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中评电讯 > 中评数据:疫情成灰犀牛 港人火大

热点搜索

中评数据:疫情成灰犀牛 港人火大

图2 近期香港社交媒体对防疫政策的关注度比较(中评智库大数据中心制图)

图3 第四波疫情暴发以来香港社交媒体对核酸检测相关议题的关注度分布(中评智库大数据中心制图)

图4 第四波疫情暴发以来香港社交媒体对酒店防疫相关建议意见的关注度分布(中评智库大数据中心制图)

图5 香港社交媒体对“安心出行”APP相关建议意见的关注度分布

图1 香港第三波与第四波疫情及社交媒体关注度对比(中评智库大数据中心制图)

  中评社香港11月26日电/近一星期以来,香港新冠肺炎单日新增确诊数陡升,本地无源头个案暴增,第四波疫情已经全面爆发。中评智库大数据中心注意到,由于暴露甚久的本地防疫漏洞迟迟得不到填补,一些防疫新措施却本末倒置,香港社交媒体高度关注,呼吁从最基本的“闭环式管理”做起,尽快阻断传播链。

  第四波疫情来势汹汹,香港社交媒体的关注度也随之走高(如图1)。和第三波相比,这一波疫情的增长率更加迅猛,尤其是“舞厅群组”等密切接触传播引发的追踪难、扩散快等新特点,在香港舆论更具有话题性。不仅如此,许多市民注意到,第四波疫情的延烧根本不出意料,完全是本地防疫体系漏洞酿成的后果,而政府防疫团队对不少专家、市民、媒体反复提出的警告和建议无动于衷,一步步见证了这只“灰犀牛”的诞生。

  随着疫情再度严峻,港人对政府防疫措施的关注度再次升高,但主要关注点仍然聚焦在限制人员聚集、完善强制检测机制、防堵入境检疫漏洞等“老问题”(如图2)。其中,严管酒店防疫和港府推出的“安心出行”APP的关注度,在近期上升明显。前者是因为本地酒店推出的Staycation加剧疫情传播、强制检疫酒店毫无“隔离”效果,引起港人众怒;后者是因为“安心出行”APP无异于隔靴搔痒,既缺乏强制性、普适性,又惹来部分舆论鼓噪“泄露隐私”等泛政治化操作,陷入两头不讨好的境地。

  疫情反弹刺激检测需求暴增,但检测议题在香港社交媒体引发的争议仍在持续(如图3)。港府启动对特定群组或职业群组的强制检测安排后,有专家认为应当扩大范围到对所有有病征病人,如此才能切断传染链;有人则坚持认为应当效仿内地防疫,强制检测配合禁足才会有效;还有人批评,强制检测条例死板、效率低下,针对“舞厅群组”的强制检测拖延3日才推行,病毒已经快速扩散,如此“强制检测”的效果实在令人质疑。

  近期政府决定给“手停口停”的确诊患者5000元补助之后,被网民痛批,与其无端浪费财政资源、造成“鼓励确诊”的荒谬舆论效应,不如投入资金补贴检测价格,让民众能够快速、低价做到检测,避免因政府检测中心拥挤而错过检测最好时机。此外,仍有观点指出现时使用的深喉唾液检测方式准确率低,且受检人需自行携带样本樽,恐造成病毒扩散至社区,建议统一采用鼻咽拭子检测。

  如图4所示,港人对酒店防疫漏洞主要集中在“限制staycation”上,原因在于政府宣布限制单间客房上限人数4人,并未如此前预计完全禁止staycation,不少市民怒斥此举形同虚设。与此同时,政府迟迟难以堵住强制检疫酒店的防疫破口,也令港人感到“崩溃”。有专家反复建议“封闭式管理”,即入境时统一送至指定酒店隔离,不接触的士司机、酒店职员和其他住客,但政府至今尚未解决。有网民感慨,圣诞假期临近,海外留学生返港人数激增,堵漏迫在眉睫。

  港府“安心出行”APP自11月11日推出以来,舆论反响及下载量一直平淡,但近日政府宣布强制餐厅、酒店等特定公共场所申请二维码供市民使用后,成为新的舆论关注点。如图5所示,部分网民对于政府未强制市民安装“安心出行”感到不解,认为仅依靠自觉就难有成效;而从程序推出伊始,就有网民提出程序设计逻辑及使用上存在缺陷,个人难以保证每次出入均会记得扫码,且靠场所申请加个人扫码难以涵盖如“凤楼”等灰色场所,将导致大量漏网之鱼无法被记录。此外,鉴于内地多起老年人及无智能手机人群因没有“健康码”而遭遇阻拦的新闻,部分网民也认为,港府未能照顾到不善使用或无智能手机的人群。

  新冠疫情暴发至今已经快一年,相比“欧美模式”的反反复复、治标不治本,内地采取的“齐心协力、集中清零、精准防控”的模式已经被实践证明为成功。“一国两制”之下,依托内地支持借鉴内地抗疫经验,本应是香港的优势所在,但港府的防疫模式深受欧美思维主导,对显而易见的防疫漏洞视而不见或放任不管,招致疫情一波又一波侵袭,也让香港经济持续深陷经济衰退、两地封关的泥淖之中。

  (记者:何诚 分析师:郁光南 工程师:连港东 研究员:冯璀骅)

本文网址:http://www.crntt.cn/129658.html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