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中评电讯 > 综合授权改革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建设

热点搜索

综合授权改革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建设

  中评社北京12月30日电/近日,由深圳大学中国经济特区研究中心、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发展(深圳)研究院、深圳市国际交流合作基金会联合主办的“2020世界经济特区(深圳)论坛”在深圳大学召开,论坛主题为“综合改革试点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建设”。论坛聚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以综合改革试点方案为切入点,探讨了新时代背景下,高起点改革的演进逻辑,高层次改革的制度约束与制度创新,高目标改革的理论基础与实施路径。与会代表们围绕主题进行了深入研究与讨论,取得了丰硕成果。

  A

  创新市场完备与否,直接决定国家创新战略的实效和成败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名誉会长、国家体改委原副主任高尚全认为,在面对复杂的国际环境,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特别是新冠疫情的冲击下,我们展现了有效应对各类挑战的能力,并迈入了新发展阶段。在这个阶段,我们面临如何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历史重任。他认为,第一,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础是有效市场,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第二,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关键是有为政府,要着力做好二次分配;第三,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特征是市场主体充满活力,市场主体更加充满活力,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水平提升的重大特征之一。

  国务院参事、国务院“放管服”改革专家组成员王京生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要统筹做好知识产权保护、反垄断、公平竞争审查等工作,促进创新要素自主有序流动,高效配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这些内容,正是当前创新市场建设中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要为创新要素交易搭建公平公正公开的平台,加快数据要素、数字经济、数字金融等相关立法,通过法制保障,促进数据要素在创新市场的优化配置。他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讲,创新市场完备与否,直接决定国家创新战略的实效和成败。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聚焦“高水平开放”提出6方面的理解。第一,以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为基本要求;第二,以推动自由贸易进程为战略目标;第三,以服务贸易高质量发展为重大任务;第四,以打造高水平对外开放新高地为重要突破;第五,以制度型开放为突出特点;第六,以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体制为重要保障。对于打造开放新高地,他认为要以推动自由贸易进程为重要目标打造开放新高地;以加快服务贸易创新发展为重大任务打造开放新高地;以制度型开放为突出特点打造开放新高地。依托于强大的国内市场,我国将成为推动全球自由贸易进程的重要力量。

  海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书记、主席钟业昌认为,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深圳和海南正发挥着越来越突出的作用。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三个坐标,深圳、海南、上海浦东要成为改革开放的前浪,前浪带着后浪走,后浪推着前浪走,这样必将汇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澎湃力量。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教授、深圳市原副市长唐杰表示,深圳未来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如何做好创新市场。大学不以谋利为目的,但企业是盈利的,如何把一个做基础研究、不以谋利为目的的科研机构和一个要创造利润、以谋利为目的的企业有效结合,是目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B

  要注重自我革命与制度创新

  中国(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管理委员会专职副主任尹晓峰认为,自贸试验区建设的核心任务是制度创新。在新时期,制度创新需要从要素开放上升到国际贸易投资规则的开放,在投资、贸易、金融、外商投资服务和管理、形成公平统一高效的市场环境等方面不断进行创新,聚焦功能定位,为自贸试验区、自由贸易港等更高水平对外开放平台的建设提供加速动力。

  前海蛇口自贸片区管委会副主任王锦侠认为,面临新形势、新任务、新期待,深圳推进先行示范区建设,关键是要把握新使命、明确新思路、开展新实验、开拓新平台。深圳要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先行示范,解决好改革开放创新自主权不够、国际化程度不高、城市核心功能不健全等问题。

  上海市浦东改革与发展研究院院长徐建认为,对城市而言,功能是超越数量和规模的核心特质,是打造战略优势的根本所在。在深圳经济特区40年的发展中,初步形成了高外向度的城市功能体系。未来,在全球化转型重构的过程中,立足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深圳要做好国内大循环的中心节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枢纽,以功能塑造驱动发展。

  广东省政协经济委员会主任王珺教授认为,制造业占GDP比重保持稳定的核心在于创新。他建议,加大创新投入,推动主导产业发展。优化投资机制,更好发挥政府的引导性作用,动员更多民间资本投入创新活动。调整投资方式,以直接融资来推动创新发展。

