文学实绩在哪里?”

  书玉以旅美华人女导演赵婷执导、获得第77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金狮奖的作品《无依之地》为例说明。“我们以前在生活中得到的教育,和周围环境给我们养成了很多对生活预设assumption,对任何事情的看法都有套路,它是一种程式的观念。当我们到了另外一个新环境,实则给你的认识提供了更多的可能。生活方式、交往方式会出现新的变化,让你反思以前那些预设未必都对,或者它仅仅适用于某一环境。”

  书玉认为,海外华人文学如果不至于异国的猎奇经验,而能够提供一些新的问题和思维方式,把人性和人际关系这些普遍的东西在新的框架中写出来,反思以往生活背后的观念和价值,就会提供一些认识现实和人生的新的视角。“其实生活完全可以用很多不同的标准衡量,会有很多不同的可能。”

  在书玉的新作中,一些受访对象是她见过甚至成为朋友的人,比如澳洲作家贾培琳(Linda Jaivin),华人画家沈嘉蔚等,但更多是以书交友、以文交友,甚至有的人已经去世,比如曾在重庆生活的荷兰汉学家高罗佩。“那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人。他为什么吸引我?不是因为他的汉学成就,而是他的经历,他了解中国文化的切入点。是什么驱使这个人对另一个国家的文化那么感兴趣,而且做了那些非常有意思的研究。”书玉以此出发去寻找,通过高罗佩的作品、传记,以及高氏研究,还有莱顿大学的汉学院和重庆三峡博物馆的高氏特藏,将其重新组织,再去讲他的故事。“这个过程一直都是互相依赖、互相循环。高的故事本身激励了我对一些东西的兴趣,同时我又通过自己的体会写作讲了一个他的故事。实际上我是借寻找高罗佩来表达我对异国文化的一些经验和想法。”

  书玉早期的两部作品都是用英文写作的学术专著。“学术著作有它的局限,比如我和周围的大众读者接触太少,这种写作方式也不是最能发挥我自己的优势。”在她看来,每个人都有创造的欲望,不论这种创造是手工、做饭、画画或者写作,人都有创造的热情和本能。“我是中文系出身,一直有一种想用母语表达的欲望,觉得这更接近内心、更淋漓尽致。”在新作中,书玉不仅提供人文书籍的信息,也想用她自己的理解来帮助读者看到更广阔的视野。

  “在写作过程中你成为你自己”。书玉表示,讲故事是人的天性,这也是我们界定自己身份的一个方式。

本文网址:http://www.crntt.cn/129047.html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