  广东省委党校原副校长陈鸿宇教授从深圳都市圈建设出发认为,《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2020-2025年)》的27条改革举措和40条首批授权事项中,关于吸引外来人口就业、公共服务、交通等方面的措施,必须靠深圳都市圈来实现。深圳要以开放的胸怀“拉圈”“扩圈”, 当好龙头,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区域发展。

  深圳大学中国经济特区研究中心主任陶一桃教授认为,深圳要完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历史使命,应该继续保持某些已经成为城市精神财富的重要品格,要注重自我革命与制度创新。第一,要以更加敢闯的勇气和胆识完成观念更新与认知能力提升;第二,要以更加富有包容性的制度安排,保证要素无制度障碍的交易和流动;第三,要以更加开放的制度安排与国际视野,营造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发展环境;第四,真正用好比邻香港的地缘优势,进一步消除制度障碍,建立共识通道,确立互信机制。

  深圳市委党校副校长谭刚教授认为,深圳综合改革试点体现了新发展阶段改革的时代要求、全局重任和综合效能,是新发展阶段创新改革方式方法的全新探索,也是深圳推进新征程改革“闯、创、干”的行动纲领和实践指南。深圳作为中国最成功的经济特区,以深化改革的实践,诠释了中国道路的正确性和对世界的借鉴意义。

  北京大学国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苏剑教授认为,对于当前我国面临的产能过剩问题,有两大解决思路,一是去产能,二是扩需求。具体而言要做好四方面的工作:一是适当鼓励生育,二是进行大规模的国土绿化和生态环境治理,三是重新划分居民收入和政府收入之间的比例,四是提高消费意愿。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郭万达就如何以综合授权推进深圳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机制改革提出了建议:第一,改革激励机制,完善高校科研机构成果转化机制,健全成果转化绩效考核;第二,改革运营机制,提升面向深圳高校技术转移成果的服务水平;第三,建立综合服务平台,完善相关功能;第四,丰富转化生态,打造一批高端科技成果转化的中介服务机构,引进、培养技术经理人。

  上海财经大学自贸区研究院副院长孙元欣教授认为,打造国际一流和区域协同的营商环境至关重要,要整合有关营商环境的地方政策法规,共建营商环境的功能性平台,找准营商环境建设的突破口、充分挖掘营商活动形成的区域性大数据。对于深圳,要发挥表率和模范作用,积极开展跨区域、跨部门监管,共同防范区域性风险。

  C

  数字经济将跃上历史舞台

  深圳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李猛教授认为,在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的背景下,新一代信息技术在经济社会领域的渗透日益深入。从发展趋势看,未来数字经济的核心内涵将落脚在新功能上,数字经济有望带动产业和数字社会全方位发展,产业、商业、企业活动的边界将得到不断拓展。植根于新技术群落的新经济系统,数字经济毋庸置疑将跃上历史舞台。

  深圳前海创新研究院秘书长谌鹏认为,深圳发展数字经济有三个重要着力点——数据要素市场、数据隐私保护制度和粤港澳大湾区数据平台。深圳要用好特区立法权,在数据要素市场规则制定方面“先行先试”,丰富数字经济要素,打造数据要素集聚中心以及粤港澳大湾区数据和算法交易平台,设立数字经济要素建设专项基金。

  宁波大学人才强国战略研究院院长薄贵利教授认为,深圳经济特区的发展成就说明,国家战略的重大调整和深圳对国家战略的创造性执行促成了深圳奇迹。在当前建设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中,需要一大批一流人才,深圳应当着力打造服务型政府,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为我国引才聚才。

  深圳大学中国经济特区研究中心章平副教授聚焦深圳城中村集体经济治理,围绕深圳城中村发展历史和现状,从集体经济组织社会、政府和市场三个维度的功能进行深入剖析,探寻了“在其位,不谋其事”和“决策一言堂、管理家族式”的后果,组织网络(开放的城市化方向更新)和宗族结构(传统封闭的治理结构)形成互补性、替代性的条件以及城市化过程。

  来源:深圳特区报  作者:赵鑫、周国和、章平

本文网址:http://www.crntt.cn/134482.html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